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拔罐疗法操作方法
拔罐的操作方法是治疗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拔罐的治疗效果。依照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的情况掌握好负压的大小,是拔罐的关键。
一、单罐法
单罐法即单罐独用,适用于病位范围较小、病症比较轻的疾病。可根据病变或压痛点的范围大小选择单个适当口径的罐子施以治疗,如胃痛单拔中脘穴(图1-16),心律不齐、心慌选内关穴,大便不正常选天枢穴,头痛选太阳穴,落枕选肩井穴等。
图1-16 单罐拔中脘
二、多罐法
(一)密排罐法
密排罐法(图1-17)是指按照某一条经络走向顺序排列,通常罐与罐的间距小于3.5厘米。这种方法多用于身体强壮的年轻人,或者病症反应强烈,发病广泛的患者。
图1-17 密排罐法
(二)疏排罐法
疏排罐法(图1-18)是指罐具少而排列稀疏的排罐法,通常罐与罐的间距大于7厘米。这种方法多用于年老体衰、儿童等患者,或者耐受能力差的患者。
图1-18 疏排罐法
(三)散罐法
散罐法(图1-19)又称星罐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人体上零星选穴拔罐。
图1-19 散罐法
三、闪罐法
闪罐法(图1-20)是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底,迅速抽出,将罐拔于患处,随即将罐取下,如此反复操作,以皮肤潮红发热为度。通过这样一张一弛反复刺激,可使体表血液重复“灌注-输出-再灌注”的循环,因此产生明显的兴奋作用。闪罐法适用于外感风寒、肌肉痿软、皮痹麻木、疼痛部位游走不定以及中风(脑卒中)后遗症等病症。闪罐法操作时应注意闪火入罐时要快,迅速送入罐底。闪火切不可在罐口停留太久,以免罐口太热而烫伤皮肤。若反复闪罐,罐体温度过高,应换另一个罐继续操作。
图1-20 闪罐法
四、走罐法
走罐法(图1-21)也称推罐法、拉罐法、行罐法,应选择口径比较大的火罐,通常要在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作为介质,然后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接着,用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在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等到所拔部位的皮肤出现潮红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本法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如胸背、腹部、大腿等面积较大的部位。常用于治疗麻痹、肌肉萎缩、神经痛、风湿痹痛以及跌打损伤之疼痛等症。
图1-21 走罐法
五、火罐法
火罐法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拔罐法,是利用点火燃烧的方法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以吸附于体表。火罐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罐同时应用。单独使用时称为单罐法;多罐同时使用时称为多罐法。采取单罐法还是多罐法通常根据病变的范围来决定。如果病变范围比较小,或压痛点只有一点,可用单罐法;如果病变范围比较大,或疼痛敏感点较多,可采用多罐法治疗,根据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吸拔数个甚至数十个火罐。
火罐法排气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施术部位及体位灵活运用。火罐排气法通常采用闪火法、投火法和贴棉法三种,其中闪火法适用于各种体位,投火法与贴棉法适用于侧位和横拔位。
(一)闪火法
闪火法(图1-22)是拔罐疗法的重要操作之一,操作时一手持已点燃的点火工具,另一手持火罐,将投火工具伸入罐内并迅速抽出,然后立即拔在应拔部位上。
图1-22 闪火法
(二)投火法(图1-23)
图1-23 投火法
操作时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快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上;或用软质纸稍折叠,也可卷成纸卷(比罐的深度长3厘米左右),点燃后在烧去3厘米左右时投入罐中,不等纸片烧完,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
