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鉴定一本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珊瑚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古代先民对珊瑚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珊瑚作为一种有机质宝石,我国先民早已有所认知,西汉初将岭南地区南越王进贡的珊瑚,十分形象地称之为“烽火树”,取其形如树、色如火的特征,汉武帝时则称为“珊瑚”。

一、古代先民对珊瑚的认识

《唐新修本草》卷四记载:“珊瑚,生南海,似玉红润,中多有孔,亦有无孔者。又从波斯国(注:伊朗)及狮子国(注:斯里兰卡)来。”根据此记载,唐代的先民就已经知道珊瑚产在南海比较温暖的地方。

唐代苏颂的《图经本草》记载:“珊瑚,生海底作枝柯状,明润如红玉,中多有孔,亦有无孔者,枝柯多者更难得。……按《海中经》云:取珊瑚,先作铁网沉水底,珊瑚贯中而生,岁高三二尺,有枝无叶。因绞网出之,皆摧折在网中,故难得完好者。……汉积翠池中,有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三条,云是南越王赵佗所献,夜有光景。晋石崇家有珊瑚高六七尺。今并不闻有此高大者。”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金石部之二玉类记载:“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软,见风日则曲而硬,变红色者为上,汉赵佗谓之烽火树是也。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

二、古代先民对珊瑚的采捞

我国古代开发利用南海及南海诸岛珊瑚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西汉初年,地处南海沿岸的南越王赵佗就向汉文帝(前179—前157)献“烽火树”。南越王所辖的岭南地区濒临南海,这条史料说明在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之前约半个世纪时,我国渔民已在南海开采珊瑚。进入21世纪以来,考古人员在广州先烈路发掘了两座西汉晚期墓,其中一座墓葬内的陪葬品有玛瑙、琉璃和珊瑚等,出土的实物充分说明了汉代先民已经在南海采捞珊瑚。

南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记载:“鲛人云:海上有珊瑚宫。”鲛人所说的“海上”显然是南海远海之中,这些珊瑚、珍珠等物产,应均由南海鲛人采捞。

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记载:“珊瑚树生于海之至深处,初生色白,渐渐长苗拆甲,历一岁许,色间变黄,支格交错,高及三四尺,大者围尺。土人以丝绳系五爪铁猫儿,用乌铅为坠,抛掷海中,发其根,以索系于舟上,绞车搭起,不能常有,蓦得一枝,肌理敷腻,见风则干硬,变为干红色。以最高者为贵。若失时不举,则致蠹败。”

明清时期许多文献记载珊瑚出自南海。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15《货语》“珊瑚”条中记载:“珊瑚,水之木也。生海中磐石之上,初白如菌,一岁乃黄。海人以铁网先沉水底,俟珊瑚贯出其中,绞网得之。或以铁猫儿坠海中得之。在水直而软,见风则曲而坚,得日光乃作鲜红、淡红二色。其五、七株合成者,名珊瑚林,夜有光景,常烨烨欲然,南越王以为烽火树是也。状多如柏,亦曰烽火柏。”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先民对珊瑚的认识和采捞历史悠久,并自西汉初南越国时就在南海开采珊瑚,最初是在近海,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南海诸岛航线的开通,逐渐深入远海的南海诸岛的岛屿上进行采捞。虽然有些描述尚存一定的谬误,但在当时已实属难得,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先民的卓越智慧。

三、珊瑚的历史与文化

珊瑚形成于100~2000m的深海中,是来自海底的瑰宝,历代均将其视为富贵的象征。珊瑚是一种十分特别的有机质宝石,其原因是在所有宝石中,珊瑚是唯一有生命的千年灵物,作为宝石一直备受推崇。此外,珊瑚也是宝石中比较少有的东方和西方文化都有共识的宝石。在东方佛典中,珊瑚被列为佛教“七宝”之一(金、银、珊瑚、琥珀、玛瑙、琉璃、砗磲),自古即被视为富贵祥瑞之物。天然红珊瑚是由珊瑚虫堆积而成,生长速度极为缓慢,且不可再生。约每20年珊瑚才能生长3~4cm,每300年才能增长1kg。而红珊瑚主要生长在中国台湾海峡、日本海峡、地中海等地,受到海域的限制,所以珊瑚极为珍贵。目前,有不少以红珊瑚制成的饰品,极受收藏者的喜爱,并且优质的红珊瑚饰品,增值十分可观,一直受到收藏界人士的关注。

珊瑚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文化中,珊瑚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和价值。古罗马人认为珊瑚具有防止灾祸、给人智慧、止血和驱热的功能,所以常把红珊瑚枝挂在小孩的脖子上,祈求保佑平安。一些航海者则相信佩戴红珊瑚,可以防止闪电、飓风,使得航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因而,古罗马人称红色珊瑚为“红色黄金”,使红珊瑚蒙上一层十分神秘的色彩。而意大利和阿尔及利亚则将珊瑚视为“国石”,象征着沉着、勇敢和勇气。在印第安文化中,珊瑚则被视为“大地之母”的化身。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则将珊瑚视为避邪之物,认为珊瑚具有神圣而不可思议的力量,常将珊瑚佩戴在身上的人,可不为霜雪所侵,他们把红珊瑚作为材料,雕刻成神像供奉,以避灾祸,并将其作为战士和妇孺的护身符。在中国古代,红珊瑚就一直被视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着高贵和权势,所以又有“瑞宝”之称,是幸福与永恒的象征(见图1-3)。

图1-3 佩戴红珊瑚珠的藏族妇女

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红珊瑚具有崇高的地位。红珊瑚在我国的盛行,则是从清代开始。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以及五品官命妇以上,才得挂用朝珠,许多朝珠是由红珊瑚制成的(图1-4,图1-5)。其中东珠和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据宫中资料记载,皇太后、皇后在非常隆重的场合要穿朝服时,必须要戴三串朝珠,其左右两串为红珊瑚;而皇贵妃、皇太子妃、贵妃以及妃等,除了中央一串为琥珀与太后所挂的东珠(珍珠)有所区别外,另外两串则要以红珊瑚为材质。皇帝佩戴朝珠,还需根据不同的场合,佩戴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朝珠。祭天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佩戴琥珀或蜜蜡朝珠,祭日佩戴红珊瑚朝珠,祭月佩戴绿松石朝珠。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朝珠寓意天、地、日、月。清朝官吏实行九品官制,二品官上朝穿戴的帽顶,即帽子顶上都有一个圆球状的“顶子”,帽子上不同的顶珠以及顶子的颜色和质料表示官位的品级(图1-6)。根据留存到现代的“红顶子”看,其质料有很多是用红珊瑚制成。

图1-4 红珊瑚朝珠

红珊瑚珠108颗,每隔27颗加入1颗较大的红珊瑚佛头为间隔。顶端有粉红碧玺,塔下穿系1颗较大泪滴形碧玺坠角。另缀记捻3串,分别系于佛塔两侧,各接粉红色碧玺坠角。

图1-5 红珊瑚朝珠

红珊瑚朝珠108粒,佛头、佛塔、坠角所用材料均为翡翠

图1-6 红珊瑚帽顶

现在珍贵的红珊瑚数量稀少,得之不易,特别是高达二尺以上的珊瑚树,更是极为罕见。在当前,珊瑚的珍贵和稀有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由于珊瑚的稀有及不可再生性,使它极具收藏价值。天然红珊瑚饰品,更是倍受到人们的喜爱。此外,红珊瑚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保健功能。据说,佩戴红珊瑚饰品能够调节人体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够去除宿血、养颜美容。因此,佩戴和收藏红珊瑚饰品,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一种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