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正在日益加深,其影响面也在不断扩大,现已波及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因此,深入分析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科学把握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对推动我国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最早是在2008年7月开始体现出来的。当时,这种影响还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少数省份以及外贸出口等少数领域和房地产、能源、钢铁、纺织服装等少数行业。之后,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面迅速扩大,并由出口向其他领域、由部分行业向绝大多数行业、由东南沿海向北部和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其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到2008年年底,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波及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下面着重从外贸出口、工业生产、房地产业、地方财政、劳动就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七个方面来分析这种影响。
(一)外贸出口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总额从2008年7月的同比增长26.7%回落到10月的19.0%。这期间,全国有25个省份出口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之后,中国出口总额出现了连续3个月的同比下降。其中,2008年11、12月,全国分别有16个和18个省份出口呈现负增长。2009年1月,全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7.5%,除内蒙古、四川、江西和海南外,其他27个省份出口全部呈负增长,金融危机对中西部地区出口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分区域看,2008年12月全国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8%,其中,东部地区下降4.0%,中部地区下降1.2%,而东北和西部地区分别增长5.4%和11.6%(见表1)。东部地区出口下降额是全国出口下降总额的1.22倍。然而,到2009年1月,四大区域出口额全部在下降,其中东部地区下降17.4%,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下降17.7%、21.2%和15.3%,中部和东北下降幅度已超过东部地区。其中,下降幅度超过30%的7个省份,包括山西、广西、贵州、甘肃、西藏、云南、宁夏,全部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从发展趋势看,自2008年7月以来,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速最大回落幅度分别高达74.6个和78.9个百分点,远高于东部地区的41.5个百分点。这说明,东部地区出口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早、最直接,也最为严重,但中西部地区的跌幅却最为明显,回落幅度最大。
表1 2008年7月以来各地区出口增速回落情况(按货源地分)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总署和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数据库计算整理。
从全年看,金融危机对东部地区出口的影响较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要轻一些。2008年,东部地区出口同比增长15.5%,东北地区为13.4%,均低于全国17.2%的平均增长速度;而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速则分别达到38.7%和38.6%(见表2)。东部地区出口增速放慢,主要是受广东(增速10.0%)、天津(7.0%)、福建(13.8%)等地出口增长“低迷”的影响,而东北地区则主要是受黑龙江出口下降(-7.5%)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除甘肃(3.8%)、云南(4.7%)和西藏(12.9%)外,其他省份出口增速均在20%以上,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轻。
表2 2008年各地区进出口增长情况(按货源地分)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数据库计算。
(二)工业生产
自金融危机以来,全国工业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由2008年6月的16.0%迅速回落到10月的8.2%, 11月又回落到5.4%, 12月略微回升到5.7%。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工业增速都在回落。分月份看,2008年12月与6月相比,除天津外,其他省份工业增速全部出现回落,其中山西、内蒙古、青海、上海回落幅度超过20个百分点,有13个省份回落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有7个省份超过5个百分点。从全年看,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其中,有27个省份增速出现回落,有14个省份回落幅度超过5个百分点,8个省份回落3—5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金融危机对各地区工业的影响已经扩展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这种影响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东部地区工业增速明显放慢,工业增长呈现出“东慢西快”的态势。2008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6%,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5.8%和15.0%。分省市区看,除天津外,工业增速较快的省份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安徽、江西、湖北、重庆、青海等,而增速较慢的省份包括北京、海南、山西、上海、西藏、甘肃、贵州、浙江等。
