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本体学思想访谈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以“易”为核心的本原意识

:成先生做的这一番梳理,让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我们自己民族文化不通畅了,又拒绝学习,导致我们既不了解西方,也不了解自己。因此我觉得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或中国哲学的重建必须有两方面,就是知己知彼。成先生能深入西方哲学的心脏,又能回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源头,做这样一个融会中西文化的工作,创造了本体诠释学,这确实是对中国哲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本体诠释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或者说是一种生命化的哲学。在我看来,成先生对本体诠释学的发展,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我感觉到这里面有个问题,即本体诠释学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本体有没有内在的矛盾?比如您认为中国文化生命力出现了问题,它变得保守了,封闭了,这一点我感觉很有道理。但这是它自己文化内在本性所致呢,还是这个文化的本体是好的,只是由于后来的环境和外部条件作用所致?换言之,怎么用您的本体诠释学对中国文化在近代出现的危机进行分析?

与此相关,您认为西方文化的一大弊端就是二元对立,它是一个冲突性的辩证法,而这一点正好是中国文化可以补救的。进而我就想问,中西方哲学的会通对当今全球化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融合和会通?是不是各自都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才有了这样一种要求?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来说,是不是现代的人类需要一种共同的大生命,一种总体性的生命,而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或其他文化都有所偏颇,都只具有某一方面?因此,为了实现一种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我们需要文化间的整合。

:对文化的融合的问题,我也是站在中国思想之本源的角度加以思考的,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解决之方,就是我们可以以易学作为一个起点,这一点是我的一个见解。因为从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来说,从早期谢无量、冯友兰到现在,我看了几十本,都没有看到有人提到中国早期存在一种潜在的宇宙意识,这个宇宙意识就体现在《易经》当中。《易经》到现在还是很受大家的重视,但有些人的认识是不完整、不正确的,因此对它的理解还是在迷雾之中。我觉得我的一个贡献在于解开这个迷雾,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只把《周易》看作是对占卜的重视或者是对于占卜结果的记录或诠释。占卜只是《周易》的宇宙意识的“用”,而不是它的“本”,也不是它的起点。从现存的《周易》经文来看,它讲乾坤,乾是天的一个创造意识和革新意识,坤则是一种生育意识和持养意识。

从此就可以看出当初中国人对环境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周易》已经有了深刻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是人的关系伦理的基础,因为环境伦理包含天地人三者,并且要求人和天地要配合,所谓三才同德。后来儒家说的“亲亲、仁民、爱物”之中包含着对外物的尊重,要求五行要通畅。也就是说,对于外物,人尊重它,而不是只把它当做实现自己欲望的工具,它才能发挥作用。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就产生一个本的概念。本是什么意思?本就是根源。所谓“本于上者亲天,本于下者亲地”,这个本的意思就是根源的意思。同样,本还是一个生长过程,是一个发展力量,而它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包容和滋养的能力,这在《周易》里面非常清楚。但是这个本的目标是形成一个体,所谓“本体”,当初这两个字并不是联用的。体就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它是比较完美的发展状态。当本通过根源性力量将生命的气结合形成生命体之时,就变成体的存在。因此,体是以本为根,本是从本到体,是一个发展过程。这个体的基础存在是本,本固而体健,才能安。

所以你说我的学说是生命学,这也可以说是对的。因为你把生当作本,或者当作由本到体的过程,把命当成形成的体的一个基本状态。所以我说宇宙和宇宙中人的形成,都是本体的发展结果。宇宙本身就是一种本体,有本有体,这个本体里面又产生人的本体,人的本体是以宇宙本体为基础,这是一种内在性。宇宙有一种自然力量在发展,这种自然力量在人的身上实现的时候就推动人成就自身。宇宙创造了万物,但以人为贵,人不是定在一点上面,在宇宙整个创生过程中人是不安于一点,是要沉浸在宇宙的精神中。“为天地立心”是什么意思?就是天地本来就是无心,是以人之心为心。在《易经》里面也有这样的意思,它能创生万物、滋养万物,所谓的生命就是这种东西。

:成先生说本体是本而后体,本是根源,体是体系,本体是宇宙呈现的生动活泼、生生不息的生命,具有时间性、创造性,但如何用人类的心灵与理性来表达和说明这一活生生的宇宙本体就是诠释学的根本问题。故本体诠释是以本体为本、以诠释为用的学问,其目的在开拓自我之志,以提升自我之德,以成就价值,消除矛盾以展现和谐,充实自我以奉献社会,故本体诠释学具有创造的理解与和谐的创造两重意思。

我想进一步问的是成先生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修行,有没有产生对本体的新认识?虽然中国文化里面有本有体,但我觉得“本体”这个词的新意还是您的创见,是您结合中国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对此,您是怎么考虑的?因为我觉得西方文化中的“本体”和中国人理解的“本体”不太一样。

