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当代简史
一 从自治领到共和国成立(1947~1950年)
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领宣布成立,定都德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出任印度总理。印度的领土包括前英属印度的联合省、奥里萨省、比哈尔省、孟买省、中央省、马德拉斯省、孟加拉省西部、旁遮普省东部,除赫尔锡特县以外的阿萨姆省、前中央直辖区和新加入的500多个土邦。
(一)建立统一的行政区划
两个自治领政权建立后,海得拉巴、朱纳格(Junagadh)和查谟-克什米尔三个土邦还未决定归属,印度和巴基斯坦都竭力争取它们的加入。朱纳格80%的居民为印度教教徒,统治者是穆斯林,1947年8月15日,土邦王公宣布加入巴基斯坦自治领。印度自治领政府不予承认,该邦印度教民众也强烈抗议。11月初,印度军队接管了该邦政权,并于1948年2月举行全民公投,大多数居民同意加入印度自治领。海得拉巴的情况与朱纳格相似,其85%的居民是印度教教徒,王公是穆斯林,印度政府在与其王公谈判无果后,于1948年9月派军进攻海得拉巴,11月,海得拉巴加入印度自治领。查谟-克什米尔的情况与前述两邦相反,其75%的居民是穆斯林,王公哈里·辛格(Hari Singh)是印度教教徒。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希望其加入己方,但哈里·辛格一直未做决定。1947年10月22日,大批武装的部落民从巴基斯坦一侧进入克什米尔,发动了旨在推翻王公统治的进攻。24日,哈里·辛格向印度求援,26日,他签署了加入印度的协定。27日,蒙巴顿代表印度自治领政府宣布同意克什米尔加入印度,并派兵前往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宣布不承认克什米尔加入印度。1948年巴基斯坦正规军参加战斗,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1949年7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联合国调停下签订停火协议,双方都在自己控制的地区建立了政府。
解决了上述三个土邦的归属问题后,印度政府开始着手建立统一的行政区划。印度政府先对土邦进行合并,然后在1950年宪法中规定,印度统一划分为29个邦,将土邦整合进统一的行政体制中来,其中只保留了查谟-克什米尔邦的特殊地位。
(二)制定宪法
自治领政府成立后,制定宪法的工作开始启动。1949年,印度制宪会议选举安姆贝德卡博士(Dr.Ambedkar)担任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1949年11月26日,制宪会议完成所有工作,宪法草案获得通过。1950年1月24日制宪会议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选举拉金德拉·普拉沙德(Rajendra Prasad,1884~1963年)为印度首任总统。1月26日,总统宣誓就职后颁布法令,宣布宪法正式生效。宪法规定,印度是主权民主共和国,这意味着印度即日起结束了自治领地位,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二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执政时期(1951~1964年)
1951年印度进行首届联邦人民院选举,国大党获得了489个席位中的362个,组成了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总理的第一届政府。1952年5月13日,新政府成员宣誓就职。尼赫鲁政府先后在1957年、1962年的人民院和邦立法院选举中获得胜利,尼赫鲁一直担任总理,直至1964年去世。
尼赫鲁执政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收复被法国和葡萄牙占据的领土。经过多次谈判,1954年11月,法国政府把本地治里和其他几个据点交还给印度政府。葡萄牙政府1954年交还了达德拉(Dadar)和纳加尔哈维利,但拒绝交还果阿、达曼(Daman)和第乌(Diu)。1961年12月,印度政府出兵收复上述三地,实现了国家统一。
印度独立初期,国家经济落后,加快经济发展是政府的一个主要着力点。1951年4月,印度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该计划规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和工业原料,同时印度政府也投资兴建了一批重工业工厂。第二个五年计划于1956年开始执行,该计划规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国营总开支中,“工业占24%,能源占10%,交通运输占28%,农业和灌溉占20%,社会服务占18%”。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印度的铁矿石产量、煤产量、发电量、钢产量和棉纺织品产量均大幅提升。第三个五年计划于1961年开始执行,计划规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钢铁、燃料、电力、机械制造、石油和化工等为投资重点。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印度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部门,特别是机器制造和重型机械生产获得了较大发展。
在社会改革方面,尼赫鲁政府首先在宪法中废除不可接触制度。1955年,政府颁布了《不可接触制(犯罪)法》(Untouchability Offences Act),规定对贱民的任何歧视行为都是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1955年《印度教婚姻法》(Hindu Marriage Act)赋予印度教妇女离婚的权利,次年《印度教继承法》(Hindu Succession Act)赋予女童与兄弟平等的继承父亲财产的权利。这些法令在法律上给予印度多数妇女合法地位和相应的权利。
