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思考简化:比起做“加法”,更难得的是做“减法”(1)
【罗列所有的想法,逐项修正“无用的思考”】
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之间出现了什么问题。现在,是时候给出一些明确的步骤了!
针对人们在行动效能方面的诸多现实问题,本章将重点探讨简化思考对于提升行动力的重要意义。这意味着我们要把主要的精力节约出来,投放到与行动有关的思考上。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相信理解和彻底地贯彻这些内容至少需要14天,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为期两周的“思考简化”课程—用“减法思维”改造原有的思考模式,实现高效决策和行动。
把所有的“念头”全部写出来,一直写下去
现在,请先放下书,不需要刻意地思考,立刻说出所有跳入或一直盘桓在你脑海中的想法、计划、困惑,边说边写,一直写下去,想到多少就写多少,直到实在没有东西可写。这时你再盯着它们看,是不是会对纸上的这些东西感到陌生呢?
这是一个关于直觉的有趣试验。在罗列出的所有词语中,大概会有50%的内容让你产生了与平时完全不同的精神体验。当它们只存在于脑海中时,你会感到苦恼或劳累,但这并不代表这些想法是无聊或没有意义的,只有明确地写出来时,你才会想到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些念头对我意义何在?”
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当如同乱麻的想法在大脑中堵塞通道时,感觉它们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把这些想法或计划逐一形成文字时,会对这些尚不成熟的想法或计划产生新的疑问,重新进行思考。
用一份清单串联你的想法
我特别喜欢在深夜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为自己减压,这是贯彻思考简化课程的第一步,也是简洁有效的一步。我打开台灯,铺开一张纸,在灯下缓缓地写下这一天来对生活、工作和其他事情的看法与目标:
·有位客户的电话三天来始终打不通,我计划尝试其他方式;
·办公室的空调早晨就坏了,到傍晚也没有安排人维修;
·女儿第6次要求带她去迪士尼乐园;
·今天再次错过支付妻子的消费账单;
·身体不舒服,但记不清是第几次忘记去门诊部检查;
·在公司发火,事后又懊恼,因为觉得发火不能解决问题;
……
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半小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随着纸张上的内容越来越丰盈,我感觉大脑越来越放松,就好像一盆水慢慢地被倒光,腾出了大量的空间。在灯光下,思考也因为想法都变成了文字而变得清晰。我能从这些文字中看见问题,也能想到新的思路。
所有的想法都摆在桌面上,好的、坏的,积极的、消极的;生活的、工作的,朋友的、家庭的。一个个词汇排好队在我面前罗列开来,就像在墙上展开的一张便笺纸,一目了然,我可以轻松地查看,整理出自己最近的思想。
这是一份思想清单,也是一个写满各种情绪的统计表格。上面记下了思考的难点—消费精力最多的事情;也写下了价值最高的目标—每天排到第一位的要紧工作。用清单把它们串联起来,我们就能从上面看到一个明晰的方向,知道下一步应该付出怎样的努力。
开始整理
在这张详细的“思想清单”上,我们列出了大脑正在进行的全部工作。其中,哪些思考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呢?人们有时会在这个环节不知所措。比如,一份已执行两年的计划如何确定它其实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无用思考”呢?放弃这样的计划一定意味着我们过去很多的投入都付诸东流,做出这样的决定是痛苦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判定是不是弃之可惜呢?
