17.促进教育改革发展采取了哪些举措?
2016年我国教育工作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教育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教育红利不断释放,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国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进一步凸显。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体系、教学方式和师资队伍不断完善,高校连续保持和谐稳定,师生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作出突出贡献。二是教育扶贫对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显现。国务院审议通过《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实现贫困地区“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启动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提出在中央确定的扶贫协作框架下,采取学校结对帮扶、职业院校参与劳务协作等方式,以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大幅提升,农村户籍大学生招生占比超过60%,千万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学生。三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高等院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结合实际增设了物联网、大数据、轨道交通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亟需的专业,以及外语非通用语种、儿科等紧缺专业点,停办了一批就业率较低、办学质量差的专业。一些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上。“十二五”期间,我国普通高校累计输送3550万专门人才,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超过45%,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二、补齐短板、促进公平。各地各部门持续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着力解决城乡、区域、校际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缩小区域差距方面,继续支持中西部高校“一省一校”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专项计划比2015年增加1.6万名,增幅21.3%。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推进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四统一”),已有1824个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占全国总数的62.4%。落实乡村教师补助政策,中央奖补资金增至30亿,比2015年增加32%,惠及100多万乡村教师。在缩小群体差距方面,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逐步实现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近12万名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了高考,比2015年增长50%。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412万名孩子。在关爱残疾学生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6000元以上,发布实施盲、聋和培智特教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首次建立了针对残疾学生的一整套系统学习标准。一个更加可及、更加方便、更加普惠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三、强基固本、内涵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坚持质量第一,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内涵发展取得新成绩。一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材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16册教材的统一编写工作,努力使教材富有思想性、体现时代性、蕴涵科学性。大力建设“四有”教师队伍,制定新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提出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育人、首要任务是教书、首要修养是师德。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等活动。二是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校体育,倡导学生“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认定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755所、试点县31个,开展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把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强化地方政府推进学校美育主体责任,建立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126个,基础教育的总体质量不断提升。三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31个省(区、市)、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举办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着力点。2016年6月,我国正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获得国际认可。不断强化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针对性,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2万名学生参加比赛。举办第二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参与群体2000万人次。四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了多部门参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搭建案例库公共平台,开通了MBA、会计、MPA、法律、教育等多个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动真格”,向社会公布2014年评估结果,撤销了50个“不合格”授权点,对95个“限期整改”授权点给予暂停招生、限期整改处理。
四、改革创新、立柱架梁。在2014年“一市两校”率先启动、2015年各地各校全面铺开的基础上,2016年重点推进12个事项,选择山东、重庆、甘肃、江苏、深圳等省市,就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行探索。教育综合改革呈现以点带面、多点发力、纵深推进、蹄疾步稳的良好势头,出台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支撑性的教育改革方案。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面向未来五年,制定了“一主六辅”七个规划。“一主”就是教育“十三五”规划;“六辅”包括教育普法、语言文字、老年教育、教育信息化、高校科技、京津冀教育协同六个规划。二是推动依法治教。完成《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工作。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确立了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学校分类管理的法律依据。三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各地制定实施方案,30个省(区、市)的方案已报教育部备案。进一步规范自主招生工作。出台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探索建立全面考查、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招生录取机制。推进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四是推进简政放权。取消教育网站和网校审批等5项教育行政审批。截至目前,本届政府已经下放15项教育行政审批事项。五是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改革高校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扩大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使用自主权。印发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意见,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智库建设,6家高校智库入选国家首批高端智库试点单位。
五、交流互鉴、合作共赢。教育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为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高国家软实力发挥了独特作用。一是着力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推进留学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来华留学生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主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牵头制定《亚太经合组织教育战略》,积极谋划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高层对话机制的主题和议程,提出中国教育目标方案。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教育部与8个省份签署备忘录,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三是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国际合作在中俄、中美、中英、中法、中欧和中印尼等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举办了中国—东盟教育周、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第四届中国—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活动。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遍布140个国家,学员达210万人,汉语推广、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势头前所未有。
(侯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