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肺失清肃,气机不利,肺气上逆而令人咳;肺属金,金以沉降为主要特性,以肃降为顺,所以咳嗽病机的关键是肺气上逆。肺气失宣、肺燥、肺热、肾不纳气、肺气虚、肝火上炎侮肺、痰浊阻肺,各种因素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而令人咳嗽。
在治疗时应去除上述病因,并配以宣肺气药,如麻黄等;理气药,如青皮、陈皮、厚朴等;敛气药,如乌梅、诃子、五味子等;坠痰药,如海浮石等为辅,使肺气实现肃降功能,而降气药,如苏子、厚朴、石决明、代赭石等,更符合病机特点,对逆气上冲痉挛性咳嗽效果更好。
咳嗽久治不愈,提示炎症长期不消,属正气不足,免疫功能弱,营虚卫弱。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生脉散,加麻黄,宣肺引经;加当归、川芎,引经入血,可调理血脉,以促进炎症部位充血水肿的吸收。
咳嗽常伴过敏反应因素,如对花粉、有机酚类或对细菌蛋白质过敏,引起过敏性反应,主要症状是咽部发痒,引起咳嗽,配以乌梅、五味子、蜂房、地龙、蝉蜕等脱敏,效果更好。
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而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主要临床症状有咳嗽和咳痰。常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之时诱发。属于中医外感咳嗽范畴。多有明显的致病原因,起病急,病程短,其特点为必兼表证,多属实证。
急性支气管炎即外感咳嗽,以咳嗽为主症,要抓住咳与痰的特点,如白天甚者常为热、燥,夜间甚者多为肾虚、脾虚或痰湿。辨痰方面,痰清稀者属寒、湿,黏稠者属热、燥,痰色白属风、寒、湿,色黄属热,痰多者属痰湿、脾肾虚,痰少者多为风寒束表或阴虚。燥咳痰少难出,甚至无痰。
一、基本方
当归、川芎、半夏、五味子、生甘草、桑皮、青皮各10g,陈皮、茯苓、贝母、杏仁各15g。
方解:当归、川芎、青皮、陈皮调理气血,有利于宣降肺气而止咳;配半夏、茯苓、贝母、杏仁祛痰;桑皮泻肺火;五味子敛肺气止咳;生甘草清热祛痰,缓急止咳。
二、临证加减
1.初期:以解表宣肺为主,风寒型加麻黄3~10g,紫苏15g;风热型加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桔梗、连翘各15g,芦根20g)。
2.中期:以清肺为主,加生石膏、黄芩、金银花各15g,连翘、败酱草各25g,鱼腥草30g。
3.后期:以养肺阴为主,加清燥救肺汤(党参10g,枇杷叶、生石膏、麦冬各20g,阿胶珠10g,胡麻仁15g)。
三、典型病例
黄××,女,31岁,于2001年11月23日就诊。咳嗽10余天,咽痒即咳,痰少,难咳出,舌质嫩红,苔薄黄,脉细数。诊为外感后期(急性支气管炎后期)咳嗽。
处方:阿胶珠、杏仁、麦冬、桑叶各15g,蜂房6g,枇杷叶、沙参、玄参各20g,鱼腥草30g,败酱草25g,当归、川芎、半夏、五味子、青皮、陈皮、茯苓、桑白皮、生甘草各10g,苏子、莱菔子各20g。
用药5剂而愈。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以常久顽固性咳嗽(简称为久顽咳)为特征表现,治疗当滋肾补脾益气、敛肺气、温化痰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一、基本方
党参10g,麦冬10g,桂枝6g,当归6g,炙麻黄2g,炙甘草5g,白芍10g,炙黄芪10g,五味子4g,生姜3片g,大枣3枚,诃子5g,白术10g,山药10g,菟丝子10g,熟地黄20g。
方解:党参、炙黄芪、麦冬、白术、山药、菟丝子、熟地黄、生姜、大枣滋肾补脾益气;白芍、五味子、诃子、炙甘草敛肺气而止咳;桂枝温化痰饮;炙麻黄宣肺止咳;当归引药入血补血,有利于气血升降,使肺气宣发肃降正常而止咳。
二、临证加减
1.痰多:加海浮石15g,胆南星、天竺黄各10g,苏子、莱菔子各20g,白芥子15g。
2.痰黏不易咳出:加沙参、麦冬、百合各20g。
