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政治有功,人性无余——吕雉
三年亡秦四年争,迟逢君侧另新欢。
恨因偏爱思废立,自此良善无所闻。
霸权朝野封外姓,国无后继家不安。
田间慈悲施水心,可怜难容戚夫人。
——题记《哀吕后》
提到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主称制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受尽了后世人的唾骂。一方面她的政治手段和才能远远超出了当时对于的一般女子的认知,无疑是一位有政治思想和远见的女人。而另一方面,她诛杀开国功臣、残害戚夫人及赵王如意的手段极其惨无人道,这也成为她历来在人们心目中形象恶劣的主要原因。历史观讲求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人物,因此在批判她人性缺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她在揽权期间的很多做法维护了汉室的稳定,给百姓带来了实际利益。因此我觉得用一句话来评价她就是“政治有功,人性无余”,此篇以我个人观点,来谈谈吕后政治上的“功”和人性上的“恶”。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吕雉的政治才能和眼光谋略。在诛杀功臣一事上,她和刘邦目的一致,但做法大不相同。刘邦主张“逐步到位”,也就是一步一步地削弱开国武将的实力,比如说降级韩信为淮阴侯。而吕后明显比他要果断,她主张“一步到位”,趁着刘邦外出征战以谋反之罪私自下令斩杀了韩信。她之所以这么着急其实就是想趁刘邦还在位时依仗他的势力,为自己的儿子,甚至是为自己后面的掌权扫清隐患。只要刘邦还在位,他不发话,朝廷其他大臣也就不好谴责。而吕后敢这么做,是因为她早已摸透了刘邦的心思,看出来刘邦也对这些功高盖主的武将心怀忌惮,但顾及大臣和世人的评价不好下手。凭着这点对刘邦的了解,吕后果断出手,帮自己铺平道路的同时,也替刘邦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所以刘邦对于她的行为当然不会追究,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见在这件事情上吕雉的做法是非常聪明的。
在吕后临朝称制期间,汉代的社会政治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没有大的战争,也充分体现了她是有政治才能的。比如废除秦朝苛法这一项措施,就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还有在和匈奴的关系上,吕后十分明智地处理了冒顿单于的“求爱信”一事,没有一怒之下出兵,而是在权衡之后隐忍,派遣使者赍礼表示友好,在少数民族交流融合、边境稳定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吕后掌权期间虽然残杀刘姓后代,大封吕氏家族,但她从未想过要将刘家的江山改姓吕,当然也是碍于社会的舆论,但即使是在汉惠帝刘盈早逝无子的情况下,吕后宁肯找他和宫女的私生的、有皇室血统的私生子当皇帝,也不会扶植吕家人即位或者干脆自己当皇帝,由此可见吕后权欲虽大,可并没有改易江山的野心。从这些方面来说,吕后掌政期间是对汉室做出了贡献的,她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一个优秀的女政治家的眼界和手段。
但是在人们眼中,她的政治才能比起她的恶毒来讲似乎不值一提。关于吕后的人性之恶,造成她被人唾骂的原因有很多,如刘邦在位时的滥杀功臣,对权力的贪婪等等。但是她做的最不应该、最丧尽天良的一件事,还要数戚夫人的“人彘”事件,至今仍令无数人胆战心惊。太子之争以吕后的胜利、戚夫人的失败告终,作为胜利的一方,自然不会放过失败的一方,这可以理解。吕雉对戚夫人恨之入骨也可以理解,只是她用来报复戚夫人的手法实在骇人听闻,戚夫人就算是挑战了皇后的权威也罪不至此:砍去四肢、挖去眼珠、喉咙里灌入哑药,用铁链拴在厕所里供人“观看”,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成了一种叫作“人彘”的怪物,在极度的痛苦中自生自灭,这样的报复方法,可以说是毫无人性可言。对待叛臣,吕后命令将他们制成肉酱,逼着其他官员吃下去,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甚至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亲手剥夺了他的婚姻幸福,致使他到去世时也没有皇室子嗣。她的狠毒,已经达到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完全看不到作为人的良知的影子。
人之初,性本善。吕后的心狠手辣其实也并不是她的本性,也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她在各种残酷的政治斗争、勾心斗角中逐步丧失人性,逐步心理变态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早年的吕雉曾经是一位非常善良的人,对于她曾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有一次吕雉带者两个孩子在田间锄地,遇到一位饥肠辘辘的老人向她讨水喝,吕雉就回屋给他端来了一碗水。从这一个事件中不难看出,早年的吕雉还是一个极富有同情心的人,我们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善良的女子怎么会做出那么多残忍的事呢?究竟是什么把吕后变成这个样子?