二是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和订单减少,企业停产、半停产和关闭数量增加。这种情况在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山西、内蒙古等资源型地区较为突出。据广东省经贸委的数据,2008年1—9月,广东省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10月停产企业数则达到8513家,比前9个月的总和还要多。浙江许多中小企业也因订单取消和资金周转不灵而纷纷停产或倒闭。据温州市对全市10个重点乡镇的调查,最严重的乡镇有14%的企业倒闭,最轻的乡镇有5%的企业倒闭,平均倒闭率为8%。温州瓯海区693家规模以上企业,停产的有42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6.1%;半停产73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10.5%。
三是金融危机对各地区工业影响的差异较大。在东部地区,工业增速回落幅度较大的是上海、北京、河北、海南、福建、山东和浙江。尤其是浙江,自2008年10月以来工业增速连续3个月都在3%以下。广东回落的幅度并不明显,而天津则逐月保持19%以上的增长速度。在东北地区,3省工业增速回落的趋势基本一致,回落幅度较为适中。在中部地区,受市场需求和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跌的影响,山西工业增速回落的幅度全国最大,10—12月连续3个月出现负增长;其次是河南、湖北、安徽和江西,湖南回落的幅度则较小。在西南地区,重庆、贵州和广西回落的幅度也较大,但广西自10月以来工业增速已明显回升,12月达到22.9%。在西北地区,内蒙古、青海、陕西、宁夏回落的幅度也较大,而新疆、甘肃回落的幅度较小。
四是目前工业增速回落逐步减缓,现已基本趋于稳定。从工业负增长的省份看,8月为1个(北京), 9月为2个(北京、海南), 10月为4个(北京、山西、海南、西藏), 11月为5个(北京、山西、上海、海南、宁夏), 12月又下降到4个(北京、山西、上海、海南)。再从工业增速回落的省份看,10月为29个,11月为24个,12月只有16个。这说明,目前我国工业增速回落已出现逐步减缓的趋势,工业增速回升的省份在增加。
(三)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明显。这突出表现在土地购置面积下降和商品房销售低迷上。2008年,全国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8.6%。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有16个省份土地购置面积出现同比下降。其中,下降幅度超过30%的省份有6个,包括宁夏(-54.7%)、天津(-44.3%)、四川(-42.8%)、福建(-38.2%)、重庆(-33.0%)和吉林(-32.2%)。湖北、江苏、广西、山东、甘肃、广东下降的幅度也超过15%。分区域看,2008年,东部和西部地区土地购置面积分别同比下降13.5%,东北地区下降9.6%,只有中部地区增长了8.0%。
从商品房销售看,绝大部分地区呈现出大幅度下降。200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8.5%和18.7%。其中,东部地区这两个指标下降幅度最大,分别同比下降23.3%和24.9%;其次是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也超过10%;而东北地区则保持小幅度增长。不同的是,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幅度略低于销售额下降幅度,而中西部销售面积下降幅度略高于销售额下降幅度,东北地区销售额增长幅度则远高于销售面积增长幅度。这说明,只有东部地区商品房价格略有下降,其他地区仍在上涨。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有21个省份这两个指标同时下降,其中,北京、上海、浙江、福建这两个指标下降幅度均在30%以上,四川、江西、江苏、河南、湖北、广东、甘肃这两个指标下降幅度均在20%以上。从商品住宅销售看,也都是东部地区下降幅度最为明显,但中部办公楼销售面积和商业营业用房销售下降幅度则要超过东部地区。
表3 2008年各地区商品房销售同比增长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数据库计算。
(四)地方财政
由于经济增速放慢,企业效益下降,加上政策性减税较多,各地税收均受到严重影响,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大幅度回落,从2008年5月的同比增长39.6%迅速回落到7月的22.1%, 10月回落到10.2%, 11月进一步回落到4.0%。2008年11月,全国已有9个省份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出现负增长,其中山西下降19.1%,四川下降10.3%,上海、河北和浙江分别下降9.3%、8.4%和7.1%,还有13个省份的增速不到10%。然而,从总体上看,1—11月累计全国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2.7%,其中,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20.3%、29.2%、24.3%、26.5%。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增幅要高于东部地区。
分阶段看,在2008年6—7月,东部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回落幅度最为明显,共回落了25.1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回落幅度较小,仅分别回落1.0个和2.8个百分点。8—10月,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回落幅度最大的是东北地区,共回落了21.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回落的幅度也较为明显。到11月,在东部和东北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回落趋缓的情况下,中部地区回落幅度明显提升,高达15.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也达到13.4个百分点(见表4)。这说明,金融危机对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影响最早波及东部地区,然后依次扩展到东北和中西部地区。
表4 2008年各地区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回落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数据库计算。
(五)劳动就业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国绝大部分产业增速迅速回落,企业业绩骤降,用工需求大幅度减少,各地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出口导向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其就业面临的冲击最大。总体上讲,这次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较大的主要集中在三类地区。
一是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东南沿海地区。受需求下降和订单减少的影响,在珠三角、长三角的一些地区,企业减产、减员、停产甚至倒闭增加,用工需求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明显增多。2008年9—11月,广东省企业用工需求比上年同期下降近20%,而劳动力供给总量却同比增长12%,农民工失业人数呈增加态势(孙晓素、刘哲,2008)。杭州市2008年第四季度用工需求比上年同期减少约11%,比上一季度减少约14%,其中,制造业提供就业岗位比上年同期减少约31%,比上一季度减少约23%(孙颖、严红霞,2009)。
