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2007年,辽宁省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的发展思路。经过两轮的“三年倍增”,全省县域一大批产业园区组建形成,县域工业由过去以矿产开采、初级建材、农产品加工和传统手工业为主,向由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占比提升的多元化结构精彩转身。时任辽宁省省长李希在2015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继续推进一县一业,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品牌。促进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推进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尽快投产达产,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一、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2006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2008年,提出了实施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作为工作重点。2010年5月,在开原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和阶段性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一县一业;每个县集中建设一个工业园区,打造超百亿元工业产业集群;集中抓好县城建设,1/3左右的县城达到30万城市人口。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辽宁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财政方面,实施省对县(涉农区)共享税种定比增量全额返还政策;省财政对县域重点工业园区每年给予2000万元定额补助,支持每个县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用于现代农业四项产业发展(设施农业、畜禽业、水产养殖和林产业);每年安排2亿元贴息资金支持县域产业项目;对进入全国百强县和全国前十强的县市分别奖励3000万元和1亿元。
在各级政府努力下,辽宁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在辽宁省经济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经初步核算,2014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28626.6亿元,县域生产总值为12326.4亿元,县域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而在2006年该数值仅为35.67%。根据《2014年辽宁省县区公共财政预算收支简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67.8亿元,占全省收入的比重为27.2%。
经过两轮“三年倍增”计划,辽宁省县域工业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日益增强,规模和影响力加快扩张。2014年,辽宁省县域投资10亿以上的工业大项目达到119个,47个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9400亿元以上,超百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达到30个,其中大石桥镁制品深加工、海城菱镁新材料、瓦房店轴承、法库陶瓷等4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预计超过500亿元,一批定位准确、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核心企业发展稳健的产业集群正在全省县域崛起。440多平方公里的县域重点工业园区吸引了1.5万余户工商企业入驻,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县域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万家。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夯实,投资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已达108个,农业“一县一业”品牌效应不断提升。以县城市政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产业园区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为重点的县城建设项目掀起高潮,产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县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了财政收入,提高了县域居民收入,2014年辽宁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20元,比上年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91元,比上年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通过数据可以发现,辽宁省县域经济已逐渐由“短板”变成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辽宁省县域经济已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
二、辽宁省各县市经济发展总量情况
至2014年年底,辽宁省县域经济总量已占全省经济近半壁江山,对财政贡献率已由2010年的23.6%提高到27.2%。通过表1-5可以发现,辽宁省各县2014年除建昌(57亿元)、西丰(86亿元)、抚顺县(88.3亿元)、长海(90.4亿元)这4县外,其余40县(市)生产总值均在100亿元以上,生产总值前5名县(市):瓦房店(1023亿元)、海城(944亿元)、普兰店(823亿元)、庄河(690亿元)、东港(520亿元),这4个县(市)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占辽宁省县域生产总值32.45%。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10亿的县(市)已经达到36个,占全省县(市)总数的81.8%;超过20亿元的县(市)达到17个,占全省县(市)总数的38.6%,其中,超过30亿的县(市)有6个:瓦房店(73亿元)、普兰店(48.5亿元)、海城(41.8亿元)、庄河(33.3亿元)、东港(30.7亿元)、新民(30.26亿元)。2014年辽宁省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426.8亿元,而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就达到9023.3亿元。
表1-5 按县(市)分列的2014年辽宁省各县地区生产总值
资料来源:瓦房店市数据来自瓦房店政府网站,其余数字来自各县(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通过表1-5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目前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以沈阳为中心的经济区及辽宁沿海经济区,见表1-6。
表1-6 2014年辽宁省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县(市)汇总表
2005年,辽宁省制定了“五点一线”政策来发展以大连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毗邻渤海和黄海,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也较强,交通体系发达。该经济区是辽宁省最早也是最发达的区域,而且辐射了周围县市,县域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2014年,辽宁省共有23个县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沿海经济区有10个,即宽甸、盖州、大洼、凌海、凤城、大石桥、东港、庄河、普兰店、瓦房店。
2008年,辽宁省以沈阳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被命名为沈阳经济区。整个经济区形成了“一核、七副、十星”的网络化组合城市群,“一核”是中心城市沈阳;“七副”是阜新、鞍山、本溪、抚顺、辽阳、铁岭、营口七大城市;“十星”是海城、开原、铁法、新民等10个中小型城市,这些城市进入该经济区后发展的都比较快,也带动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在表1-6中,有11个县位于沈阳经济区核心位置。
凌源等县(市),地处非沿海经济区,是距离沈阳较远的偏远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使得交通也没有上述两个经济圈那么便利,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使得该地区成为了辽宁省发展最为缓慢的一个区域。
三、辽宁省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全国相对情况
自2000年开始,中国县域经济网(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每年组织一次全国经济百强县评价。在第一轮“三年倍增”计划实施之初的2008年,辽宁仅有5县(市)进入全国百强。第一位是瓦房店市,全国排名第31位;第二位是海城市,全国排名第33位;第三位是普兰店市,全国排名第62位;第四位是庄河市,全国排名第66位;第五位是大石桥市,全国排名第78位。辽宁省进入百强县的名次在全国普遍靠后。
2009年,辽宁仍是5县(市)进入全国百强:海城市(37名)、瓦房店市(46名)、普兰店市(69名)、庄河市(71名)和大石桥市(85名)。