3.咽痒诱发咳嗽:加蜂房、地龙、蝉蜕、乌梅各10g。
4.顿咳痉挛性咳嗽:加珍珠母、石决明、生赭石各30g。
5.咳痰泡沫状:加干姜10g,细辛3g,五味子加至10g。
6.肺热、肺阴虚:按急性支气管炎加味。
三、典型病例
赵××,女,70岁,2005年8月18日就诊。咽干,顿咳,手心热,舌质红,苔白厚腻。诊为肺阴虚兼脾虚痰湿咳嗽。
处方:五味子、诃子各10g,白术、生赭石、石决明、麦冬各30g,山药、菟丝子、黄芩、阿胶珠、杏仁、桑叶、川贝、蜂房各15g,麻黄2g,石菖蒲、远志、莱菔子、枇杷叶、火麻仁、胆南星、陈皮、苏子各20g。
5剂而愈。
小儿咳嗽
小儿咳嗽是指小儿感冒后或患肺炎后,久咳不愈,而无其他任何症状。小儿病情单纯,而且“小儿为稚阳之体”,外邪多从热化,小儿咳嗽病机主要是肺热有痰,治则是清肺热,润肺祛痰,安神止咳。
一、基本方
羚羊角粉5g,珍珠粉5g,天竺黄25g,胆南星10g,生石膏100g,琥珀5g,川贝50g,神曲25g。共为细末。每周岁0.5g,加冰糖5g,冲服,每日2次。功能清肺化痰,镇静止咳。主治1~10周岁小儿肺炎或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中期或恢复期咳嗽。
方解:羚羊角粉、生石膏清肺热;天竺黄、胆南星清热化痰;冰糖、川贝润肺祛痰;珍珠粉、琥珀安神镇静抑制咳嗽中枢而止咳;神曲消食护胃。
二、典型病例
马××,女,3岁。患小儿支气管肺炎,至恢复期仍咳嗽不止,按上方调配一剂,嘱其每次服药1.5g,每日2次,饭后1小时冲服。用药一周后痊愈。
第二节 阻塞性肺气肿
阻塞性肺气肿是由于支气管的慢性炎症,导致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增加,破坏小支气管壁软骨,失去支气管正常的支架作用,使管腔变窄,形成不完全阻塞,致多个肺泡融合成肺大泡或气肿;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受压,血液供应减少,肺组织营养障碍,引起肺泡壁弹性减退更易促使肺气肿发生。
阻塞性肺气肿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在原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功能衰竭的症状,如发绀、头痛、嗜睡、神志恍惚等。
早期体征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诊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听诊心音遥远,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X线检查可见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两肺野的透亮度增高,肺纹理增粗。
阻塞性肺气肿中医辨证属于虚喘,咳嗽、咳痰,易感冒,痰多,胸闷,气急加剧。多属肾不纳气,痰热壅肺型喘证。
一、基本方
白术、红参、黄芪、山药、山萸肉、熟地黄、麦冬各30g,茯苓、泽泻、牡丹皮各15g,生地黄、火麻仁、阿胶珠、附子、肉桂、当归、川芎、沉香、姜半夏各10g,苏子、莱菔子各20g,白芥子15g,大枣3枚。
功能:温肾蠲饮、祛痰畅通气道;培土生金、金水相生、调畅气血,增强气道弹性,纳气归元。
方解:白术、红参、黄芪、山药、山萸肉、熟地黄、麦冬、茯苓、泽泻、牡丹皮、附子、肉桂培土生金,温肾蠲饮,金水相生;生地黄、火麻仁、阿胶珠、大枣润肺养肺,补脾胃后天之本,更有利于肾先天之本;滋肾阴以利于润肺,金水相生,肾主骨,能恢复“被慢性炎症破坏的小支气管壁软骨”功能,起到支气管正常的支架作用,增强气道弹性,解除呼气时支气管管腔狭窄、陷闭状况,有利于气体排出,肺泡内就不会积聚多量气体,解除肺泡膨胀和压力升高(即阻塞性肺气肿)状态;当归、川芎、沉香调畅气血,有利于肺气宣降;并且沉香配补肾药,可纳气归元;姜半夏、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祛痰,畅通气道。
二、临证加减