二是大量输出农民工的中西部地区。目前,全国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这次金融危机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这些返乡待业的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例如,湖南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200万人。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年底返乡农民工约有220万人,目前在家没有找到工作的仍有100余万人。四川省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高达2023.4万人,其中省外输出1181.1万人。截止到2009年1月底,四川省失业返乡农民工总数已达到了149万人(吴鹏,2009)。
三是山西、内蒙古、甘肃等资源型地区。由于市场需求和价格急剧下降,山西煤、焦、冶金、电力等传统行业受到很大冲击,不少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待岗、下岗人员剧增,交通运输、商贸旅游、家庭装修等服务行业也受到影响。如山西阳煤集团目前已经有近万人处于待岗失业状态;闻喜海鑫钢铁集团已经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涉及职工几万人;介休市200多家洗煤厂已经停产,所有焦化厂限产都在50%以上,企业原有职工多数失去就业机会。
(六)固定资产投资
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由于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应对,各地投资仍保持较高速增长态势。2008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26.1%,其中,东部地区为19.6%,东北地区为35.4%,中部地区为33.0%,西部地区为26.7%,大体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增长态势(见表5)。分省区看,江西、天津、海南、吉林、宁夏、辽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超过35%,陕西、安徽、湖南、河南、河北、湖北也超过30%,而浙江和上海则不到10%,北京甚至下降2.1%。
表5 2008年各地区投资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数据库计算。
同样,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和西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也较低。200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20.9%,其中,东部地区为14.9%,东北地区为32.3%,中部地区为33.5%,西部地区为22.7%,也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增长态势。不同的是,东北和中部地区住宅投资增速较高,而经济适用房投资增速较低;相反,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适用房投资增速较高,而住宅投资增速较低。分省区看,安徽、河北、海南、青海、内蒙古、河南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均超过40%,而上海、四川、浙江则不到10%,北京和福建则呈现负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东部地区由于投资增速较低,增速回落的幅度也较小;而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回落的幅度较大。2008年12月,东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6月回落5.3个百分点,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回落15.4个、11.6个和14.6个百分点(见表6)。这说明,尽管东部地区的投资增速最低,但金融危机对东北和中西部投资增速的影响却最为明显。从发展趋势看,尽管12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回落,但已有12个省份出现回升的趋势,其投资增速比上月有所加快。
表6 2008年各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数据库计算。
(七)居民消费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然也在逐月放慢,但其回落的幅度不大。2008年7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3%, 10月回落到22.0%, 12月回落到19.0%,仅回落4.3个百分点。这期间,全国虽有27个省份的增速出现回落,但回落幅度都不大,只有甘肃、广东和陕西三省回落幅度超过4个百分点。从全年看,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都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而且地区间增长率差别不大。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1.3%,其中,东部地区为22.5%,东北地区为23.2%,中部地区为22.3%,西部地区为21.6%,最高与最低相差不到2个百分点。这说明,居民消费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
二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即从过去的不平衡增长进入到相对均衡增长(魏后凯,2008)。进入这一转折时期的重要标志,一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投资高速增长。2006—2007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2%,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34.6%、31.1%和26.5%。二是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接近,出现相对均衡的增长态势。2007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2%,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14.1%、14.2%和14.5%,四大区域增长速度已十分接近,西部增速甚至超过了东部地区(见图1)。三是东西发展差距已开始由扩大转变为缩小。自2003年以来,中西部与东部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的相对差距已呈现出逐年缩小的态势。这期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相对水平已出现下降,而中西部地区则呈现出上升趋势(魏后凯,2008)。四是外商投资和沿海企业西进的步伐加快。自“十五”末以来,随着沿海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等地要素成本的全面上涨,外商投资和沿海企业西进的步伐在逐步加快。