尼赫鲁政府奉行“不结盟”(Non-alignment)的外交政策,支持亚非国家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发展和中国的友好关系是尼赫鲁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1954年4月,中印两国总理倡导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Five Principlesof Peaceful Co-existence),为争取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准则提供了典范。但两国因为在边界问题和西藏问题上的分歧,1961年爆发了边界战争。战争爆发后,尼赫鲁政府改变不结盟政策,向英美呼吁军事支持。1964年印度和美国达成协议,美国开始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此外,印度还和苏联达成协议,后者为其提供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因克什米尔问题,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持续恶化。巴基斯坦要求印度同意由克什米尔人民公投决定最终归属,印度则认为1954年《美巴军事协定》的签订改变了克什米尔问题的背景,不同意举行公决。
三 英迪拉·甘地执政时期(1966~1984年)
(一)第一次执政(1966~1977年)
1964年5月27日尼赫鲁去世后,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1904~1966年)于6月9日继任总理,夏斯特里继续奉行尼赫鲁政府的内外政策。1965年夏斯特里政府提出《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农业生产:战略和计划》,将印度农业发展战略改变为以生物技术投入为主的战略。1966年1月,执政不到20个月的夏斯特里因心脏病去世。
夏斯特里去世后,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1917~1984年)在国大党议会党团选举中获得多数选票,出任印度总理,并于1966年1月24日宣誓就职。在执政的第一年,英迪拉·甘地在处理成立旁遮普语言邦的问题和实行卢比贬值的问题上遇到阻力,但成绩斐然。1967年2月,印度举行第四届人民院和邦立法院选举,大选结束后,国大党组成新一届联邦政府,英迪拉·甘地继续担任总理。
英迪拉·甘地政府继续推行通过扩大农业投资、引进现代生物技术的方法来增加粮食产量的政策,并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施政的一个重点。1969年,国大党内部因在经济政策调整和总统人选问题上产生分歧而分裂。此后,英迪拉·甘地政府先后通过《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和《垄断和限制性贸易行为法》,实施较为激进的经济政策。
1971年3月,印度举行第五届人民院选举,英迪拉·甘地在选举后组建第五届国大党政府。新政府成立后,开始实行一系列国有化措施,其中包括私营企业、小麦批发贸易等的国有化。在对外政策上,英迪拉·甘地政府与苏联保持密切关系。1970年和1971年先后和苏联签订新的贸易协定和《印苏友好合作条约》。进入70年代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再起波澜。1971年3月,东巴基斯坦的人民联盟掀起要求建立独立的孟加拉国的运动。巴基斯坦政府逮捕人民联盟领导人谢赫·穆吉布·拉赫曼(Sheikh Mujibur Rahman),派兵镇压东巴基斯坦独立运动,东巴基斯坦的几百万名难民越境进入印度。印度在开展外事游说为难民提供援助的同时,开始向东巴基斯坦反政府军提供武器。11月,印巴军队在边境地区不断交火,印军占领了东巴的一些边境据点。12月3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Yahya Khan)宣布迎战印军,全面战争爆发。6日,印度宣布承认孟加拉国独立,16日印军进入达卡并宣布停火,17日巴基斯坦接受停火。1972年3月12日,印军从孟加拉国撤回。除第三次印巴战争外,英迪拉·甘地执政期间印度对外关系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吞并锡金。1975年亲印度的锡金国民大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随后议会通过决议剥夺锡金王公的实权,锡金王公反对议会决议并在国际上积极活动。1975年3月锡金成为印度的联系邦。4月26日,英迪拉·甘地政府通过宪法第36条修正案,锡金正式成为印度的第22个邦。
1973年后,印度因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开支和难民问题等,经济形势恶化。从1974年始,印度各地先后爆发学生运动和铁路工人运动。1975年6月,英迪拉·甘地被法院认定在1971年大选中涉嫌违法,此事引发了国大党内外要求英迪拉·甘地辞职的风波。1975年6月26日,英迪拉·甘地政府宣布全国实行紧急状态,随后逮捕反对党领导人。
在实行了两年的紧急状态后,1977年1月,英迪拉·甘地宣布将于3月中旬举行第六届印度人民院选举。在此次选举中,人民党获得胜利。
(二)人民党的短暂执政(1977~1980年)和英迪拉·甘地第二次执政(1980~1984年)
1977年3月24日,人民党政府开始执政,莫瑞吉·德赛(Morarji Desai,1896~1995年)担任总理。人民党执政后把发展小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作为主要目标。1978年4月实施新的五年计划,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农业和相关部门,并鼓励发展家庭手工业和小型工业。在外交政策上,人民党政府在与苏联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谋求与美国、中国改善关系,1978年3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访问印度,次年2月印度时任外交部部长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Atal Behari Vajpayee,1924~)访问中国后,两国恢复了高层往来。