我们需要一些明确的原则来对想法进行整理,先把它们归纳分类,再依据不同类别的整理原则做出最终的决定。
积极的→留下
在我的“思想清单”上,所有积极的想法和事项都会被画上重重的标记,这是有待完成的事情。例如,新客户的联系信息与合作需求;周末去郊外散心的计划;为妻子购买生日礼物的打算(尽管还有3个月)。这些属于积极思考,应该标记出来,备注上计划完成的时间。
当下的→重视
女儿“到迪士尼乐园游玩的计划”、应该尽快联系上的客户和该维修办公室的空调,这些属于同一类:当下需要完成的事项。清单上的这一部分是思考的重点,我们可以用“当下”的标准把它们划分出来,单独做成一项计划,然后重视起来,尽快行动并予以解决。
消极的→切除
对消极的思考要运用“断舍离”原则,从大脑中隔离并切除掉。比如,你会在公司发完火后几天内仍念念不忘吗?你会纠结于一次工作的失误而反复地重新思考、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压力吗?你会因为一次吵架就刻意遗忘了给妻子送生日礼物吗?这些都是消极的思考,找出来,把它们画掉。
无关的→屏蔽
你亦能发现很多思考是无关的、多余的、没有必要的,比如国家大事、世界经济形势乃至欧洲难民危机,抑或全球股票市场的走势(因为你或许并不是一个热衷炒股的人)。当然,还有邻里琐事、同事的八卦新闻、领导的隐私等。永远不要把精力用到这些地方,多数情况下,它们与你没有关系。你要想做好当下的事—提高自己对于“重要事务”的思考效率和行动力,就必须屏蔽掉这些与你无关的思考。
【借鸡生蛋:学会“不使用自己本领的本领”】
在生活中你需要看一看和想一想:“有没有可以完全借鉴别人的思路、不需要自己绞尽脑汁地思考的行动策略呢?”在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思考环境越来越苛刻的今天,我们要学会融合其他人的经验,将各种资源都为己所用,从而简化自己的思考流程,同时降低我们决策的难度和行动的风险。
在一次讲座中我举到了“借鸡生蛋”的例子—别人家有鸡蛋,也有鸡,但是你没有,怎么办呢?这是一个经营思考题,也是和行动方案有关的设计题。有人说:“花钱买蛋吃,养鸡太麻烦了。”也有人说:“花钱买几只鸡。”有没有更便捷和省钱的方法呢?有,就是去借鸡。我可以到邻居那里借一只母鸡,一年内下了100只蛋,一年后我归还的时候,还能拿出50只蛋作为利息,而我也赚到了50只鸡蛋。我完全不用付出买鸡的成本,就有了50只鸡蛋的收益。
这个故事要表达的除了经营智慧,还有很多领域的启示。能借到的东西,未必就要去买,更不需要自己制造。这就像我们要设计一架航天飞机,手头已经有了美国人的一些公开方案和成功的经验,你还需要从头起步吗?根本不需要!这些步骤都可以省略,因为前人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这样做可以,那样做不可以!
思考的效果并不由它的过程决定,也不取决于我们投入了多少精力,而是能够调动和借用他人的多少智慧。把学习和借用的智慧快速地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它就会成为我们的智慧。
借力思考:把合理的思路直接拿过来使用
做生意的人都清楚“借钱”对于投资经营的巨大作用。一个不会借钱的人成不了企业家,也不会成为投资理财大师。可以这么说,任何不会借钱的老板都不是好老板。经营企业是这样,思考与行动也是这样—当别人有现成的好方法时,为何不直接拿过来使用呢?这既能节省自己的宝贵时间,也能少走弯路,实现高效行动。
在2015年的招聘活动上,有位从遥远的波士顿赶到洛杉矶来应聘的先生,他迫切要得到我的公司的一个职位。在面试时,他出示了厚厚的一堆专业证书,证明他有多么优秀。他获得了哈佛商学院的学位,在普林斯顿大学进修过,还有丰富的亚洲地区的生活经历。“我很喜欢与中国人共事。”他说,“我迷恋中国文化,愿意在贵公司长期工作,哪怕派我去中国常驻,我也乐意前往。”
有学历证明和一颗炽热的雄心就能为我们解决一切吗?