随着“三年倍增”计划的实施,2010年,辽宁又增加了开原、东港两个县进入百强县,共有7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并且排名大幅跃进。瓦房店、海城两县首次进入前二十强:瓦房店市(18名)、海城市(19名)、庄河市(50名)、普兰店市(58名)、大石桥市(61名)、东港市(83名)、开原市(85名)。
2011年,凤城、大洼、调兵山三县进入百强,辽宁有10县(市)进入全国百强:瓦房店市(13名)、海城市(17名)、庄河市(44名)、普兰店市(46名)、大石桥(48名)、东港市(75名)、开原市(76名)、凤城市(87名)、大洼县(93名)、调兵山市(96名)。
2012年,辽宁有11县(市)进入全国百强:瓦房店市(12名),海城(16名)、庄河(31名)、大石桥(42名)、普兰店(45名)、开原(68名)、东港(70名)、大洼(84名)、新民(88名)、辽中(90名)、调兵山(95名)。
2013年和2014年辽宁省全国百强县入选情况见表1-7。从2014年11月1日中央所发布的第十四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可以发现百强县仍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在20个省市区有分布。其中,辽宁9个,排在江苏、山东、浙江之后,位居第四,表明经过两轮“三年倍增”计划,辽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在全国有明显提升。
表1-7 2014年辽宁百强县(市)情况
在第十四届百强县竞争力评价报告中,提到百强县出现以下变化特征。第一,百强县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县域相对绿色指数均已达到A级以上。第二,“辽宁现象”和“苏北速度”进入总量、速度和质量相结合的新常态,同时继“中三角崛起”之后,一些积蓄多年能量、具有内生动力的县域经济强县陆续崛起,点状分布,改变百强县格局。第三,全国十强县出现较大变化,湖南长沙县和山东龙口市进入前十强,江苏昆山市进入推动类百强县。
报告中重点提到的“辽宁现象”是在国家政策的倾斜、独有的区位优势、浓厚的发展氛围同时聚集下,辽宁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全面跨越式快速发展而形成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组委会评价“‘辽宁现象’的出现得益于辽宁省对县域经济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了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提出突出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评价道出了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产生如此强烈爆发力的根本所在。
目前,辽宁进入百强县(市)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于加工业、船舶制造、装备制造、矿产开采制造业,与江浙、山东等省存在一定差异。例如:瓦房店市,优势产业是轴承产业和新材料产业;海城市,是镁资源基地和专业服装市场;庄河市,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家具制造;普兰店市,是机电制造、服装纺织和农产品;大石桥市,是镁质材料产业和防火产业;东港市,是海港、养殖海产品和再生资源产业;开原市,是商品粮基地、石灰石和机械加工;凤城市,是硼铁资源和机械制造业;大洼县,是石油产业和机械产业;调兵山市,是煤矿资源和矿山机械。
尽管辽宁百强县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和矿产等行业,但相对绿色指数均获得了A级以上评价,说明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注重规模,还关注对县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正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四、辽宁省县域经济百强县发展概况
1.瓦房店
瓦房店市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总面积3793.53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94.1万人(2012年年末)。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秀美宜人的生态环境、实力雄厚的产业基础,瓦房店已发展成为东北县域领军城市。
瓦房店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素有辽南工业重镇之美誉,是中国的“轴承之都”。轴承产业入选“中国产业集群50强”,被命名为“辽宁省示范产业集群”和“辽宁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机床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机床年生产能力达10万台,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家纺流苏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销售额分别占国内市场的50%、全球市场的35%,被授予“中国家纺流苏名城”称号。农业资源丰富,是闻名中外的“苹果之乡”,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全国渔业生产示范市”。
2014年,瓦房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7.3亿元(含长兴岛),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635.2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228.2亿元,增长7.9%。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依次为9.8%、66.4%和2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78.8%和16.9%。连续七年是辽宁省44个县级市第一名。
2.海城
海城市位于辽东半岛腹地,在沈阳经济区之中,全境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辖腾鳌新城、海西新城、牛庄新市镇、析木新市镇等“两城、两市镇”,有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14万,其中市区人口36万人。海城市是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中国幸福城市特别荣誉大奖、中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中国十大全面小康示范县(市),是世界菱镁、滑石探明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拥有“世界镁都、滑石之乡”的美誉。
2014年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44亿元,同比增长7.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8亿元,同比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789.5亿元,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5亿元,同比增长12.5%;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出口创汇4亿美元,同比持平;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0元(新统计口径),同比增长10%。
3.庄河
庄河是辽宁省大连市代管县级市,全境总面积为696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78.6335万(2010年)。
从1986~2010年的20多年来,特别是1992年庄河撤县设市以后,庄河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96~2011年的15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8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5.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9%,累计达到12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7倍。连续十三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被评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有6个乡镇跻身辽宁省百强乡镇。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0亿元,公共财政收入3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7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69元。2014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升至全国百强县(市)第29位,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第18位。
4.大石桥
大石桥市位于营口市的东北部,其镁矿总探明储量44.56亿吨,保有储量43.63亿吨,是世界“四大镁矿产地”之一,素有“中国镁都”之称。