肺气肿型加白果、桑白皮10g,款冬花、紫菀20g,炙麻黄2g。
支气管炎型加黄芩15g,鱼腥草30g,败酱草25g。
三、典型病例
于×,男,57岁,1990年12月6日就诊。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平时咳嗽、咳痰,近日由于感冒后,慢支急性发作,支气管分泌物增多,胸闷、气急加剧。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厚,脉滑数无力。诊为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炎型,中医诊断为肾不纳气,痰热壅肺型喘证。
处方:白术、黄芪、山药、山萸肉、熟地黄、麦冬各30g,火麻仁、阿胶珠、附子、肉桂、当归、川芎、沉香、姜半夏各10g,苏子、莱菔子各20g,白芥子15g,大枣3枚,葶苈子、白果、桑白皮各10g,款冬花、紫菀各20g,炙麻黄2g,红参、黄芩15g,鱼腥草30g,败酱草25g。
用药5剂显效,再服25剂,各种症状完全消失,随访5年,未见慢支急性发作。
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某些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其发病机制是肺血管阻力增加所致的肺动脉高压。持续和日益加重的肺动脉高压,使右心负荷加重,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导致肺心病。本病临床表现分为:①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表现,慢性咳嗽、咳痰、气喘,活动后可感心悸、气促明显,乏力和劳动时耐力下降,部分病例可见颈静脉充盈。②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急性加重期)。有的以呼吸功能衰竭为主,也有以心力衰竭为主,或两者并重。呼吸功能衰竭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为常见诱因。心力衰竭以右心衰竭为主,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颈动脉明显怒张,肝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可出现腹水。患者心悸,心率增快,呼吸困难及发绀进一步加重,上腹胀痛,食欲不振,浮肿,少尿。
本文讨论的是,除以呼吸功能衰竭为主以外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中医的内伤咳嗽、肾不纳气的虚喘、痰浊阻肺并水气射肺、溢饮范畴。
一、基本方
红参15g,麦冬30g,五味子10g,生黄芪15g,当归、半夏各10g,白术30g,苏子、莱菔子各20g,白芥子15g,山萸肉、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女贞子各30g,茯苓、泽泻、牡丹皮各15g,葶苈子、厚朴、枳实各10g,陈皮20g,沉香5g。
功效:金水相生、补肾纳气、健脾、祛痰饮。主治除以呼吸功能衰竭为主以外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方解:红参、麦冬、五味子、生黄芪养心益气强心;白术补脾胃后天之本,更有利于肾先天之本;当归、山萸肉、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女贞子、茯苓、泽泻、牡丹皮滋肾阴(可壮骨)以利于润肺,金水相生,可恢复支气管软骨的正常支架作用,解除肺泡明显膨胀和压力升高即阻塞性肺气肿状态,从而减轻心脏负担;厚朴、枳实降气,有利于解除吸气困难状态;并协助沉香纳气归元;半夏、苏子、莱菔子、白芥子、陈皮祛痰排痰,通畅呼吸道,减轻心脏负担;葶苈子强心利尿。
二、临证加减
少尿水肿严重,或出现腹水者,加通草、黑丑、白丑、猪苓、大腹皮、生姜皮、茯苓皮、桑白皮各15g,生茅根50g,改茯苓用量为100g;喘重加炙麻黄3g,白果、桑白皮各10g,款冬花、紫菀、桔梗各20g。
