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扬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扬剧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新中国的扬剧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50年代,百废俱兴,万象更新,扬剧充满生机,蓬勃发展;二是60年代以后,由于天灾人祸,极左思潮泛滥,文坛动辄得咎,扬剧举步维艰,几遭灭顶之灾;三是70年代“文革”结束之后,扬剧出现新的转机,但当艺人们正欲重铸辉煌之时,却又因娱乐形式的空前多样化而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初期,扬州、镇江、南京、上海等地都举办各种形式的维扬戏艺人学习班,并开始把流散艺人集中起来,重新组班。1949年,扬州成立了第一个联合扬剧共和班,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扬剧联合第一剧团,后又陆续成立扬剧联合第二剧团和第三剧团。1950年11月,联合一团改组为苏北实验扬剧团,由苏北行署文教处和苏北文联派专职干部进行政治和业务领导。这是扬剧界出现的第一个国家主办的剧团。那时仅扬州一地,就陆续组建成联一、联二、联三、联友、柳村、团结、新艺、友爱等扬剧团。在扬剧第二故乡上海,也在原来旧班社的基础上建立了革新、三友、新生、勇敢、艺宣、协助、华庭、联合等八个扬剧团。南京、镇江、泰州以及安徽的天长、来安、滁县等地也分别建立了扬剧团。1953年,苏南行署、苏北行署合并为江苏省,原苏北实验扬剧团调往南京,成立江苏省扬剧团。
1954年,文化部连续发布《关于加强民间职业剧团的领导和管理的指示》和《关于民间职业剧团的登记管理工作的指示》。据1959年末统计,当时经过登记的扬剧团有17个,分布在扬州、江都、仪征、邗江、高邮、泰县、镇江、南京、上海、天长、来安、滁县等地。
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初,是扬剧历史上充满希望的时期。扬剧成为积极进取的江苏一大剧种,在表演艺术、曲调唱腔、上演剧目、舞台美术等方面,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1966年“文革”开始,扬剧与其他剧种一样,遭受灭顶之灾。各扬剧团的古装戏服,被当成垃圾付之一炬。上演过的所有剧目,包括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统统被打成毒草惨遭批判。扬剧团大部分被解散,有的虽被保留下来,却改为京剧团和文工团,只演“样板戏”。
“文革”结束之后,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一样重获生机。1984年10月,在著名表演艺术家高秀英、华素琴、任桂香和扬剧史论学者的倡议下,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剧协和扬州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江苏省扬剧艺术研究会成立,提出了“振兴扬剧”的奋斗目标。但时过不久,在影视剧等娱乐方式的冲击下,戏曲界便集体陷入低谷。
回眸新中国成立一甲子,扬剧四次在全国剧坛有过骄人的记录。
(一)20世纪50年代末,大型古装戏《百岁挂帅》进京演出,以其庞大的气势和昂扬的精神轰动京华。
扬剧《百岁挂帅》剧照
(二)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大型现代戏《夺印》因反映阶级斗争而为全国许多剧团移植,以至有“南京到北京,夺印霓虹灯”(指扬剧《夺印》与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之谚。
(三)20世纪90年代初,大型现代戏《皮九辣子》由于剧情触动敏感的社会现实,成为新时期戏剧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四)21世纪初,大型史诗扬剧《史可法》进京公演,青年演员李政成因此荣获梅花奖。
2005年6月,扬剧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扬剧来说,这预兆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扬剧《皮九辣子》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