Ⅵ.好例子,坏例子
对比组合不一定是微妙的视觉差异,我们也可以对比其他维度。假想我们拿话费套餐来让学习者进行对比,以此介绍数学中斜率和截距的概念。例如,一个套餐只收取通话费(截距y为0,斜率为0.25元/分钟),另一个套餐只收取包月费用(截距y为150元,斜率为0),其他几种套餐则介于两者之间(比如500分钟内包月,超出部分每分钟0.1元,即截距y是100元,前500分钟斜率是0,之后斜率是0.1元/分钟)。你决定根据这个情境设计4种对比案例,像营业厅里的宣传手册那样展示出各个套餐的使用成本。
坏例子:这四种套餐在一张纸上正面印了两个,背面印了另两个。这是一个糟糕的做法,因为人们翻来翻去不好对比,翻页的时候还需要记住他们在前一页看到的套餐信息,如果他们连对比的关键部分都没注意到,又怎么可能记住这些关键信息呢?
改进后:对比组合在列出后能够使我们一眼看去将所有信息尽收眼底,这种状况下进行的比较效果会更好。
坏例子:套餐内容又细分出了几部分:通话时长、4G上网流量、短信数量,等等。对于这4个套餐来说,这就出现了太多可以对比的维度。人们就会迷失在繁杂的信息中,而忽视最应关注的维度,即月租费用(截距)加上额外的电话使用费(斜率)的总成本是多少(似乎运营商的套餐就是专门这样设计的)。
改进后:控制变量的数量,这样学习者就可以看出月租费和使用费这个关键维度上的对比。在第一组对比中只强调一两个特点。然后在下一组对比中用其他例子来强调其他特点,以此类推。用分组的方式轮流去对比不同的特征,要比一上来就对比一大堆变量的效果更好。
坏例子:要求学习者对比话费套餐。学习者会倾向于列出一对对零散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而你真正想让学习者关注的是如何在截距和斜率之间进行取舍。
改进后:你提供给学习者一些典型用户的描述,然后问学习者各类典型用户分别选哪个套餐最合适。这样就能引导他们注意到截距和斜率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最好的例子:让学习者设计出一些可视化工具来帮助用户进行比较,方便用户找出更符合他们各自使用习惯的套餐。这样我们就能制造一个“适时讲解”的时机(请参考章节J),在学习者自己探索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再对最优的方法进行讲解。当学习者尝试过各种可视化表达方法后,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竖起耳朵听你的讲解。这时你就可以展示出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笛卡尔直角坐标系。
对比组合
Contrasting Cases
核心的学习原理是什么
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看似相同的例子来找到其中的细微差别。
对学习什么有帮助,举个例子
把平结和外行平结(祖母结)放到一起对比(见图C.11)。这组非常相似的对比组合可以让人们看到两者的区别,进而帮助人们理解为什么方形结要比祖母结更牢。对比组合可以帮助人们注意到那些细小的、容易被忽略的,但却极为关键的细节。这些细节反过来帮助人们辨识事物,也辅助人们理解差异的重要性。因为通过对比组合人们可以学会识别情景中的线索,也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在正确时间应用正确知识的概率。
图C.11 两种绳结的形式(图没有放错,两种结的差异的确不易辨别,再仔细看看)
为什么会有用
在区别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学会从“感觉”(视觉、味觉、嗅觉)中“感知”规律。对比组合把几乎分辨不出来的事物并排放在一起,帮助学习者练就“火眼金睛”的知觉能力。
能解决什么样的学习问题
● 学习者分辨不清概念,从而把不同的事物混为一谈。
— 有人认为蘑菇是植物。
— 有人认为蜘蛛是昆虫。
● 学习者无法精准理解概念说明。
— 学生区分不了物理中的力和功。
● 学习者无法判断什么情景适合运用所学的哪些知识。
— 一位银行职员能够熟练背出培训手册上的各种业务流程,在接待一位想用定期存款购买国债的阿姨时却不知该如何办理。
使用的范例
● 提供“几乎分辨不清”的例子来强调事物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
— 让英语语言学习者对比“pa”和“ba”的发音。
● 提供一套可以展示目标维度中不同变化的例子。
— 展示描绘同一个场景,却来自于四个不同年代的画作。
— 对比不同类型墨水在同一种纸张上、用同一种钢笔写字时,墨汁在纸张上扩散的速度。
容易出现的问题
● 对比组合可能会因为太复杂而使学习者抓不到关键特征。
● 学习者不理解拿来做对比的特征为何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