三、典型病例
李××,男,63岁,1991年3月29日就诊。患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十余年,前一周感冒后,各种症状加重,咳嗽,哮喘加重,口唇青紫,下肢水肿,按之没指,舌质紫暗,舌体胖大,苔白腻而厚,脉滑数无力。诊为肺肾两虚,水气射肺,痰浊阻肺型喘证。
处方:红参15g,麦冬30g,五味子10g,生黄芪15g,当归、半夏各10g,白术30g,苏子、莱菔子各20g,白芥子15g,山萸肉、熟地黄、山药各30g,茯苓、泽泻、牡丹皮各15g,陈皮20g,沉香5g,通草、猪苓、大腹皮、桑白皮各15g,生茅根50g,茯苓100g,白果、葶苈子各10g。
按上方加减变化治疗3个月,各种症状均消失,随访3年,未见复发。
第四节 支气管感染性哮喘
支气管感染性哮喘,属于内源性哮喘,可由很多非过敏诱发因素引起。本文所论述的是最常见的感染性哮喘,因呼吸道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发生支气管炎,咳嗽、咳痰,逐渐加重哮喘。其临床特征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被迫采取坐位,严重时出现发绀,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或更长,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长期反复发作常并发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哮喘体征是哮喘发作时,患者胸廓胀满,呈吸气位,呼吸幅度小。呼气期有两肺广泛哮鸣音,有时不用听诊器亦可闻及。叩诊呈普遍过清音,肺肝界下移,心浊音界缩小。因为有呼吸道感染,可干、湿啰音同时存在。有时由于哮喘影响静脉血液流回心脏,可出现奇脉。
西医用药原则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激素、促进排痰、控制感染、抗变态反应药物联合使用。中医认为支气管感染性哮喘,属于实喘。应按以下辨证分型治疗。
一、分型论治
1.风寒闭肺,饮阻心阳型
辨证要点:属冷哮范畴,遇冷而发,常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膈满闷,痰白而黏,或清稀多沫,面色晦滞而青,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白滑,脉象浮紧,或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表证。
治法:温肺,补心阳,散寒化痰饮,止哮喘。
处方:麻黄4g,附子6g,细辛3g,桂枝、葶苈子、桃仁、杏仁、苏子、姜半夏各10g,甘草3g,生姜5g,鱼腥草30g,败酱草25g。
按:熟附子配葶苈子可固护心阳强心利水,凡心肺之痰,发展到水气射肺凌心,无不效验。
2.心肾阳衰,血脉瘀滞,痰浊阻肺,失于通调型
辨证要点:亦属于冷哮范畴,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气短难续,呼多吸少,动则尤甚,面白汗出,形寒肢冷,舌质色淡白或淡紫,舌体胖嫩,脉沉弱无力。
治法:温阳益气,佐以降气化痰,活血化瘀,止哮喘。
处方:红参15g,熟附子、干姜、肉桂、炙甘草、红花、桃仁、沉香各10g,丹参、杏仁、石韦、椒目、款冬花、紫菀、白芥子、茯苓、泽泻、牡丹皮各15g,苏子、莱菔子各20g,熟地黄、山茱萸、炒山药各30g。
按:在温阳同时加红花、丹参活血化瘀,疗效甚佳。
3.痰浊阻肺,肺失宣降型
辨证要点: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声辘辘,伴有咳嗽痰稠,咳痰不爽,胸中窒闷,或见恶心纳呆,苔腻,脉滑。
治法:祛痰降气,止哮喘。
处方:人参15g,麦冬20g,五味子10g,玄参15g,生地黄20g,丹参15g,桃仁、杏仁、郁金、石菖蒲各15g,莲子心10g,竹沥20g,生姜6片。
按:生脉散加增液汤养心阴益心气;丹参、菖蒲、郁金、莲子心引药入心经。