对于吕后历来饱受的骂名,应该说是她的罪有应得,也没有为她“平反”的必要。但我想说,一个人能恶化到如此地步肯定是有令人唏嘘的原因的,如果站在吕后的立场,来看她早年经历的种种遭遇,或许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她会做出那么多骇人听闻之举。首先作为一个女人,吕雉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地操持她和刘邦的这个家,并且为了刘邦的宏图大志吃尽了苦头,替他坐监狱还不说,后来流亡失散整整分别了七年之久,吕雉只身一人带着两个孩子和刘邦年迈的老父亲,又被项羽抓了做俘虏,还差点被他用锅煮了。可是刘邦是怎样对待她的呢?当吕雉历经磨难重新回到刘邦身边时,却发现丈夫身边已经有了年轻貌美的戚夫人,我想换做任何一个女人面对此情此景,都会感到心寒吧。吕雉的心也不是铁做的,只不过她碍于丈夫的权威,表面上只得做到毫无波澜,实际上她对戚夫人的怨恨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后来的太子之争只不过是把这种怨恨摆到了明面上罢了。
再到后来的改立太子之争,虽然刘邦以“如意类我”作为理由,但其中很大的成分还是因为刘邦宠爱戚夫人,爱屋及乌也偏爱于刘如意。太子刘盈固然没什么才能,但他也没有什么理当被废的过错,况且刘如意还小,他是否有一国之君的才能还尚且看不出来,很明显就是个人的喜好而已。但是我们站在吕雉的角度来看,刘邦宠幸戚夫人她可以忍,既然得不到刘邦的爱至少她还有皇后的位份和权力,可如果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她连皇后的权利也保不住了,这就等于人财两空,吕雉怎能忍得下去?虽然最终吕雉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稳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可是这件事情对吕后内心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她通过这件事认清了刘邦的私心和薄情,她不能怀恨自己的丈夫,于是更加迁怒于戚夫人。这也就是吕雉为什么一定要让戚夫人生不如死的原因,她对戚夫人的恨积压得太多太久了,当一个人的内心被仇恨填满的时候,我们是无法想象她会做出何种举动的。
关于戚夫人“人彘”的悲惨遭遇,虽然是吕雉一手造成的,但我觉得这个锅还是应该由刘邦来背。无论谁当太子,都不过是皇帝的一句话,刘邦既然给了戚夫人承诺,就应该意识到他的这一句话已经是将戚夫人逼上了与吕后公然对抗的位置,他成了戚夫人唯一的保护伞。可在进行抉择的时候刘邦却犹豫了,看到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他最终还是畏惧舆论退缩了,半路又打消了改立太子的想法,于是戚夫人失去了她唯一的支持,她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既然不能保证做到,就不应该轻易许诺,刘邦的优柔寡断与私心,同时伤害了两位女子。
但是不管是谁造成的,是谁的的过错,都无法否认吕雉施害手段的残忍,尽管她曾经淳朴善良,但她最终还是变成了一个毫无人性的人。吕后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的同时,她也和戚夫人一样,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戚夫人牺牲的是性命,吕雉牺牲的是良心。
二零一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逝水盈沫写于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