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充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萍聚

时间到了1946年秋,此时的上海充满了喜悦和欣然。战争的胜利让很多人感觉终于呼出了一大口气,前途大好。

张家十姐弟第一次聚首上海,一家团圆。二姐、三姐都已经有了孩子,大姐已经成婚,六个弟弟也各有事业并有成家者。充和的年龄已经不小了,但家人从来不去干涉她的婚事,一如已经去世的张冀牖,从来不干涉儿女们的人生大事。孑然一身的充和,虽显得有些形单影只,但又是充实和忙碌的。她忙前忙后地组织团聚事宜,在上海懿园一处老将军的大宅院里,十姐弟和他们的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安排。

全家互诉衷肠,讲述战时各自的情况,以及对于未来的计划,并商量着恢复苏州之家,尤其是父亲创办的乐益女中。充和踊跃担当,她不仅拿出仅有的积蓄,还当了首饰。对于父亲,她总有一种不同于三姐妹的别样感受。况且她是一个人,暂时还不需要为小家庭考虑。战时的历练,让她对于未来的工作信心满满,而且此时她已经接到了邀请。战后百废待兴,院校正需要她这样的人才。

姐弟们在久久空置的府邸里唱响了昆曲,一家人中有的是演员,小生、闺门旦、正旦、小花旦……昔日上海的张宅里也充满这种热闹和雅趣吧,兜兜转转,似乎历史又“回光返照”了。只是旧貌新颜,物是人非,老者已逝,新生的正在茁长。

一九四六年夏,张家十姐弟在上海逸村聚会。照片中是元和(右三)、允和(右二)、兆和(右四)、充和(左二)与亲友合影。她们个个身着朴素的旗袍,充和还穿着时髦的镂空凉鞋

他们请了导演万籁鸣掌机拍摄,大合影,小合影,兄弟合影,姐妹合影,大人与孩子们的合影等等。十姐弟像是四散的浮萍,重新聚在短暂平静的水面,欢欣的气氛弥漫在水云间。只是今日一别,何时再聚?

徒留曲音在水面。

一九四六年夏,历经抗战磨难和分离的张家人终于有机会再聚首。当时住在上海的元和女士召集大家一起聚会,张家十姐弟从四面八方赶赴上海团圆,还拍摄了大合影。为他们拍照的人正是上海有名的摄影家万籁鸣兄弟。这张原版全家福照片是最近在张宗和女儿家发现的

一九四六年年底,周有光先生被新华银行派往美国工作,当时允和随行,全家人到上海招商码头为他们送行。送行队伍中可见张定和(左一)、张充和(左三)、张元和(左四)、张宇和(后排左一)、张宁和(右一),还有继母韦均一女士(中间拎小包者)。因为周有光、张允和要去美国两年,这是张家一件大事,全家人在送行之后在码头合影留念

抗战胜利后,张充和女士与大姐张元和女士常在上海参加曲会。一九四七年九月二十五日晚,她俩在上海闸北浜桥实验戏剧学校演出,当时与俞振飞先生搭档演出《白蛇传》,精彩绝伦,不少到场名家称赞不已

1947年金秋的一天,充和受邀到上海参加曲会,同时参加上海的公开演出。再回上海,充和已经成熟许多。有一次,她与赫赫有名的名角俞振飞对戏,演出《白蛇传》里的《断桥》。俞振飞扮演许仙,大姐元和扮演青蛇,充和扮演白蛇,地点在上海闸北浜桥实验戏剧学校。演员不乏名角、曲友,观众中不乏曲界有识之士、文史名人,如作家叶圣陶、历史学家王伯祥。他们都是拖家带口前来看戏,看完后记日记,兴奋不已:

 

散馆后径与清儿北归,就饮其家,……径赴横浜桥实验戏剧学校,观虹社彩排昆曲。……所遇熟人甚多,爱好此道者,几无漏列矣。八时开场,十一时半终局,凡七出,录目如次:

长生殿·小宴(赵景深饰唐明皇,李希同饰杨妃)

……

雷峰塔·断桥(俞振飞饰许仙,张充和饰白氏)

从容听歌,怡然五方,虽闷热亦不之觉矣。比散,余与珏人、润儿及秀姊弟同乘街唤汽车以归。到家浴身已十二时半矣。余近习夜睡不得过十时,否则失眠。今竟逾此限过久,遂不得好眠,听漏待明而已。王伯祥日记。

 

一向谦逊、诚恳的叶圣陶先生看戏后,喜不自禁,欣然在日记中记下:“以项馨吾殷震贤之《佳期》,俞振飞张氏姊妹之《断桥》为佳。”

著名曲家周铨庵记得,在1948年前后她在上海跟张传芳、朱传茗、沈传芷等名家学戏时曾与充和同台演出。周铨庵的夫君谢锡恩精通中外音乐,小提琴拉得很好,充和常与他探讨昆曲的音律。很多年后,充和还记得这样的场景:“我同锡恩先生在1947年曾共同整理过昆曲。1948年其夫人周铨庵女士在艺术学院同台演唱昆曲。她演出《长生殿》中《小宴》,我演《牡丹亭》中《学堂》《游园》。这是我去国前最后演出的一台戏,已成不可磨灭的记忆。”谢锡恩撰,陈安娜编:《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香港中国语文学会1986年版。张充和的序言写于1985年2月1日。

此后半个多世纪过去,上海滩巨变,旧影尚存,少归少,终归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