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量化社会价值创造目标
引子:如何预设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与社会影响力目标?
通信企业人事与行政总监阿美的公司注册与办公所在地区的科技园区开会。园区负责人提到今年园区要开展园区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展评活动,希望各企业申报优秀的社会责任项目。阿美立即举手分享自己企业的员工自发组织了爱心社,给边远山区的孩子送书包、赞助学费的事情。园区负责人点了点头回应道:“你们企业员工很有爱心呀,边远山区孩子需要教育支持,其实我们的地区也有很多流动儿童与贫困学生,你们是否更应该帮助一下呀?园区有几个公益组织在做我们的社区这类孩子的扶贫帮困项目,远亲不如近邻,是否贵企业多支持?另外,企业为社会做了贡献,最好能上报一个具体的贡献数量,不要光说做了什么,那么做了多少呢?”阿美听后默然,反思自己的企业在增进与所在社区的关系上是否应该有所作为。另外,现在政府经常需要企业展示并量化其对所在地区所做贡献的社会价值,这方面企业如何定位与宣传自身的社会责任战略与社会影响力也是需要注意的。
对外披露某个项目启动,如何书写社会贡献呢?
利益相关方沟通中的“换位思考”
在本小节的“引子”与案例1.12及案例1.13中,笔者特别以企业与其所在社区的责任关系为破题点,从企业的社区责任角度指出如何与利益相关方沟通,预设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影响力项目的目标。
企业的生存发展脱离不了其生产经营与员工日常生活所在的社区。迈克尔·波特与马克·克雷默提出的“创造共享价值”(Creating Shared Value, CSV)理念指出:企业的竞争力与社区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企业的成功离不开社区的繁荣,因为社区不仅是产品需求的来源,而且提供了关键的公共资产和有利的经营环境。二人将促进地方社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创造共享价值”的三种重要途径之一(详见4.6.3扩展学习)。企业应当主动与所在社区的政府与公益组织联系,了解本社区发展中具体的社会问题与需求,根据企业自身优势来提供支持,共同创造社会价值。比如,斯道拉恩索的“南乐安居计划”(案例1.12)中,企业在进入当地城区建设工厂时,看到了将给社区带去的影响,不但积极修复负面影响,并借此机会形成了与当地社区的良性沟通联系,最终让企业获得了当地社区居民、政府与各类组织的认同和欢迎。外国企业在中国建厂有这样的社区沟通意识,而中国企业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投资进入当地社区运营时也要有这样的主动了解当地社区这个利益相关方需求的意识,学会换位思考。
应站在企业的利益相关方视角进行换位思考,了解社区本身发展的诉求、当地政府考虑的实质性议题。比如,案例1.13中,企业就换到“社区政府”视角了解其所在乎的议题:一方面作为全国开放创新的示范工业园,需要一直走在园区建设创新前列,不断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入驻;另一方面,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大量企业与居民如何互益发展、保障和谐环境。因此,苏州工业园区致力于“成为开放创新、生态文明的国际先进现代化高科技产业新城区”的发展战略就很容易理解了。园区内的企业应该在这个利益相关方所关注的发展议题与战略背景下理解园区发起“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推动“苏州工业园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体系”建设、对接政府部门企业信用数据库的行动。这样,在与当地社区政府进行沟通合作的时候,才能真正有的放矢,找到彼此优势互补、共同创造社会价值的契机。
行动案例1.12 斯道拉恩索的“南乐安居计划”
2012年,斯道拉恩索决定投资16亿欧元在中国广西建设一个世界级工厂。秉着宗旨“造福人类,善待地球”,当地的斯道拉恩索团队与搬迁村民、地方政府、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当地非政府机构)以及广西社会科学院合作,制订了“南乐安居计划”,以改善因工厂建设而搬迁的村民的生计。此计划从多个方面着手,主要包括就业信息发布、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及业务扶持、学生奖学金设立,并支持、鼓励开展各种社区活动。当地第一、第二、第三部门共同努力规划设计的生计恢复和发展项目非常多元,带动了整个社区再造。
斯道拉恩索的北海浆纸工业项目位于广西北海的铁山港工业区,总用地面积为250公顷。受政府征地的影响,该项目用址上原南乐村467户村民搬迁到离厂址不远的回建小区。斯道拉恩索的可持续发展团队长期驻扎在新南乐村,与北海市铁山港区兴港镇政府、北海市民间志愿者协会共同合作,与被征地的村民保持沟通,并帮助村民恢复生计与提高收入。比如,为村民提供就业培训,帮助村民联系附近的就业机会。另外,还为村民提供了在斯道拉恩索工地工作的机会,例如适合村民的保安、挖掘操作等工作。斯道拉恩索的帮助不局限于受影响的居民,还包括失去部分土地和保留的土地低于0.3亩的人,受影响的人共计有7670人。
虽然斯道拉恩索并未直接参与搬迁过程,但一直与受影响最大的人群保持联系,并通过改善移民生计的移民安置行动计划为他们提供帮助,这项计划与地方主管部门和当地公益组织一起联手实施,关注重点包括:当地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包括一所幼儿园的财政支持以及学龄儿童和6~21岁学生的教育;通过提供就业培训、雇用当地人员和支持地方企业发展来帮助人们改善生计;为转移安置人员提供土地使用权的相关文件;等等。这个计划在全球发展中国家工业建设征地搬迁项目的社区建设中具有参考意义。
(注:斯道拉恩索的“南乐安居计划”案例获得了第一届“价值共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卓越案例评选优秀奖)
