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张敛有度,良善内韧——张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刘邦
“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司马光
“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诸葛亮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李白
......
纵观历史,可以看到汉代以后到至今,无数名人贤者都在以张良作为智谋的标准,对他评价甚高。特别是到了三国时期,曹操评价谋臣荀彧时就曾说:“此吾之子房也!”,水镜先生司马徽在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也将他比作“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可见张良其才其谋对后世影响之大。张良所在时期的谋臣不在少数,比如项羽麾下与他不相伯仲的范增、叛楚投汉的陈平、萧相国萧何等等,可古往今来,唯有张良享誉最盛,令如此多的人叹服称道,我想其原因是张良不仅仅在才智上超群过人,还有他身上那温良隐忍的君子气质和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品质。
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是西汉开国功臣,素有“谋圣”之称。世人多崇仰于他的智谋而忽视了他的性格品质,在我看来除了“谋圣”,他还可当“君子”一称,他既有侠士的义气,又有儒士的温良,兼具谋士的沉稳。
隐忍是张良性格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也是成就他高功伟业必不可少的因素。张良年少是曾游历下邳,在桥上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故意把鞋丢下桥,指着迎面走来的张良说,喂小子,帮我去桥下捡个鞋。面对这样一个素不相识且态度轻蔑的老人,不管谁碰到都会窝火,张良也不例外。对于此时张良的内心感受司马迁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可见他是非常的生气,甚至想殴打那个老人。但转念一想,对方老弱年迈,自己又年轻气盛,对一个老人撒气未免显得太不大度,因此他强行忍在不发作,并用恭敬的态度回敬他,帮他捡来鞋子,并顺着他的要求给他穿上。所谓隐忍,不是自己不可以反击或者挺身而出,更不是自己能力遥不可及,而是为了更远大的目标。正如张良,他的隐忍换来了老人的赞赏,并从老人那里获得了那本成就他才谋的《太公兵法》。后来在辅佐刘邦夺取天下过程中,张良的许多计策都能体现他隐忍的性格特点,比如他让刘邦严守城池,无论对方怎样骂阵,骂得再难听都不要出来,让项羽虽有勇猛之军,却拿刘邦毫无办法。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被张良实践得淋漓尽致,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隐忍,亦是他智慧的体现。
淡泊名利,功高不居是张良身上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张良为汉王谋划夺取天下,可谓功劳不浅。面对刘邦和吕后的封赏,他屡屡拒绝,与其他臣子日夜争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崇信道家的学说,不食五谷,道引经身,在功成名就后一心归隐,而不再求取封禄,体现了他“只做大事,不做大官”的高风亮节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质。激流勇退既是一种淡化功名的勇气,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智慧。相较于韩信被谗害的悲惨命运,正是因为张良及时审时度势,从纷乱的朝堂党争中脱身,才免于被诬陷和中伤,得以善始善终,可见其大智慧。
作为汉代著名谋臣,毫无疑问,他的谋略是最为令后世叹服的。“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对其智慧的最好诠释。《史记》着墨最多的也是该人物的智计,其中最能突显他才智的是汉三年用“八不可”来劝谏刘邦。陈述中张良通过今昔对比分析形势,顺势而变,指出了当时局面与之前的不同,因而不能采用旧计。虽说是谋臣,又崇信黄老之学,但他的勇气一点也不亚于武将。为了为韩国报仇,张良早年不惜散尽家财招募刺客,他敢于和招募的力士一起刺杀由大批卫队护卫的暴君秦始皇,这样的勇气也绝非一般儒士所有,所以张良是十分令我敬服的。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张良是一位体弱多病,相貌柔弱的人。“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留侯病,自强起”、“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而就是这样一位外表乘弱,不善习武之人辅佐着刘邦成就了帝业,难怪太史公评论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司马迁于文中感叹:“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可见张良也许因为久病的缘故,外形比较柔弱。可他的内心十分刚强。从他忍受老父的辱骂、为刘邦统划天下可以体现出来,此人意志坚强无比,无论是胸怀还是能力都远比外形高大魁梧的人还要强大。他虽柔弱,却浑身充满了侠义,爱打抱不平,乐于助人。当初正因为当年他帮助了逃亡的项伯,才有了鸿门宴前的星夜相告,使得张良提前知晓项羽的计谋,协助刘邦安全离开。其实张良完全可以不将此事告诉刘邦,自己逃命。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这也体现出了张良的仗义。
张良是我非常欣赏和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如果用他姓名各取一字来形容他,那就是张敛有度、良善内韧。他谦虚有礼,从不与长者争锋相抗,也不曾为功绩沾沾自喜;他心地善良,不忍心见项伯死而不救,也拗不过吕太后的苦苦相求,他所做的一切,包括辅佐刘邦夺取天下也好,帮助太子保住尊位也罢,都是为尽一名汉臣的职责,“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如此而已,而不是为了升职加禄、攀党结羽。“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他是当之无愧的“谋圣”,当之无愧的得此一人,汉室之幸!
二零一九年五月八日
逝水盈沫写于河南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