加减:寒痰阻肺者,减生地黄,加麻黄、细辛、炙甘草各3g,干姜、桂枝、姜半夏、五味子各15g;热痰阻肺者,加麻黄3g,生石膏、鱼腥草、败酱草各30g,黄芩15g。
4.寒热错杂,表寒里热型
辨证要点:此证属寒热错杂哮喘,热痰或寒痰郁而化热,内伏于肺,风寒之邪外束于表所致,俗称“寒包火”。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黄稠黏,或白黏难咳,胸闷心烦,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黄白,脉浮紧而数。
治法:散寒清热,化痰止哮喘。
处方:白果、麻黄、生甘草各10g,杏仁、桑白皮、半夏各15g,苏子、紫菀、款冬花、桔梗、百部各20g,罂粟壳3g,鱼腥草30g。
5.阴虚痰阻型
辨证要点:亦属热哮范畴,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痰黏而少,形瘦咽干,虚烦盗汗,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降气化痰,止哮喘。
处方:麦冬、太子参、鱼腥草各30g,苏子、紫菀、款冬花、桔梗、百部各20g,半夏、生甘草、粳米各15g,大枣3枚。
6.哮喘持续状态
辨证要点:哮喘持续状态是指严重的哮喘发作持续在24小时以上者。发作时张口呼吸和大量出汗,多发绀明显,呈端坐呼吸,如病情不能控制,甚至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治法:哮喘持续状态,表明病情严重。应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即辨证分型论治后,可在每个证型选方用药基础上,加用葶苈子15~50g,桂枝10~50g;并可配合大椎、肺俞穴位放血。
葶苈子有强心作用,能治疗左心衰竭引起的虚性哮喘;桂枝最大用量可用至50g,桂枝有活血、强心、抗病毒作用,可治疗心力衰竭引起的哮喘。
二、典型病例
王××,男,71岁,于2008年9月21日就诊。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气短难续,呼多吸少,动则尤甚,面白汗出,形寒肢冷,舌质色淡白或淡紫,舌体胖嫩,脉沉弱无力。诊断为心肾阳衰,血脉瘀滞,痰浊阻肺,失于通调型。治法温阳益气,佐以降气化痰,活血化瘀,止哮喘。
处方:红参15g,熟附子、干姜、肉桂、炙甘草、红花、桃仁、沉香、葶苈子各10g,丹参、杏仁、石韦、椒目、款冬花、紫菀、白芥子、茯苓、泽泻、牡丹皮各15g,苏子、莱菔子各20g,熟地黄、山茱萸、炒山药各30g,大枣3枚。
按上方加减变化,治疗2个月,各种症状均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
第五节 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哮喘是机体对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气管-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疾病,也称外源性哮喘。常于幼年发病,具有明显的对多种过敏原的变态反应(过敏)史。多数为有特应性体质的患者,吸入过敏原,如花粉、屋尘螨、真菌孢子等或进食鱼、虾、牛奶、蛋类,接触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等。
多数患者有明显的过敏原接触史,发作时多有鼻、眼睑痒,喷嚏,流涕或干咳等黏膜过敏先兆,继之出现带哮鸣音的呼气性困难、胸闷、被迫采取坐位,严重时出现发绀,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好转,发作将停时,常咳出较多稀薄痰液,气促减轻,发作缓解。
防治原则是消除病因、控制急性发作、巩固治疗、防止复发。具体治疗措施视病情不同,因人而异,辨证分型论治,选用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使用支气管舒张药物、立足抗敏解痉、促进排痰、积极控制感染。