行动案例1.13 苏州工业园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苏州工业园区隶属江苏省苏州市,位于苏州东部,行政面积为278平方公里,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4〕9号),同意江苏省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园区是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是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已经落地5000多个跨国项目,培养了大批拥有自主品牌的本土企业,也吸引了百万居住人口。当前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在园区中企业与居民小区交织的情况下,督促园区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有助于产业与城市融合的发展,推动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开放创新、生态文明的国际先进现代化高科技产业新城区。由此,2010年,苏州园区发起成立了“企业社会责任联盟”,以打造全国首个企业社会责任示范区为目标,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苏州工业园区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每年围绕“关爱员工”“慈善公益”“生态环保”“诚信经营”等主题,广泛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企业社会责任联盟还为成员提供定制化课程,并开展众多丰富多彩的专场活动,例如“CSR学习日”“企业公益之路”“关爱员工”“我们的节日”等;连续五年开展“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企业社会责任“优秀品牌活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创新案例”的评比等。苏州工业园区荣获“2015政府责任创新奖”。2016年,园区启动“苏州工业园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体系”建设,体系设计依据《国务院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并参考GB/T36000、ISO26000、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等国内及国际标准,积极响应国家“十三五”规划,从诚信经营、和谐企业、品质创新、绿色发展、共享繁荣五个方面构建评估体系,由企业的基础责任到先锋责任逐次递进。该体系可用于企业检验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第三方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专业评估,也可用作政府评定。同时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在线评估系统”,实现了与政府部门企业信用数据库的对接,这是在国内的首次应用,实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半自动化评估、精准评估、企业在线自评,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注:中国联通苏州分公司与园区合作的“家在苏州——企业CSR学习日”获得了第一届“价值共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卓越案例评选践行奖)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设置
当我们设置战略目标并就此进行沟通时,一方面要考虑利益相关方各自需求背景下的“信息”关注点,即企业所宣称的其社会影响力是否与其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关注点对应,比如该节“引子”中的通信企业的沟通就存在不对应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最初设置目标时对达到什么目的与程度的考虑,这里具体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权衡重要性占比。在考虑创造社会积极影响力方面,企业要了解利益相关方对本行业与本企业的社会价值创造期待,与企业经营重要性结合来选择具体项目的投入方向与投入程度。比如,斯道拉恩索投入“南乐安居计划”,虽然说企业并没有搬迁安居方面的专长(要借助当地政府与公益组织的相关能力),但各项目与企业在北海投资巨额建厂这个重大经营事件的顺利落实紧密相关,重要性占比高。又比如,汽车行业考虑社会价值创造项目,同样是儿童安全与汽车尾气污染问题,在后一方面,社会对汽车制造企业的关注度更高、期待更大,汽车的环保设计对购买有直接影响,企业就要首先考虑投入环保方面的社会议题。
第二,从量变到质变。明确企业要投身解决的社会问题后,还要考虑订立具体目标时,不要仅仅说“企业要做什么”,还要明确“受益人能实现什么”。很多社会责任项目经常只列举了一共举办多少次培训、开展多少项活动这个量化目标,而没有提及社会问题是否有了“质”的改善、受益人的生活是否发生了“质变”。比如,案例1.9中,伊利“奶牛学校”项目帮助中小型牧场单产提升了4公斤,显著提升了奶农的养殖效益,得到了奶农的认可;案例1.10中,联合利华“可持续蘑菇采购”项目中,产品的安全品质投诉从2006年的16起降至2015年年底的0起,实现了产能翻番,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站在受益人立场、以社会问题改善的“质变”视角预设目标,才能对内外部社会价值共创落实更具指导意义、在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上更有说服力与号召力。
社会价值共创管理实践技能提示
企业步入可持续发展战略阶段,应对企业利益相关方与实质性议题做出具体分析,明确制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愿景、长期行动计划,设置恰当的行动目标,规划与相应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合作,定期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由决策领导人对该战略“背书”并正式对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