大石桥市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迅猛、潜力巨大、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是辽宁省民营经济工作先进市(县)。大石桥市工业实力较强,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44亿元。全市拥有镁质材料、有色金属、新型建材、机械加工、化工、服装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七大支柱产业。其中镁质材料产业总量最大,2013年镁产业产值实现850亿元;铝产业产值实现100亿元。大石桥市已开发生产的镁质材料产品列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58项,高新技术镁质制品种类和产量居全国之首。
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5亿元,增长6.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170亿元,下降11.9%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1亿元,下降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2亿元,增长12.2%;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80元,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3400元,增长12%。
5.普兰店(普湾新区)
普兰店市属辽宁省县级市,这里南依大连,北望沈阳,东连黄海,西临渤海,地理位置优越。
普湾新区的汽车零部件、船舶配套、精细化工、电力设备器材、服装加工、食品加工业六大传统优势产业突飞猛进,集聚形成普兰店经济开发区、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松木岛化工园区、炮台经济开发区、皮杨中心产业区、安波旅游度假区、铁西工业园区、太平中小企业工业园区、丰荣都市产业园区和三十里堡中小企业园十个省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六大优势产业集群现有规模以上企业355家,占规模工业企业总量的85%,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25亿元,装备制造及船舶配套产业集群实现产值298亿元,电力设备器材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05亿元,服装产业集群实现产值205亿元。
普兰店市(普湾新区)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5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与2013年基本持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5亿元,增长5.1%;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9亿元,下降11.7%;工业用电量达17.5亿千瓦时,增长4%;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1.38亿美元,增长3.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亿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58万元,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万元,增长9.3%。
6.东港
东港市位于辽东半岛东端,隶属于辽宁省丹东市,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东端起点和全省15个扩大县域经济管理权限改革试点市之一,是东北东部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区域物流中心。
近年来,东港大力实施“一城两港三区三带”发展战略,全面加快“文明、幸福、魅力”新东港建设进程,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荣获“全国县域经济先进市(县)”称号。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348.9亿元,在全省县(市)中位居第8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58.3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19.1亿元,增长6.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41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按年均汇率折算为9347美元。
7.大洼
大洼县隶属于辽宁省盘锦市,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沿海开放县,是辽宁省15个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县之一,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轴与渤海翼上的重要节点。
全县已经形成“一轴两城两区五园”的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一轴”即依托305国道和向海大道形成“北商中居南工”的发展轴线;“两城”即大洼温泉生态新城和临港生态新城;“两区”即北部综合商贸服务区和红海滩湿地旅游度假区;“五园”即新立石油管材机械加工产业园、新开数字印刷包装产业园、东风石油精细化工产业园、西安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和清水鸭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各园区主导产业十分鲜明,都已具备良好的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呈现项目集聚建设、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2014年,大洼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52亿元,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3.8亿元,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40.8亿元,增长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2.3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29150元和16200元,分别增长10%和11%。
8.凤城
凤城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临近黄海北岸,为省辖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513平方公里,总人口近59万人。近年来,凤城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绒山羊生产基地、板栗生产基地、国家粮食自给工程建设市、国家对外开放县(市)。
凤城汽车配件、锅炉、硼化物、黄金、烟酒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冶金、建材、煤炭等行业初具规模。常压锅炉产品在东北供暖市场占有率达到80%,汽配企业达320多家,全国增压器标准就出自凤城。凤城市全力支持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出中国硼都、中国黄金科技城和辽宁汽车配件城。汽车增压器、硼资源综合利用、有色金属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总产值实现320亿元。农业经济稳步提升,2014年粮食生产总产量达28.1万吨,同比增长12.3%。
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73.7亿元,同比增长3.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8.9亿元,同比下降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57.2亿元,同比下降3.2%;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96亿元,同比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0.2亿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3510元,同比增长9%。
9.新民
新民市是辽宁省沈阳市所辖唯一的县级市,区域面积3318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是一座集区位、交通、资源、市场等优势于一体的新兴城市。近两年,先后获得全国百强县、全国企业创业环境最佳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民营企业产业转移最具吸引力城市、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和中国优质蔬菜基地重点县(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中国蔬菜之乡、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示范县(市)、中国绿色名县、中国西瓜生产第一县、国家级生态县(市)等多项荣誉称号。县域综合实力连续四年位列辽宁省县域十强。
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79.2亿元,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59.5亿元,增长15.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30.26亿元,增长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0亿元,增长12.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470元,增长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