图1 各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度)计算。
很明显,如果中国这种区域发展格局转变能够顺利成功的话,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至少在今后15—20年内,中国经济仍将会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这是因为,除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外,在北部沿海、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将有可能形成一批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新的主导地区。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虽然对中国区域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它并没有改变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即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趋势,也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从全年看,中国各地区经济仍呈现出较高速的增长势头。根据各省市区公布的初步数据推算,2008年中国各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8%,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增长速度高2.8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为11.4%,东北地区为13.3%,中部地区为11.8%,西部地区为12.4%。这表明,目前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东部地区。事实上,自“十五”计划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相继实施,以及沿海各项要素成本的全面上涨,东部地区经济的增速已经在逐步放慢,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增速则在逐年加快。因此,中国区域经济呈现出“东慢西快”的增长态势是很正常的,也是预料之中的。
从广东、浙江等地的情况看,自2003年以来,其经济增长速度就已经出现逐步放慢的迹象(见图2),只不过这次金融危机加剧了这种趋势,使传统发展模式下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过去,广东和浙江经济主要是依靠专业镇和“块状经济”来支撑的。其主要特点是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以中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为主体,资源消耗和“三废”排放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缺乏,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来获取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要素成本的全面上涨,这种以高度消耗资源、高度依赖出口市场、价低量大为特点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已经走到了尽头。这次金融危机无疑加速了广东、浙江等地传统发展模式的终结。可以说,目前以珠三角、长三角等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到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是重振沿海经济的唯一出路。
图2 广东和浙江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和浙江统计年鉴以及两省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绘制。
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刺激下,当前金融危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已基本趋于稳定,预计在2009年上半年有可能出现全面回升。之所以做出这种判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理由:一是货币供应、信贷全面回暖。2009年1月末,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33%,较上月加速2.6个百分点。二是采购经理指数(PMI)开始回升。2008年12月PMI从38.8回升到41.2, 2009年1月又回升到45.3,已连续两个月出现回升趋势。除产成品库存指数和生产经营人员指数外,其他各项指数均在全面回升。三是国内市场逐步升温。据商务部监测,2009年1月全国千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4.5%。同时,服务消费持续升温,股市、房市和车市也出现回暖迹象。四是工业增速回落得到一定抑制。2008年12月全国工业增速为5.7%,比11月提高0.3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12月已有15个省份工业增速出现回升趋势。
当前,仍存在对刺激经济回升不利的两个重要制约因素,一是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走低。2009年1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9.0%,其中出口下降17.5%,进口下降43.1%。考虑到春节和物价下跌因素,实际进出口数量下降幅度要小一些。值得注意的是,这期间我国制造业出口订货指数已由上年12月的30.7回升到33.7。二是企业家和消费者信心仍然不足。2008年12月,国内消费者预期和信心指数都在继续下跌,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仍在继续下降。因此,尽快提升企业家和消费者预期,增强企业家和消费者信心,对刺激全国经济回升将是至关重要的。
三 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政策措施
