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年度评估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运用科学方法制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解析其指标独特内涵,并对中国大学的国际化水平进行量化评估,进而为中国大学科学定位、合理分类、办出特色、加快国际化步伐提供参考,为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强国、制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标准奠定基础。1978年,中国拉开了第一轮30年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外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作为全面恢复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被重新作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了出来,公派出国留学制度、外派留学生和进修生开始恢复。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参观北京景山学校后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教育发展战略方针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即面向世界开放办学、面向未来争创一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法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从东部到西部区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伴随着经济方面的改革开放而逐渐建立起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布局,即东部高校主要面向大洋洲、北美、泛欧大陆实施国际化,而西部高校主要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西北亚等实施国际化。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评估的时代回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在这种趋势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重要、更加不可或缺。国家间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国际理解、增加国际共识的重要方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框架下,需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动多种形式的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中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和“和谐世界”的重要路径,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大学的国际化,大学是中国展示对外开放成果的首选“文化名片”。国家先后实施“211”工程、 “985”工程、“2011”计划、“双一流”战略,其目的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最终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要求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方案》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二 高等国际化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全球大学发展的新潮流,“国际化”(走出去、引进来)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其核心特征是学生来源国际化、师资团队国际化、科技研发国际化、校友分布国际化、课程教材国际化、教学考评国际化、校务管理国际化和办学空间国际化等。为促进中国高校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早日建成“双一流”大学,必须适时制定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中国大学的国际化水平进行科学评估,准确了解中国大学的家底,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双一流”建设方案为我国大学发展指明了未来战略方向。
运用科学方法(专家咨询、层次分析、灰色聚类等)确定了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国际化师资、国际性校友(学生)、国际化办学、国际化科研成果、国际化教学、国际性创新基地和国际影响力等七大核心指标(见表1-3),旨在引导高校在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世界高等教育大舞台上同场竞技,以竞争求发展,以中国特色创世界一流,提升中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中国大学具有中国特色,也必须传承中国特色,即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更好地引导中国大学向世界各类型各层次的一流大学看齐,应该丰富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内涵。一是国际化师资。荣获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邵逸夫奖、阿贝尔奖等世界级科学奖励(含提名)教师,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等国外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学者、外国籍“三高”(高学历、高职称、高产出)学者等。二是国际性校友。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等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等海归校友;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邵逸夫奖、阿贝尔奖等世界科学奖励获得者,《财富》世界500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总裁,福布斯、胡润等全球亿万富豪榜上榜企业家,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等。三是国际化办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单位、留学生人数(学历生人数)、中国政府奖学金获得者、主办孔子学院和国际化校园环境等。四是国际化科研成果。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邵逸夫奖、阿贝尔奖等世界级科学奖励。ESI国际高被引学术论文、《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和《细胞》(CELL)等各学科领域顶尖学术杂志论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最具影响力国际百篇学术论文等。五是国际化教学。双语(多语,下同)课程、双语教材、双语教案、双语教学大纲、双语教学环境(氛围)、双语课表、双语教学管理系统、双语考试或考务系统、双语学分转换系统、双语教学评价、双语课堂、双语教师等。六是国际性创新基地。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三大索引(SCI、EI、ISTP)来源期刊、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和英文版期刊国际推广项目等。七是国际影响力。英国泰晤士报、QS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世界三大权威大学排行榜评价结果,到访的时任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国际学术影响力(ESI居世界前1%的论文引文)、大数据网络影响力、国际媒体报道数(国际显示度)、国际合作与交流数和主办国际会议数、国外校友捐赠率和捐赠额、国外社会捐赠额等。
表1-3 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三 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估的结果分析
“国际化水平”衡量的是“国际认同”,即反映国际社会各界对大学的认知状况。现代大学承担着培育人才、研发科技、服务社会、传承引领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五大职能,而国际化是大学最古老的一项职能,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私立高等教育之父”孔子的跨国讲学和西方最古老的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Bologna, 1088年)的师生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数量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重新定义治理世界的话语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大学则是吸引人才和培育人才最佳结合之处。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如钱学森等。
鉴古知今,洋为中用,评价中国大学的国际化水平,不仅要回顾历史,还应该借鉴国际上的评价经验教训,中国标准亦应与世界接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s)、英国QS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 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世界三大大学排行榜。在全球三大权威机构发布的2015年世界大学排行榜500强中,中国共有30多所高校上榜,由于评价指标相差较大,全国仅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全部跻身2015年世界三大排行榜500强并取得不俗的成绩,堪称2015年中国大学世界排名最高的“九校集团(G9集团)”,这9所高校是中国国际化水平最高、国际影响力最大、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中国顶尖和一流大学(见表1-4)。
表1-4 世界排名最高的中国大学九校集团(G9集团)
注:本结果于2016年1月11日正式发布,具体内容可登录http://www.cuaa.net/cur/2016/07查询。
分析显示,在最具影响力的THEs、QS和U. S. News & World Report 2016、2017年世界三大大学排行榜中,那些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对国家安全等做出突出贡献的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大学很难上榜,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而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水平大学则更容易上榜但排名并不理想,这显然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最大高等教育体的地位明显不符。在创建“双一流”大学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必须抛弃照搬发达国家大学评价模式的教条做法,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一流大学(学科)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既立足当代又继承传统,既立足本国又学习外国,大力推进大学评价思想创新、指标体系创新和评价方法创新,更加科学地推出能客观衡量高校的人才贡献、科技贡献、社会贡献和国际贡献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即注重质量、校友、特色、影响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彰显世界大学评价中的“中国元素”,展现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大学集团在世界大学集团中的应有地位。在世界大学评价领域,既要有国际眼光、世界标准,还必须有“中国特色”、“中国标准”和“中国话语权”。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等教育“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力争早日建成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学科。同时,为充分展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水平、系统总结我国大学国际化的经验教训,经过5年的数据搜集、资料整理、指标研发、要素分析,采用钱学森院士创立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M-S法),艾瑞深研究院获得了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估结果(见表1 -5),旨在引导高校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前瞻未来,在世界高等教育大舞台上同场竞技,以竞争求发展,以特色创一流,力争在世界高等教育金字塔塔尖部分拥有一席之地。
评估结果显示,在2016年中国大学排行榜700强中,北京大学国际化水平最高,居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年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排行榜榜首;清华大学名列第二,得分为99.85分;北大、清华是我国国际化水平最高、最具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学,也是世界三大大学排行榜和外国政要最认可的大学。相比而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湖北等地高校国际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地域优势对高校国际化的进度和水平等亦有重要影响。
表1-5 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估结果(20强)
注:本结果于2016年1月11日正式发布,详细内容可登录http://www.cuaa.net/cur/2016/06查询。
总之,“国际化”是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中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国际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众所周知,21世纪世界大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其核心特征是学生来源国际化、师资团队国际化、科技研发国际化、校友分布国际化、校友捐赠和社会捐赠国际化、课程教材国际化、教学考评国际化、校务管理国际化、办学空间国际化和资源保障国际化等,特别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动高校国际化。如从这些指标来进行国际比较,我国大学离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还有较大差距,虽然北大汇丰商学院英国牛津分校将在2018年秋季“开门营业”,因此,我国大学要紧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充分利用好国家“双一流”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战略思想上要从直道追赶变为弯道超越,即在适度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同时,要大力整合中国特色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施全方位、全深度、全要素“走出去”,争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排头兵和喇叭筒,为实现“和谐世界”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