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勤练(又称为刻意练习)指的是为了超越现状,而在某一项特定的技能或者概念上集中精力练习的学习方法。精修勤练可以大幅提高某项技能的局部水平,进而带动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
精修勤练不同于在参与活动或从事职业中出现的一般性练习。比如说,想要提升打篮球的水平,一种理所当然的方法就是多打篮球。然而,正如每逢周末球场见的“周末战士”的亲身感受一样,如果只是一直打比赛,自己很快会达到一个瓶颈期,水平就是不见长。那么为了突破瓶颈期,就必须“以退为进”:暂时告别赛场,转而把精力投入到更具体的技能训练上,比如提高投篮命中率、改善步伐、加强体能,等等。
一项针对各领域专家的研究表明,要想在现有的水平上实现质的飞跃,真正需要的是科学的分析以及用心的努力,而不是单纯的机械式重复。研究人员分析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包括医生、物理学家、艺术家、国际象棋大师、雪茄卷烟师,甚至还有雏鸡性别辨认师。虽然各行业修炼之路所需的技能点不尽相同,但有两点是共通的。
第一,出色的专业才能大约需要10000小时的参与投入。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前,无不是长期从事一项事业,经过漫长岁月磨炼后才成大器的。欲成专家,必专注于一项事业,积累大量的相关经验。说到这里,几年前有位职业摄影师曾誓言要亲身践行“一万小时理论”:辞掉工作从零开始练习高尔夫球,以期通过10000小时的努力练习,取得PGA锦标赛的资格。对于他的决心与毅力,我们向科学和他对科学的信念致敬。
第二,练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投入时间的数量,还包括投入精力的质量。拿国际象棋来说,新手一般会通过不断下棋来提高水平,而大师则深入推敲经典的棋局来实现登峰造极。精修勤练要的是不断突破现有水平,而不是维持现状、在已有水平上变得更加“熟练”。
精修勤练并非轻轻松松,而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埃里克森等人(Ericsson, Krampe, & Tesch-Römer,1993)比较了柏林一所著名音乐学院中小提琴学生的情况。其中一部分学生未来准备去当音乐老师,而另一部分则要努力成为职业小提琴家。这些以职业音乐家为目标的学生,每周独自进行共约24小时的严肃练习(即非自娱自乐的练习),而以音乐老师为目标的学生每周则练习9个小时。多年之后,二者在练习时长上的差别累积到数千小时,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然而故事还没完,质量的差别又体现在哪里呢?事实上,虽然这两类人每次的练习均持续约80分钟,但是那些以职业小提琴家为目标的学生在练习告一段落后都累得不行,必须打个盹儿休息一下。可见他们在练习中是多么全神贯注!真正的精修勤练是非常耗费精力的,所以如果学生们一鼓作气练了两个小时,那么几乎可以断定他们多半并没有在精修勤练,而是在偷懒摸鱼。
人们常常认为专家能够取得不凡的成就,依靠的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然而事实上,一代宗师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不过是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日积月累的精修勤练上,正可谓“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还轮不到拼天赋”。因此我们认为,天赋对一个人的影响无论大小,与后天努力的影响相比,都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Ericsson et al.,1993)。如果今后再听到“哎,我就是天赋不够……”之类的言论,你可以积极地帮对方换一种心态:“我只是目前还练习得不够,不足以成为……”
能证明专长源自于精修勤练而非与生俱来的证据还有一点:在本身不熟悉的领域,专家也很难有过人表现。例如,国际象棋大师可以非常准确地记住棋子在棋盘上的位置,但如果棋子是随机摆放的话,记忆的效果便会让人大失所望(Chase & Simon,1973)。可见他们的超强记忆力也只是针对有逻辑关系的棋局,而非任何情况下都惊为天人。而那些在比赛中获得冠军的珠算大师,则对数字有着超强的记忆力(Hatano & Osawa,1983)。他们可以在不借助算盘的情况下,每2.5秒听一个新数字,并在脑海中实时计算下面的式子。
图D.1 珠算大师能够轻松计算出的式子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记一串水果的名字或一列词语,珠算大师并不见得比普通人更为擅长。这也说明他们不可思议的珠算能力并非因为记忆力的底子好,而是通过专门练习珠算所需的特定技能来实现的,比如在脑海中模拟出算盘来记忆并计算数字(即通过在脑海中拨动虚拟算盘上的珠子来实现)。而要想在这个虚拟算盘上增加一列(即多算一位数),大概要花一年的时间进行精修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