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是抗过敏、清肺、化痰、平喘。按下面辨证分型加减论治。
一、基本方
旋覆花、蝉蜕、夏枯草、郁金、乌梅、枳实20g,百合、鱼腥草、石决明、苦参、女贞子各30g,黄芩、巴戟天、玉竹各15g,桂枝、防风、辛夷各10g,细辛3g。
方解:旋覆花降气化痰平喘,抗过敏,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性哮喘;蝉蜕、桂枝、防风、辛夷、细辛抗过敏,解表宣肺,有利于解除哮喘状态;配枳实、郁金能抗过敏,降气理气,能使肺气更好地宣降,解除哮喘状态;乌梅敛肺滋阴生津润燥、可解除哮喘时气管喉头干燥,并且还能抗炎抑菌抗过敏;夏枯草、百合、鱼腥草、黄芩清肝肺之火,抗炎抗过敏,有利于解除哮喘状态;巴戟天、玉竹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止哮喘作用;苦参能抗过敏、抗炎祛痰平喘;石决明能抑菌,镇静,抗缺氧,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抑制免疫而抗过敏;女贞子补肾以助纳气平喘,强心利尿,抗炎抗过敏。
二、临证加减
1.肾不纳气,肺实不降:哮喘经常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声辘辘,咳嗽痰稠,胸中窒闷,或见恶心纳呆,伴有腰膝痠软,面青肢冷,舌质淡嫩,舌苔厚腻,脉滑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纳气,泻肺降浊,抗敏平喘。
用基本方加:黄芪、党参、山药各30g,半夏、杏仁、枸杞子、地龙、桑皮各15g。
按:桑皮、地龙凉泻肺气,利水消肿以平喘;地龙抗敏定喘。
2.肺热,气虚不降:痰黄稠黏,或白黏难咯,胸闷心烦,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宣肺清热,抗敏,降气平喘。
用基本方加:炙麻黄、射干、白果各10g,葶苈子、黄芪各15g,败酱草30g,沉香3g,桑白皮、半夏各15g,款冬花20g。
3.肺实不降,本不虚: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声辘辘,伴有咳嗽痰稠,咳痰不爽,胸中窒闷,或见恶心纳呆,苔腻,脉滑。
治法:宣肺祛痰,抗敏平喘。
用基本方加:麻黄6g,杏仁10g,生甘草5g,莱菔子、白芥子、苏子、紫菀、桔梗各10g,大黄3g。
按:本法集宣肺、祛痰、消炎消积、清肺于一方,也就是集汗、吐、下三法于一体的治法,适用于正气不虚的患者。
三、典型病例
张××,女,48岁,2005年4月10日初诊。每年春季犯哮喘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发作时多有鼻痒,喷嚏,流涕或干咳,继之出现带哮鸣音的呼气性困难、胸闷、被迫采取坐位。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声辘辘,咳嗽痰稠,胸中窒闷,偶见恶心纳呆,伴有腰膝痠软,面青肢冷,舌质淡嫩,舌苔厚腻,脉滑沉细无力。诊为过敏性哮喘(肾不纳气,肺实不降型)。
处方:旋覆花、蝉蜕、夏枯草、郁金、枳实20g,鱼腥草、石决明、苦参、女贞子各30g,黄芩、巴戟天、玉竹各15g,桂枝、防风、辛夷各10g,麻黄3g,杏仁、甘草、苏子、白芥子各10g,沉香3g,半夏15g,枸杞子、山药各30g。
服药5剂显效,再按原方加减变化,用药14剂而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第六节 肺炎
肺炎是肺实质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如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他如放射线、化学、过敏因素等亦能引起肺炎。