1979年7月15日,人民党政府因内部分裂宣告结束执政。8月22日,印度总统宣布将举行新一届人民院选举。1980年1月,印度举行第七届人民院选举,英迪拉·甘地领导的国大党获得多数选票。14日,英迪拉·甘地宣誓就职,开始第二次执政。
1980年,英迪拉·甘地政府实行第六个五年计划,计划规定总目标是提高经济增长率,推进现代化建设,逐步消除贫困,减少失业。此后,在“六五”计划的指导下,印度政府先后制定新的工业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80年代初起,印度国内民族主义、地方主义和教派势力发展迅速。长期以来要求旁遮普邦拥有自治权的阿卡利党(Akali Dal)发动运动,各地骚乱和暗杀事件不断。1984年6月3日,阿卡利党计划再一次发动不服从运动,6月2日,印度政府下令调动数万人的军队进入旁遮普邦。政府军包围了锡克教的圣庙金庙,并要求所有人员离开该地,遭到拒绝后,6月5日,政府军发动进攻。9月29日,政府与锡克教高级僧侣达成协议,政府军撤出金庙。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被她的锡克教警卫本特·辛格(Beant Singh)和萨特万特·辛格(Satwant Singh)刺杀,于当日下午去世。
四 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1984~1989年)
英迪拉·甘地遇刺后,国大党推举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 1944~1991年)继任总理。1984年10月31日下午,拉吉夫·甘地宣誓就职。1984年12月,印度举行第八届人民院选举,拉吉夫·甘地领导的国大党获得多数选票,随后组织了新一届政府。
拉吉夫·甘地就任总理后,首先控制因英迪拉·甘地遇害引起的动荡局势。1985年3月,印度政府释放阿卡利党领导人,允诺给予旁遮普邦更多的发展机会,并表示,只要阿卡利党提出的要求不超出宪法范围,都可以谈判。7月24日,拉吉夫·甘地政府和旁遮普邦锡克教领导人签订解决旁遮普邦问题的协议。9月29日,阿卡利党建立邦政府。拉吉夫·甘地执政后,还派人与阿萨姆邦人民联盟就解决外来人问题重新谈判。1985年8月,拉吉夫·甘地政府与阿萨姆邦人民联盟签订协议,12月阿萨姆邦人民联盟组成了新一届邦政府。
拉吉夫·甘地执政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印度政治中的腐败和行政效率低下问题。1985年议会通过《反倒戈法》,打击邦一级政府政要的倒戈之风。1988年拉吉夫·甘地政府通过人民代表法案,规定有违法行为的人不得被提名为议员候选人。为提高行政效率,拉吉夫·甘地对政府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要求简化手续,还强制性要求所有政府机关普遍使用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
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拉吉夫·甘地执政期间实行的放宽管制、重视科技等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1985年,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把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目标。在“七五计划”的指导下,印度继续推广农业革命,80年代印度不再需要进口粮食,农产品的出口也有所增加。
拉吉夫·甘地执政期间,印度的外交政策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在与苏联保持紧密关系的同时,印度重点发展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1985年6月,拉吉夫·甘地访问美国,打开了与美国友好关系的大门。在任期内,拉吉夫·甘地保持和苏联领导人的密切接触,与苏联在经济、计算机技术、原子能和航天领域方面展开合作。在与周边国家关系上,拉吉夫·甘地政府寻求继续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与中国政府就中印边界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拉吉夫·甘地政府也缓和了同巴基斯坦的关系,在任期内,他曾两次访问巴基斯坦。
1989年11月底,印度举行了第九届人民院选举,国大党没有获得过半的票数,拉吉夫·甘地承认竞选失败。随后,印度人民党联合印度共产党建立全国阵线政府。
五 20世纪90年代的印度
在1989年到1999年十年间,印度举行了五届大选。第九届大选后建立的由维·普·辛格(Vishwanath Pratap Singh,1931~2008年)担任总理的全国阵线政府执政不到一年就辞职。1990年11月10日,在总统的授权下,钱德拉·谢卡尔(Chandra Shekhar,1927~2007年)组建了人民党政府。1991年3月,谢尔卡政府提交辞呈后被授权为看守内阁。1991年5月,印度举行第十届人民院选举,国大党获得近半数的席位,建立了以纳拉辛哈·拉奥(P.V.Narasimha Rao,1921~2004年)为总理的新政府。1996年拉奥政府任期满后,印度举行第十一届人民院选举,印度人民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组建以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为总理的政府,但印度人民党得不到其他主要政党的支持,在不能通过信任投票的情况下,宣布辞职。1996年6月1日,各党派推举德韦·高达(Deve Gowda,1933~)为印度总理。1997年4月21日,高达政府垮台后,因德尔·库马尔·古杰拉尔(Inder Kumar Gujral,1919~2012年)出任总理,执政7个月后,即告辞职。1998年2月,印度举行第十二届人民院选举,印度人民党组建了以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为总理的联合政府。1999年9月第十三届人民院选举后,10月瓦杰帕伊组建全国民主联盟政府,印度终于有了较为稳定的政府。
