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语义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形式语义学

形式语义学植根于逻辑学、语言学、哲学、数学和模型论等诸多个学科,是在逻辑框架内构建的关于自然语言的语义学。其显著特征是运用逻辑和数学的形式化方法去研究自然语言的形成规律,认为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在深层结构方面是相通的,没有实质区别,可以通过构造自然语言形式系统的方式来解决其语义问题。形式语义学的传统可追溯到弗雷格,他主张用逻辑的方法研究语言意义。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大多数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一致认为逻辑学家为形式语言的句法和语义设置的操作手段不适合分析自然语言。语言学家认为自然语言结构与逻辑学家创造的形式语言迥然不同,所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毫不相干。语言学家还认为“心理现实性”极其重要,而逻辑学家不太关心“心理现实性”问题。逻辑学家则认为自然语言充满了含糊性、多义性和歧义性,系统性不强。

20世纪60—70年代,蒙太格(Montague)创立了蒙太格语法,反对形式语言和自然语言之间存在重要理论区别的论点,认为自然语言和逻辑语言本质上是相同的符号系统,开创了自然语言形式语义学研究的新领域。蒙太格语法是自然语言逻辑诞生的标志,是形式语义学研究的开端。但是,蒙太格语法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它对句子语义的分析是静态的,这不符合人们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二)尽管考虑了时间和地点两个语用因素,加入了对语境的形式化处理,但在思想上和技术上对语境的考虑不够充分和细致。

蒙太格语法是一种静态的语义学理论,认为“意义等价于真值条件”,这一理论不能处理动态的语义现象。为了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荷兰逻辑学家坎普(Kamp)开创了一种动态语义学理论——话语表现理论(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简称DRT)。DRT刻画了名词短语与代词的照应关系,名词短语的量化意义和英语句子系列在时间方面的复杂性和联系性,对句子序列的语义分析采用一种渐进递增的动态方法。然而,话语的解释不仅与句法结构有关联,还与修辞结构有关联。阿歇尔(N. Asher)和拉斯卡里德斯(A. Lascarides)认为,在传统的分析句子逻辑式的基础上,还应该关注语句与语句之间的修辞关系。他们提出了一种超越DRT的新的语义理论——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Segmented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简称SDRT)。SDRT是建立在DRT基础之上的一种动态语义理论,在DRT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逻辑算子。这标志着动态语义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