:这里有两点可以说。我有一个书稿没有发表,是2009年在华东师大的讲课记录,就是潘松帮我记录的。我讲了17讲,叫“本体学与本体诠释学”,将近三十万字。你看我的用词,我经常叫“本体学”而不叫“本体论”。这里有很多哲学方面的探讨,但其中最主要的概念我叫做量子宇宙。量子宇宙是当初从本原状态发展出来的,这还不是我所说的物质宇宙,因为还没有产生物质。从原始状态到量子状态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有两仪生出来,就能够探索创生万物的可能性,哪一种能够持续下去,哪一种会被消灭?决定这一点的基本原则就是看其能不能够相互融合。第二层宇宙就是物质宇宙,物质就是已经到了稳定性的状态。我们现在看到天上的星云,地上的山河大地,这都属于是物质宇宙,而这些物质本身具有动态性的特征。但这个物质宇宙还要进化,发展成生命宇宙,生命宇宙里面就包含无穷的生机。这里的生命就是多重的,因而生物的多样性就出现了。那么这时的本体是什么?就是一种呈现出来的创造过程。

在生命宇宙当中又出现了新的分化,这是我们能体会到的。有的生命心灵比较弱,比如有的小动物,它只有一种感觉,而没有思考能力。但是到了人,起码他具有两个机能:一个是“观”的机能,一个是“感”的机能,所以我们讲“观感”。人看得越广越宽越大,他的感受力就越强。很多动物没有办法发展,它只能看到这一点,它每天只能对着石头,或者只能蜗居,无法真正认识这个世界。人就不一样,人不是一种单纯的生命,而是具有心的生命,这就是荀子说的“气而后有生,生而后有心”。在我看来,这个心灵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强调本体展现的宇宙层级的创造性。本体是什么?是存有的不断创建。这就可以把中国的本体论与西方的存有论区别开来。存有是古希腊的名词,亚里士多德探讨了各种科学之后,发现有一样东西叫形上学。形上学就是研究各种不同存在的普遍性质,就是存有。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就是对普遍存有性的研究,而我们则将其翻译成“本体性”。实际上本体性是我说的意思,就是由本而体,产生动态层级的宇宙总体观。因为西方是强势文化,我们在现代中处于弱势,所以我们的语言往往是以西方为主,本身丧失了对自己生命本体的根源性认识。可以说,我们的语言也具有依赖性,一切以西方的语言为主,甚至说明自己的东西也要依赖西方。而西方的宇宙观就像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那样,是非常机械的。至于马克思是不是想提升到一种较为有机的物质宇宙的层次,我觉得有这个意思。我们把马克思主义融合在中国的观点里面,使之成为中国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马克思相信人类集体心灵在进行生产、创造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种本体。但是这种本体还有所谓的心灵,马克思叫做“上层建筑”,我叫做“心灵世界”。这个心灵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呈现出来,是建筑在生活世界里面。生活世界是建筑在物质世界里面,物质世界是建筑在宇宙世界里面,就是量子世界。

中国的“本体”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是东汉时出现的,是在注解《易经》时产生的。荀爽讲《易经》是生命的一个基础存在,能否化否为泰,就看有没有本体。本体是生命根源,有根源就可以重生,是一个种子,所以它有一种再生的力量。我这里讲的东西有一种内在性,这个内在性很重要,是观察宇宙产生的一种反思。信仰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能力,它体现了一种生命的自由,所以本体代表了一种人类生命的自由能力。从某种意义来讲,宇宙创生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而对于我们人类而言,作为一个自由的存在,我们要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本体对选择十分重要,只有掌握本体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没有本体,我们就只能盲目地选择。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批判现代文化,因为现代文化往往缺少本体性。比如伦理学,完全是在强调功利。我现在正在重建本体伦理学。在我看来,德者得也,得于天,得于道,没有这些本体的支撑,这个德怎么建立起来?所以我说,不讲本体,道德是无法确立的。我们现在是忘本而求末,问题很大。我觉得儒家有一点值得肯定,就是“自君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就是修身,由此我们才能理解《论语》的“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说明孝悌最后是要发展成人的本体。孝悌的本身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不能忘记自己存在之根源的价值观,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发展出人类学甚至管理学中的新理论。我强调的是一种对世界发展的可能性的认识,要实现对世界的整体认识。通过这种认识,由内在掌握外在,然后才能产生主体性和主导意识,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是在丰富别人和利益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根源,由经济而社会,最后要到伦理道德,最后的目标是共同繁荣。

:您对“道德力”的解释,跟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有什么区别?

:“软实力”最终是要征服别人,要扩张,而“道德力”是要实现天下的和谐。“道德力”是一种整体的天地意识,就是天下一体、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为公的精神。

:给我的感觉是,成先生您对于本体诠释学的体悟,就是将关注点更为集中于本体。

:这是反思的结果,只有反思到本体之后才能讲如何利用它,如何实现它。

:从字面上看也很有意思,本是木上加一横,是木能生长的根的部位。体字也很有意思,体字的本落实到人身上了,在人身上体现出来了。后来的中国人,要将本体现在人身上,体现在日用中。我上次跟成先生说过,您的“本体知用行”的说法是很全面的,自成体系。我用佛家的说法,就是“体用相”,本体显现出来就是相,发挥功用就是用。体在功能上通过相和用表征出来,这是体相用三者的统一。所以在我看来,成先生的贡献就是立足于儒家提出了“本体知用行”的体系,这就打通了形上形下,构建了一套比较圆融的概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