整个20世纪90年代,印度虽然政权频繁更迭,但在经济改革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91年纳拉辛哈·拉奥执政后,以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化为经济改革的方向,放松管制,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使印度经济得到实质性的发展。1998年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出任总理后,继续进行改革,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增长。瓦杰帕伊执政期间将信息软件产业确定为印度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并放宽外国直接投资的条件。瓦杰帕伊政府的经济改革使印度成为继中国之后第二个快速发展的国家。
在对外关系上,拉奥政府推行“经济外交”,实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加强同美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欧盟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同时发展和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并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推行“东向”政策(Look East Policy)。在与南亚国家关系方面,推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建设,与孟加拉国、尼泊尔和斯里兰卡改善关系。1998年5月,印度进行核试爆后,导致印巴关系紧张,美国等国对印度进行经济制裁,印度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一度受挫。
六 21世纪初的印度
(一)曼莫汉·辛格执政期间(2004~2014年)
2004年2月,印度总统宣布解散人民院,提前举行第十四届人民院选举。国大党获得多数选票后,于2004年5月22日组建以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1932~)为总理的新一届团结进步联盟政府(United Progressive Alliance,UPA),辛格成为印度历史上首位锡克教总理。2009年4月印度举行第十五届人民院选举后,国大党领导下的团结进步联盟继续组建政府,辛格继任总理。
在坚持前几届政府经济改革的基础上,辛格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谨慎措施深化改革。其中,国有企业、私营经济、财政和金融领域的改革是辛格政府关注的重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辛格政府实行一系列政策调整措施应对金融危机。2012年是印度实行全面经济改革的第二个十年,辛格政府放松对外投资的限制,修改保险、退休金和银行法案,出台《土地征用中获得公平赔偿和要求透明、复原和重新安置的权利法案》等措施促进经济发展。辛格政府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政府的腐败。2010年和2012年印度先后爆出电信腐败丑闻和煤炭丑闻,前者是印度独立以来最大的腐败案。自2011年后,印度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物价不断上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辛格政府在第二任期中无力制定有效的政策应对经济增速放缓,引发了民众的失望。
辛格政府继续发展上一届政府的务实外交政策,主动发展与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积极与俄罗斯、伊朗等利益攸关国保持传统关系,并放弃印度长期标榜的民主人权要求而与缅甸发展友好关系。
(二)纳伦德拉·莫迪执政期间(2014年至今)
2014年4月,印度举行第十六届人民院选举,印度人民党以282个席位单独获得半数以上席位,成为近30年来印度议会首次出现的一个多数政党。5月26日,印度人民党总理候选人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1950~)宣誓就职,成为新一任印度总理。
经济发展和良好的政府治理是印度人民党选举纲领中吸引民众的重要内容。在选举宣言中,印度人民党提出执政后将通过长期的经济调控政策,刺激经济稳速增长;将注重制造业和加强零售业的发展,并着力解决就业问题。针对政府的腐败问题,印度人民党表示执政后将建立一套机制,使政府治理透明化,避免腐败。
执政后,莫迪精减内阁成员,减少部长职位,新内阁只有44名成员,比上一届的71人大为减少。莫迪政府重视发展经济,尤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科技创新和创造就业机会等。就职后,莫迪首先提出“印度制造”战略,推动印度向制造业大国转型,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2015年,莫迪政府启动“数字印度”战略,加强印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到2019年实现25万个村庄通网络,并创造超过1亿个就业岗位。在外交事务方面,莫迪政府的外交风格从其就职典礼可见一斑。5月26日,莫迪邀请南亚国家政要参加其就职仪式,这是印度独立以来首次邀请外国政要参加总理就职仪式。这一举措反映了莫迪政府的基本外交导向,即与南亚邻国建立一种和平、稳定的关系。2015年,莫迪访问了28个国家,迎接了美国、德国、斯里兰卡、阿富汗和不丹等国12位国家领导人访问印度,大国外交与周边外交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