(三)贴棉法(图1-24)
图1-24 贴棉法
操作时首先剪裁0.5~1平方厘米的脱脂棉片,四周拉薄后略吸酒精,贴在罐内上中段,点燃后迅速扣在应拔部位上。注意棉片不能太厚,吸取酒精不宜太多,否则易造成贴棉脱落,以及酒精流溢致使患者烫伤。
(四)滴酒法(图1-25)
图1-25 滴酒法
本法操作简单,不需要其他辅助用品,适合家庭保健。操作时先在罐内底部滴入几滴酒精,然后将罐口横放旋转,使得酒精均匀地流过罐内壁上,点燃后迅速将罐具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注意酒精不能滴得过多,以免火焰随酒精流溢,灼伤患者。
(五)架火法
操作时有两种方法可选。
(1)用易燃的软布或软纸包裹一枚铜钱或类似物品,将布或纸的四周折转向上约3厘米,制成毽子形的点火架。将其放在吸拔的部位上,点燃布或纸角,也可将酒精棉球放在点火架顶端点燃。最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
(2)用不易燃、不传热、直径2~3厘米的物品,如胶木瓶盖、汽水瓶盖、木片、橘皮等,放在吸拔部位中心,再放一酒精棉球于其上,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上(图1-26)。
图1-26 架火法
(六)弹簧架法(图1-27)
图1-27 弹簧架法
用一根直径0.5~1毫米的钢丝绕成弹簧状,置于火罐内,近罐底的一端扭成钩状,钩端部卷上一个棉球,悬挂于罐的中央。拔罐时,在棉球上滴几滴酒精,点燃后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架可反复应用。
六、水罐法
水罐法是利用热水使罐内升温,形成负压,使得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方法。在使用时,应将罐的水珠擦干或甩净,防止热水珠烫伤皮肤。水罐法的操作方法主要有水煮法和蒸汽法。
(一)水煮法
水煮法就是先将完好无损的竹罐置于铝锅内煮沸1~3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口朝下夹出来,将水甩干净,口向下,迅速投入另一手持的毛巾中,把水吸干,迅速扣在需要治疗的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肤之上(图1-28~图1-30)。此法是民间常用的方法之一。
图1-28 煮竹罐
图1-29 夹出竹罐
图1-30 水罐法
(二)蒸汽法(图1-31)
图1-31 蒸汽法
通常要先将水壶放在旺火上,将壶内水煮沸,使水蒸气从壶嘴喷出,然后用竹罐口对准喷气口1~2秒钟取出,立即扣在需拔的部位上,即可吸附在皮肤之上。此法操作简便安全,但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不得使罐口在喷气口待太久,以免温度过高,烫伤皮肤。
七、抽气罐法
抽气罐法往往会先将青霉素、链霉素药瓶磨制成抽气罐,然后将罐紧叩在穴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刺入瓶内,抽出瓶内的空气。这样就可以产生负压,将罐吸拔在皮肤上;也有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使之吸拔在选定部位上的方法,如果应用橡皮囊排气罐,只要将罐安放在需要吸拔的部位上,并用手握紧装置在罐子上的橡皮囊,排尽囊内空气,然后放松握手,使罐内空气进入囊内,即能将罐子拔住。利用排除罐内的空气进行拔罐,是现在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但要注意的是,不管用哪一种排气法,都要按照操作步骤,认真进行,这样才能防止损伤皮肤。
八、温罐法
温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后,留罐的同时使用红外线仪器、神灯、频谱仪等照射加温,或用艾条温灸罐具四周的一种拔罐疗法。也可以先用艾条温灸待拔部位后再进行拔罐。此法兼有拔罐和热疗的双重治疗作用,在寒冷季节,对原有虚寒、寒湿病证的患者格外适用。同时用艾条温灸还有温经散寒、疏经通络的功效。
九、针罐法
针罐法是指在拔罐前后配合针刺疗法,分为不留针拔罐法与留针拔罐法。本法具有针刺与拔罐的双重治疗作用,其适应范围及疗效均明显超过单独应用拔罐法,对重症及病情复杂的患者格外适用。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针柄不宜过长,以避免吸拔时触及罐底,使针头深入体内出现危险。此法不得在胸、背部使用。
