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与贸易及农产品贸易的研究
一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与贸易的关系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国际组织开始研究气候变化与贸易的关系。
Grossman和Krueger两位经济学家,在1993年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做了环境影响分析,对气候受国际贸易影响的内容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气候变化与贸易相关性较强。Tamiotti的研究也获得了相同的结论,且Tamiotti认为,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呈倒U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其影响机制或途径主要是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等实现的,规模效应一般会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贸易自由化倾向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但也有观点认为技术正效应会超过规模负效应,因此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将使CO2排放量减少(Antweiler等;Managi等人)。
关于气候变化对贸易的影响,近年来研究成果比较集中。Wilbanks和Sathaye提出气候变暖引发的灾害影响正常国际贸易运输。Peters和Hertwich则研究了贸易中隐含碳的问题,其发表的论文测度了包括美国在内的87个国家在2001年以后由于贸易而产生的碳排放,他们发现,全球范围内有5.3gt的CO2排放隐含于贸易中,其中非附件I国家是主要的排放国。Jones和Olken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出口的影响,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出口的影响。结果显示,国家的贫富不同会使气候变暖的影响产生差异,在穷国,温度每上升1℃,该国出口量减少2%~5.7%。但在发达国家却未出现可观测的影响。Kemfert等人的文章探讨了减少碳排放的成本,对贸易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贸易只影响减排总成本而不影响减排边际成本,则开展国际减排合作的难度会加大;相反,若贸易影响减排总成本的同时影响边际减排成本,则国际合作更容易达成。
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ICTSD)是最早研究气候变化与贸易问题的组织之一,早在21世纪初就对有关问题进行了立项研究。2006年,该中心发表了《贸易、气候变化与能源》一书。书中阐述了贸易、气候变化与能源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过度消耗能源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而贸易加重了全球经济对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的依赖这一结论,因此,在保证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减少人类的碳排放是当前及未来很长时间内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2008年,该组织又发表了一篇关于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与气候变化的文章。文章指出大部分的环境产品需要借助贸易向全球传播,发达国家和部分中高收入国家拥有更高的环境技术,这些国家通过环境产品贸易将获得巨大利益。世界银行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其发布的报告《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经济、法律和制度视角》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报告主要研究了气候变化给经济、法律和制度带来的变革,并讨论了这种变革给国际贸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世界贸易组织发表的报告则更全面地分析了国际贸易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报告首先回顾了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影响所达成的共识,再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得出了贸易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量,但也有助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结论,并介绍了国际社会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努力。2009年6月26日,WTO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发表了题为《贸易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通过文献研究和各国政策调查,从理论和政策层面系统阐述了贸易自由化与气候变化的内在关系。
国内关于气候变化与贸易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强。马建平就在其发表的文章中详细研究了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机理。他指出,生产环节和运输环节是贸易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环节,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但气候友好型产品贸易有助于达成气候目标,消除贸易和气候变化之间潜在冲突的办法在于有效分割贸易利益。熊灵通过研究指出,发达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将对中国经济和贸易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彭水军、张文城考察了贸易自由化与气候变化的内在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了WTO规则与多边气候协议之间的潜在冲突,认为WTO规则对与多边气候协议有关的减排措施存在着诸多潜在约束,而对具体的减排措施,则约束力各有不同,并探讨了WTO与多边气候协议进一步协调的可能性和思路。
二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影响主要是指由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高温、季节性降水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病虫害、土壤水质改变对农产品贸易产生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则是指碳关税、碳标签、碳补贴的实施,以及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给农产品贸易带来的风险。
气候变化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是通过高温、CO2排放、降水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各国及地区的农产品供给量的。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产品贸易直接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多,Peskett和Ludi阐述了三种气候变化形势及采取相应措施对全球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市场的不同影响。2009年,ICTSD中心发布了一篇题为《国际贸易在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的角色》的报告。该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但农产品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分配,从而抵消部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Huang等人则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必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才能应对2050年人们可能面临的可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枯竭和全球气候变化,而运转良好的国际贸易体系则有助于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种种挑战。
以上文献都是从定性的角度研究气候变化与农产品贸易的关系,而从定量角度分析的文章并不多,主要在近两年才出现。如Ahmed等学者受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委托,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报告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各地区农业生产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同,坦桑尼亚的农产品贸易可能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而受益。Gunay和Fedai则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欧盟农产品贸易能力的影响,他们将决定农产品贸易的因素分为传统因素、农产品生产能力因素和气候变化因素,通过面板数据分析各因素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农产品贸易部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国内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产品贸易直接的影响研究近年来也逐步受到重视。陈卫洪、谢晓英分析了气候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进而影响粮食产量。粮食产量的减少,对粮食的进口贸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粮食安全。周文魁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及粮食贸易的影响,提出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任晓娜研究了未来不同气候对粮食生产及贸易的影响,认为在不同的气候情景下粮食生产都会减产,粮食贸易受到影响。孟赟分析了气候与粮食生产及贸易之间的影响关系,对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进行了前景预测,认为气候对粮食生产以及粮食贸易的影响呈现增强趋势,但对二者的增强的速度是不同的。任晓娜、孙东升的文章选取了1986~2008年度数据,建立了粮食贸易引力模型分析气候变暖对中国粮食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粮食贸易伙伴国的CO2排量对中国粮食贸易量的影响非常显著。李秀香等在《国际贸易》上发表的《农产品贸易的气候变化风险及其应对》也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研究农产品贸易受气候变化间接影响的文章很多。如詹晶从碳关税的角度入手,将碳关税的影响分为长期和短期进行研究。她认为中国农业属于名副其实的高碳产业,实施碳关税将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重大影响。从短期来看,碳关税将使中国农产品出口量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农业成为贸易壁垒的重灾区;从长期来看,碳关税能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在舆论导向和制度约束的双重压力下,必然能加速中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从而对农产品产生促进效应。何解定等则研究了碳关税的特点,他认为“碳关税”的实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应该一分为二来看,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还有部分研究侧重探讨农产品出口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如李秀香等在《当代财经》和《探索与争鸣》上发表的文章都对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气候智能型农业是一种既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能逐步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人类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张宪强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建立农业气候指数保险的问题。而杨普的文章则介绍了安徽气候变化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低碳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