正常的呼吸道防御机制(支气管内纤毛运载系统、肺泡内的吞噬细胞等)使气管隆凸以下的呼吸道无菌。许多因素可以损伤这些防御功能和人体免疫力,致使病原体到达下呼吸道,滋生繁殖,引起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肺泡内有纤维蛋白渗出和细胞浸润。临床上有发热、心悸、气促、肺浸润、炎变体征和X线表现。中医治疗以清肺热、祛痰、养肺阴为主。
一、分型论治
1.实热肺炎
辨证要点:发热,心悸,咳而气喘,痰黄稠,口鼻气热,胸痛,胸闷,舌苔黄,脉数。并有肺浸润、炎变体征和X线表现。
治法:清肺热,祛痰。
处方:羚羊角粉(冲服)0.9g,葶苈子、桑白皮、黄芩各15g,重楼、蒲公英、败酱草、鱼腥草、冬瓜仁、炒薏苡仁各30g,贝母、皂角刺各15g,生甘草10g,芦根25g。
方解:大剂量羚羊角粉为君药,清肝肺之热,抗细菌及病毒,凉血抗缺氧;黄芩、重楼、蒲公英、败酱草、鱼腥草清肺热,抗菌,抗病毒,为臣药;葶苈子、桑白皮泻肺定喘;冬瓜仁、皂角刺、炒薏苡仁、芦根排痰、排脓及炎症渗出物;贝母润肺祛痰止咳;生甘草祛痰缓急止咳,清热解毒,具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促进炎症吸收。
2.体弱气虚,肺炎后期
辨证要点:低热,胸痛,胸闷,少气,动则汗出,心悸,咳而痰少,痰黏稠不易咳出,可见潮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并有肺部炎症吸收的体征和X线表现。
治法:养肺阴,培土生金,滋肺阴,清余热。
处方:西洋参、白术、黄芪、麦冬各10g,五味子、当归各5g,白芍10g,炙甘草5g,桂枝6g,炙麻黄2g,生姜3片,大枣3枚,枇杷叶20g,鱼腥草、败酱草、芦根各25g。
方解:西洋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白芍、桂枝、生姜、大枣即是生脉散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可增强“营卫”之气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扶正而驱邪,加麻黄为引药入肺经,并宣肺定喘;同时,西洋参、白术、黄芪、炙甘草培土生金;并且,西洋参、麦冬、当归、白芍、枇杷叶可滋肺阴;芦根可清热生津,清肺之余热;鱼腥草、败酱草,清肺热消炎。
二、典型病例
季××,男,47岁,于2001年7月11日就诊。前3天,因淋雨后,第2天,开始发热,心悸,咳而气喘,痰黄稠,口鼻气热,胸痛,胸闷,经某医院确诊为右肺下叶肺炎。舌苔黄,脉数。诊为实热肺炎。
处方:羚羊角粉(冲服)0.9g,葶苈子、桑白皮、黄芩各15g,重楼、蒲公英、败酱草、鱼腥草、冬瓜仁、炒薏苡仁各30g,贝母、皂角刺各15g,生甘草10g,芦根25g。
用上方加减变化3周而愈,随访2年,未见任何后遗症。
第七节 肺脓肿
肺脓肿是肺化脓性感染的一个主要类型,开始时可能是肺组织的感染性炎症,随后发展至中央性坏死,当坏死组织破溃进入支气管,即形成空腔,其外周常为肉芽组织所包围。
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咳大量脓性或臭味痰。多发于壮年,男多于女。典型症状先是寒战、高热、咳嗽、胸闷、胸痛,转侧不利,甚则喘不能卧,炎症延及胸膜时可出现刺激性干咳,胸痛并与呼吸运动有关,因而患者都取浅速呼吸,减轻痛感。
肺脓肿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炎症破坏和部分修复交织一起,其性质和程度与病原菌的毒力、机体抵抗力和局部组织反应等因素有关。机体抵抗力低下,致病菌毒力强,局部反应如血栓形成或反应强烈,则病变呈急性,组织迅速坏死液化。厌氧菌感染时,组织坏死倾向大于一般细菌,如有血流受阻,血供不足更可助长厌氧菌的生长繁殖。脓肿部与支气管沟通,故脓液和破坏组织得以部分排出,但空洞壁表面常见残留坏死组织。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湿热蕴肺,瘀血阻隔“卫气”,属于肺痈范畴。治疗原则是清肺热,解毒排脓,排痰,活血祛瘀,不可止咳。
一、基本方