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近期内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济迅速下滑的趋势已得到一定抑制,部分指标已开始出现回升的迹象。但应该看到,要尽可能减少和消除金融危机的影响,全面刺激经济增长,维护就业稳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今后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当前,应把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促升级、促协调有机结合起来,在扩大内需中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中央投资刺激要体现地区倾斜。为应对金融危机,全面刺激经济增长,中央制定实施了规模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投入1.18万亿元,地方和社会配套2.82万亿元。对于这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在区域布局上应体现向中西部、向农村、向地震灾区、向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地区倾斜的原则,切实把应对金融危机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灾后重建和产业升级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和地震灾区,要增加中央资金投入的比例,降低和免除地方配套的部分资金。
第二,加快推进沿海经济的转型升级。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竞争力在逐步下降,目前已经进入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在新的形势下,中央应尽快研究制定整个沿海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规划,鼓励和引导沿海地区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及高端服务业,加强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推动企业优化重组,促进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推动沿海经济由传统发展模式向新型发展模式转变,使沿海地区成为引领全国区域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
第三,建立产业转移对接示范基地。要积极支持沿海城市与东北和中西部有条件的城市,在自愿、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相互结成对子,推动那些受土地限制或者不再适合在沿海发展的产业和企业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转移,推动沿海加工贸易企业和开发区西进,鼓励沿海城市与东北和中西部城市联合建立工业园区。当前,可以考虑在全国选择一批城市进行对接示范试点,并在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第四,实施中西部农民工再就业工程。金融危机对中西部就业特别是农民工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维护全国就业稳定,当前很有必要实施中西部农民工再就业工程,即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联手,采取“组合拳”的办法,共同解决中西部农民工再就业问题。一是鼓励和刺激民间投资,在中西部农民工回乡待业集中的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行就地安置;二是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中央和地方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并可以考虑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三是采取发放就业培训券等方式,对返乡待业农民工免费进行高级特殊技能培训,以适应沿海和大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四是要进一步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建立完善全国性的农民工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减少农民工盲目流动。
第五,建立项目中期和后评估制度。目前,中央的经济刺激方案为4万亿元,各地的投资计划总规模则超过18万亿元。显然,对于这么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单纯依靠现行的规划引导、项目审核和监督检查,并不能确保其综合投资效果。为此,建议在现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前期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中期和后评估制度,通过前期、中期和后期评估,逐步形成完善的政府投资项目评估体系,以确保政府投资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果,避免一些地方和部门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并有利于积累经验,少走弯路。
第六,完善全国失业监测预警体系。在目前一些城市已建立的失业监测预警体系的基础上,着手研究建立全国、省和地级市三级失业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形成完善的全国失业监测预警制度。通过建立完善失业监测预警体系,对突发事件及经济急剧变化对就业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趋势、企业裁员和待岗情况、停产和关闭企业的失业状况、调查失业率和失业总体态势、农民工失业情况、就业环境变化等进行重点监测,并及时、准确、快捷地进行评估。当失业达到预警线时,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失业矛盾。
第七,健全区域合作与区际协调机制。各省级和城市政府,要加强合作和政策协调,联手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尤其是,要加强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政策协调和衔接,逐步建立完善的新型区际协调机制。当前,重点是鼓励政府间签订劳动力供应长期合同,加强输入地与输出地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合作,尽快推动省际社会保障制度的接轨,做好返乡农民工的社保异地接续工作。
参考文献
马建堂:《2008年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家统计局,2009年1月22日。
孙晓素、刘哲:《11月广东25.3万农民工失业 失业数呈增加态势》,《南方日报》2008年12月17日。
孙颖、严红霞:《金融危机对我市就业影响正在逐步显现》,《每日商报》2009年2月4日第14版。
吴鹏:《四川拆解返乡农民工就业难题》,《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2月18日。
魏后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变迁:从不平衡发展到相对均衡发展》,《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