(一)不留针拔罐法
不留针拔罐法(图1-32)是指对穴位进行针刺后立即出针,或者虽不立即出针,但须至出针后,方可在该部位拔罐的方法。
图1-32 不留针拔罐法
(二)留针拔罐法
留针拔罐法(图1-33)是指选定穴位,并对其进行针刺,然后不出针直接在其上拔罐。此法多用于治疗时体位变动不大以及局部病痛且病程较长的患者。
图1-33 留针拔罐法
十、药罐法
(一)药煮罐法
根据病情配方抓药,装入纱布袋内,加适量清水煮沸15分钟,然后将竹罐投入煮15分钟,使用时甩净罐内的药液,擦干罐口吸拔在待拔部位上,留罐15~20分钟。此法多用于治疗风湿痛等病症。
(二)药酒火罐法
本法属于火罐范畴,常用滴酒法排气,不同之处是用药酒代替酒精滴入罐内。
(三)药物蒸汽罐法
将选好的药物放入壶中,然后加水煮沸一段时间,当药蒸汽从壶嘴上的橡胶管内大量喷出时,将竹罐套在喷气口上2~3秒钟后,随即取下并迅速扣在应拔部位。扣罐后,应手持罐具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
(四)贮药罐法
按照病情组方配药,煎煮后凉至适宜温度备用。采用抽气罐施术,预先在罐内盛贮好一定量的药液(占罐内容量的1/2~2/3),立刻将药罐吸附在待拔部位上,留罐15~20分钟;也可在玻璃火罐内盛贮1/3~1/2的药液,用闪火排气法将罐吸附在待拔部位。
(五)涂敷药罐法
涂敷药罐法是指拔罐前后或拔罐时,在应拔部位涂敷药乳、药酒、药糊、药膏等,然后施以拔罐的方法。排气方法可用火力排气法、抽气排气法、挤压排气法。
(六)药面垫罐法
药面垫罐法与面垫拔罐的不同之处是用药液或药酒、药油代替水,或在面粉中加入药粉制成含药的面垫。排气方法可用火力排气法、抽气排气法、挤压排气法。
(七)药走罐法
药走罐和走罐的不同之处是以药液、药乳、药酒、药油等作为走罐的润滑剂。排气的方法可选用火力排气法、抽气排气法。
十一、刺络拔罐法
刺络拔罐法是指刺络放血与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种拔罐方法。此法在临床治疗中比较常用,而且适用面广,见效快,疗效好。凡属实证、热证者,例如中风、昏迷、中暑、高热、头痛、急惊风、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睑腺炎、急性腰扭伤、痈肿、丹毒等,都可用此法治疗。此外,对重症、顽症以及病情复杂的患者也非常适用,如对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痛等疗效更佳。
首先在施术部位上进行常规消毒,然后将皮肤轻轻捏起,用三棱针进行一个品字形的点刺,然后在点刺的部位上拔罐,以拔出少许血液为度,起罐时将出血擦拭干净(图1-34、图1-35)。
图1-34 点刺皮肤
图1-35 刺络拔罐
十二、刮痧罐法
刮痧罐法是指在拔罐前先在待拔部位涂抹活血剂,然后用水牛角刮痧板刮拭体表,待皮肤呈紫红出现痧斑后再拔罐的一种方法。此法可作为在病变范围较窄的部位,走罐法或多罐法受到限制时的一个补充方法。
十三、按摩罐法
按摩罐法是指将按摩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拔罐方法。两者可先后分开进行,也可同时进行。尤其在拔罐前,根据病情先循经点穴和按摩,对于疼痛剧烈的病症和软组织劳损或损伤引起疼痛的患者其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十四、指罐法
指罐法指罐法是指在需要拔罐的穴位上或病患处先用手指点按穴位或按揉患处,再拔罐的方法(图1-36)。
图1-36 指罐法
十五、摇罐法
摇罐法是指手握罐体,以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均匀摇动数十次(图1-37)。摇动的力量需柔和,动作需协调。
图1-37 摇罐法
十六、提罐法
提罐法是指在吸拔在皮肤上的罐体向上提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肌肤的上下运动,可以振荡与之相应的内脏,增强其功效(图1-38)。
图1-38 提罐法
十七、转罐法
转罐法是在摇罐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增大对所留罐具的旋转力量,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治疗效果的目的(图1-39)。
图1-39 转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