显然不是。公司的面试官希望他接受一项小测试:“如何在2小时内搞定一部公益广告的拍摄工作?请在30分钟之内告诉我答案。”
计时开始后,这位先生迅速陷入紧张的思考之中。他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奋笔疾书。20分钟后,他把一张写满文字的A4纸交了上来。这是一份完整的广告策划方案,有剧情大纲、演员名单、拍摄经费、发布途径、公共关系维护、后期反馈等,各个环节一应俱全,十分详细。
但是面试官面露失望之情,摇摇头对他说:“很可惜,你没有被录取。因为搞定这项工作十分简单,你只需要打个电话,请一位拍公益片的导演就可以了,让他来帮你制订具体的思路,他有的是经验。”
这就是借力思考的真谛,与企业管理中的授权有异曲同工之处。其核心原则就是:
·第一,如果有现成的经验,马上借用;
·第二,如果有人可以帮你思考,立刻请他协助你行动;
·第三,如果有可能,做任何事都应该第一时间借助别人的本领,你要拥有这种敏锐的嗅觉。
用“备案制”简化思考步骤:并不是解决每件事的方法都要“临时创造”
多年来,我在与史密斯的合作中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要决定一件事时,我们都会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会议召开前的一周,就会提前准备好与项目有关的各种可能的方案。这些方案有些是我们自己的思路,有些则源于行业内的成功案例,还有公司平时的策划灵感—我们专门建立了一个“方案库”,会议中每个人的灵感火花都有机会保存在里面,以备不时之需。
这样,当需要做出决策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实际思考和决策的过程非常快,往往几分钟就能找到那个正确的方向,并不需要临阵磨枪或者费时费力去讨论。这对后续快速行动极为有利,很多计划和工作都能够迅速展开,避免了拖延行为的发生。
创造性思考不是变魔术,而是一个人通过多年积累和理性计划才能实现的厚积薄发。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拥有随机应变思考的效率,大部分人都依赖于平时勤奋琢磨,掌握那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借助已被无数事实验证的成功经验,建立自己的“方案库”,用计划的“备案制”来省略思考步骤—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我们花费时间临时创造方案,把成熟的经验拿出来使用就可以了。
【不要做跟“成果”不相关的思考】
纳西姆在硅谷从事科研工作有十几年了,他有丰富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干劲,但这些年下来取得的成果很少。研究机构给他的经费有上千万美元,最后向他要结果时,纳西姆几乎是两手空空,只做了些基础研究,没有拿出像样的应用技术。他在具体的研究中走了很多弯路,每天想的都是怎么发论文,虽然在权威杂志上发表了一大堆学术文章,但是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很少。
这里说的“意义”是:科研的目的是现实应用,而纳西姆的研究都停留在了理论分析上。
从研究机构离职后,纳西姆躲到家中过了几个月的糟糕生活。有一天,他终于想通了,自己从事了这么多年的科研工作,原来一直没有思考科研的本质。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将思考和成果结合呢?如何改变思考脱离正轨的弱点呢?
必须把“偏离目标的思考”干掉
一个建筑大师,不可能天天砌砖头,因为砌砖头是工人做的工作,建筑大师要做的是设计一栋房子的框架和风格,而非某个局部的细节是不是完美、某个拐角是否需要多加一块砖。所以,要先定位自己的角色:
你是建筑设计师还是工人呢?
承担的任务和目标决定了你的思考方向,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不能忙于思考那些无用的理论—除非你的任务就是研究理论。就像纳西姆一样,当他每天来到科研机构上班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呢?他有没有想过自己日复一日地工作是否和目标吻合呢?如果他早早地思考这个问题,就不会在十几年的时间中做了一大堆对目标毫无帮助的“成绩”。
认清高效思考的本质
去硅谷参观时,我认识了一个德国籍的科学家格拉菲特,他是一个“牛人”,许多公司出重金争抢他。他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人工智能,已经有20年的丰富研究经验。格拉菲特的工作方法特别简单—不是钻到复杂的理论中碰运气,而是针对一个具体的功能开发实际的应用程序,看看运行中有什么毛病。如果没毛病,就继续优化提升;如果有毛病,就找出问题解决掉。
他说:“应用才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根据这个方向,再提出一些具体的本质的提高方法,去思考如何解决应用问题。创造有意义的算法,提高机器的性能,并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这是我工作的全部。”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把“实用问题”作为思考的重点,把“现实意义”作为行动的指导;
·第二,不要进行无用的思考,而是以结果为目标。
遵循这两项原则,思考就不再是花哨和散漫的工具,而是真正具有创新力的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认真思考具体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我们就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浪费,提高思考的效率,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