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的任务日益繁重,坚持和改善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基层党组织植根于基层社会的各行各业,直接感受社会变化,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经济社会的变革、群众诉求的变化,都会不断地对基层党组织提出新课题,使基层党建不断面临新挑战。这就要求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及时主动地适应基层社会变化的客观要求,通过实践探索不断地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在创新中实现与时俱进。适应因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迅速发展而带来的基层社会多样性、流动性日益增强的现实变化,坚持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以基层党建引领带动基层社会治理,确保基层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巩固新形势下党在基层社会的执政基础,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带着这个宏大的课题,我们选取了广州市花都区作为调研对象,试图通过对这个正在成长中的超大城市北部副中心的个案研究,发现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规律性认识。广州市花都区于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县级市调整为广州市的一个市辖区。花都区地处珠三角通往内陆的交通要道,素有“省城之屏障、南北粤咽喉”的美称,拥有水(花都港)、路(三条国道和六条高速公路)、空(新白云国际机场)、铁(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地铁9号线)立体交通网络,是中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花都区由6个中心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组成,总面积96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超过70万人,外来流动人口超过50万人。2016年全区GDP达1168.12亿元。花都区享有“国际空港门户”“汽车制造基地”“中国皮具之都”的美誉。花都区农村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3,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的近一半,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并存的沿海新型城镇。从某种意义上讲,花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社会治理面临的复杂问题,是当代中国中小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的典型缩影,也是大城市贯彻新发展理念过程中亟须关注的普遍问题。

从2015年1月开始,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市党建研究基地与花都区委组织部组成了联合课题组,采取召开座谈会、蹲点“解剖麻雀”、组织宣讲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深入调查。课题组深入街镇,走进企业,与干部党员交流,与企业管理人员沟通,与城乡社区干部座谈,与流动人员促膝谈心,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花都区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关注和解决民生难题等问题,充分发挥区、镇街、村居三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党组织领导的多元协同治理的新路,涌现出了新华镇“十化三融合”区域化党建、汽车产业园区“党建带发展”的园区党建、炭步镇党组织设置向经济社下沉、国光电器“双促三融合”党建工作模式、大学生村官选用培养工程、外来人员党组织与驻地共建、基层武装部大党委制度等基层党建典型。与此同时,课题组还了解到快速城市化、市场化、利益多元化对花都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诸多难题。

通过调研,课题组先后完成了《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探索》《探索农村党组织向经济社一级下沉研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街道区域化党建新格局研究》《产业园区建设中的园区党建工作研究》等调研报告,这些研究报告先后获得广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和肯定。在此基础上,我们完成了《花都区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调查研究》的总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报送全国党建研究会后,被全国党建研究会评为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2016年5月,课题组总结提炼的广州国光电器“双促三融合”党建工作模式,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的充分肯定。7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推介。我们深深感到,编辑出版这项课题调研成果,通过对广州市花都区的个案分析,使更多人关心、关注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很有意义。

广州市花都区的有效实践启示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只有牵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把握基层社会治理有序推进的主动权,才能使中央各项战略部署在基层得到贯彻和落实。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带动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相互融合,需要在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是必须坚持党组织的领导。在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基层是社会的单元细胞,是人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最基本、最直接的载体,是捕捉和传输社会需求最敏感的触角,也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基层同时又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要通过各级组织包括基层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实现。社会治理不是简单地维护社会秩序,而是把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党组织领导下,组织群众依法管理基层社会事务,实现党领导社会治理、依靠群众加强社会治理。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才能为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人,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把群众团结组织起来,重视组织群众的工作,才能把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力,才能抓住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本质所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用共同的追求把人民群众凝聚起来,用完善的功能把人民群众联系起来,用共同的利益把人民群众调动起来。要重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整体功能,重点是提升各类组织的服务功能。只有让人民群众觉得加入组织有用,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能满足自身的诉求,才能使党组织和各类群团组织都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形式。

三是必须坚持民主法治方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民主和法治。民主和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基层治理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从我国国情出发,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必须坚持基层党组织领导,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发展民主和法治,基层最重要,基层也最紧迫。依靠民主和法治的方法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已经成为最重要、最有效、最为群众认可的方法。只有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各方共识,关切各方利益,整合和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基层治理的合力。

四是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在我国历史上,长期的自然经济形成了熟人社会,熟人之间的信任程度高。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产品和人口流动频繁,我们进入了陌生人社会。而今天的大数据分析,可以使我们比较确切地知道对方的信息,从而给对方的诚信打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把人们重新拉回熟人社会。可以说,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手段,为加强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提供了技术支撑。要充分借助互联网优势,破除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在不同层面构建多类型的统一化综合信息平台,全面提高综合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现实与虚拟相结合,采取大数据技术手段,在交通、医疗、救助、流动人口等社会治理领域中,充分挖掘潜藏在民间(民意调查)和政府部门中的大数据,分析城市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为更加合理地布局城市社会服务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效率和政策有效性等提供便利和依据。

五是必须加强基层干部能力建设。基层干部是基层组织的主心骨和带头人,是党在基层的执政骨干,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领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基层干部生活在群众中,对群众最熟悉、最了解,面对的矛盾和困难也最直接,承受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对基层干部,既要关心、爱护、支持,又要严格教育管理。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能力,引导他们热爱基层、扎根基层,树立在基层建功立业的自觉意识,提高基层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提高他们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处置突发事件、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制定和落实激励关怀基层干部的政策措施。要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培养干部的力度,提高基层干部的待遇和保障,让基层干部留下来有干头、走出去有通道,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