羚羊角(冲服)1g,败酱草、芦根各25g,皂角刺、桃仁、当归、川芎、三七各10g,薏苡仁、冬瓜仁、连翘、蒲公英各30g,黄芩、紫花地丁、金银花各15g,生黄芪10g,生莱菔子、桔梗各20g。
方解:羚羊角粉为君药,清肝肺之热,抗细菌及病毒,凉血抗缺氧;蒲公英、败酱草、连翘、黄芩、紫花地丁、金银花清肺热,抗菌,抗病毒,为臣药;皂角刺、薏苡仁、冬瓜仁、生莱菔子、桔梗、芦根排痰、排脓和炎症渗出物;配生黄芪托疮生肌,排脓;桃仁、三七、当归、川芎活血化瘀,调理气血,有利于肺气的宣降,促进炎症吸收。
二、临证加减
若病久伤阴,多兼盗汗、骨蒸、五心烦热等阴虚内热症状,加麦冬30g,太子参、南沙参、枇杷叶20g,阿胶珠15g;若热伤血络,咯血量多,加白及25g。
三、典型病例
闫××,男,51岁,1998年5月26日就诊,发热、咳嗽、胸闷、胸痛隐隐,转侧不利,咳吐脓痰,气味腥臭,口烦渴而不欲饮,舌红,脉滑数。X线胸片诊断为右肺上叶肺脓肿,中医诊断为肺痈。治宜清热解毒,排痰排脓,活血化瘀。
处方:羚羊角1.5g,败酱草、芦根各25g,皂角刺、桃仁、当归、川芎、三七各10g,薏苡仁、冬瓜仁、连翘、蒲公英各30g,黄芩、紫花地丁、金银花各15g,生黄芪10g,生莱菔子、桔梗各20g,胆南星、天竺黄、神曲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
配合西药菌必治静脉滴注,每日1次,中西药共用2周,各种症状完全消失,X线胸片显示右肺病灶已吸收。
第八节 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
胸膜的脏层和壁层之间为一潜在的胸膜腔,在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含有微量润滑液体,其产生与吸收经常处于动态平衡。任何病理原因加速其产生和(或)减少其吸收时,就出现胸腔积液。胸腔积液可为胸膜原发或其他疾患继发而引起,主要有炎症所致的渗出液(渗出性胸膜炎)和因非炎症病因所产生的漏出液两大类。渗出性胸膜炎为常见病,其中结核病、癌症和肺炎为最主要病因。
本文简述渗出性胸膜炎中药治疗原则,以结核性胸膜炎为例。结核菌到达胸膜表面,当人体处于高过敏状态时,可产生渗出性胸膜炎,多见于青少年患者,肺内可同时有或无明显结核病灶发现。起病多缓慢,有发热、乏力、胸痛等症状。先是胸膜充血、水肿(干性胸膜炎),继而出现渗出液。
中医学辨证本病属“悬饮”范畴。用药原则是:有大量积液者,可继续口服西药抗结核药(如雷米封、利福平等),用中药抗结核药(如百部、海浮石、蜈蚣等),升清(如柴胡、桔梗)降浊“痰饮”(如二丑、生茅根、车前子、茯苓、泽泻、猪苓、葶苈子等),以消除胸腔积液,活血化瘀以加快积液吸收并减少粘连。
一、基本方
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甘草、枳壳、赤芍、柴胡、川芎、桔梗、川牛膝各15g,葶苈子、二丑各15g,生茅根25g,车前子30g,茯苓25g,泽泻25g,猪苓15g,泽兰30g,百部、海浮石各20g,蜈蚣2条,大枣6枚。
方解: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甘草、枳壳、赤芍、柴胡、川芎、桔梗、川牛膝即“血府逐瘀汤”,用此方,活血化瘀,使胸腔瘀血下行而不作“痨”,消除瘀血,可使抗结核药物更顺畅地被载送到结核病变部位,而不受炎症渗出物及瘀血等阻隔,有利于直接接触、杀灭结核菌,而且,血行通畅,可携带胸水通过血管,抵达肾脏而排出体外;葶苈子、二丑、生茅根、车前子、茯苓、泽泻、猪苓、泽兰泻肺利水;配以大枣缓和葶苈子的药力;百部、海浮石、蜈蚣抑制结核杆菌。
二、典型病例
郝××,男,31岁,1998年5月8日就诊。发热、乏力、咳嗽、胸痛1周,近3日呼吸困难、胸痛加重,舌苔白润而滑,脉滑。经某医院诊为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并携带X线胸片,显示右肺大量胸腔积液。中医诊断为“悬饮”。
按上方加减变化,加服西药雷米封、利福平常规量。治疗2周胸腔积液完全吸收,停中药,继续口服西药雷米封、利福平常规量,半年后停用西药,随访至今,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