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史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说古道今溯源流

1 扬州乱弹

扬剧的源头是三百年前的扬州乱弹。

换言之,清代康乾年间由扬州土人自集成班四处演出的扬州乱弹,是最早的扬剧。

李斗《扬州画舫录》最先记载扬州乱弹,说:“郡城花部,皆系土人,谓之本地乱弹,此土班也。至城外邵伯、宜陵、马家桥、僧道桥、月来集、陈家集人,自集成班,戏文亦间用元人百种,而音节服饰极俚,谓之草台戏。此又土班之甚者也。若郡城演唱,皆重昆腔,谓之堂戏。本地乱弹,只行之祀祷,谓之台戏。迨五月昆腔散班,乱弹不散,谓之火班。后句容有以梆子腔来者,安庆有以二簧调来者,弋阳有以高腔来者,湖广有以罗罗腔来者,始行之城外四乡,继或于暑月入城,谓之赶火班。”“吾乡本地乱弹小丑始于吴朝、万打岔,其后张破头、张三纲、痘张二、郑士伦辈效之。然终止于土音乡谈,取悦于乡人而已。” “本地乱弹为土班,不与外来各班并列。”

清代扬州戏曲版画《金山寺》

《扬州画舫录》关于扬州乱弹的记载

嗣后焦循《花部农谭》记录他目睹的扬州乱弹,说:“梨园共尚吴音,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乃余独好之。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郊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李斗说的“本地乱弹”和焦循说的“郡城花部”,都是地道的扬州地方戏。这一观点成为中外戏剧史家的共识。

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阅《扬州画舫录》记曰:‘郡城花部,皆系土人,谓之本地乱弹,此土班也。’则扬州特有之地方乐曲,谓之本地乱弹也。”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说:“所谓郡城,指扬州城内,本地乱弹指扬州当地土戏。”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说:“除了上述梆子、皮黄、弦索三种主要声腔剧种的兴起与发展之外,乱弹诸腔所包括的地方戏还有不少,如在扬州兴起的扬州乱弹……也莫不是适应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要求,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扬州乱弹形成的时间,史籍没有明文记载,但清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有“戏子灯笼小乱弹”的描述。该书有乾隆五年(1740)郑板桥写的序,表明至迟在乾隆初年,扬州乱弹已经形成并且流行。

董伟业《扬州竹枝词》原诗云:“小老妈怀抱小官,小朝奉大小爷欢。扬州时道尚群小,戏子灯笼小乱弹。”意为当时扬州把新鲜事物唤做“小某某”——小老妈、小官人、小朝奉、小爷们,还有小乱弹,戏子们在灯笼上就直书“小乱弹”字样。揆之情理,一个新生剧种从开始萌芽,到基本形成,到普遍承认,到广泛流传,至少要几十年时间。那么,由乾隆五年(1740)上溯约30年,为康熙四十九年(1710),可以推定,扬州乱弹产生于康熙中期。

《扬州竹枝词》提到几个乱弹戏班的名称:“丰乐朝元又永和,乱弹班社看人多。就中花面孙呆子,一出传神借老婆。”丰乐、朝元、永和显然都是扬州乱弹戏班的名字。尽管那时扬州也有外地戏班,但哪一种戏班能像本地戏班那样“乱弹班社看人多”呢?“一出传神借老婆”系指《张古董借妻》,此剧至今仍在传唱。这也是扬州乱弹与扬剧一脉相承的证据。

总之,作为扬剧之源的扬州乱弹,约在康熙中叶形成,在乾隆年间达到全盛。《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的《中国戏曲剧种表》载,扬剧的形成时期是“清代”(见该书第603页)。《中国戏剧年鉴·一九八一·全国戏曲剧种概况》载,扬剧的形成时间是“清康熙年间”(见该书第267页)。这都是正确而且权威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