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发展与政策研究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碳货币本位的信用基础及信用体系构建探析

潘立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 问题的提出

全球变暖推动了以碳排放及碳汇控制为核心内容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建构。为增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必要在碳排放领域加强包括货币本位制度在内的全球化治理体系建构力度。2015年《巴黎协定》是在碳排放领域落实全球化治理体系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步,它传递出全球将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积极信号,该信号中蕴含的围绕碳排放权的国际博弈具有丰富的政治学意义。隐含在碳排放权国际博弈之下的是围绕“碳排放空间公平分配”议题所展开的发展中国家争取可持续发展权努力与发达国家固化国际发展格局企图之间的生存博弈,是围绕“碳排放”与“碳政治”展开的技术统御权与传统政治统御权之间的权力博弈。国际“碳政治”博弈将传统国际政治体系架构撕裂,并在其中孕育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深入把握国际“碳政治”博弈动向并制定针对性应对策略,这对于正处于大国崛起关键期的我国而言具有显著意义。国际金融权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居于统治地位,而国际货币权则是国际金融权的核心内容,基于碳信用构筑新型国际货币体系的设想正逐步演变为国际金融世界的现实。碳金融体系的建构势必对以主权货币为基础的传统金融体系构成严峻挑战,传统金融体系对碳金融体系的反攻要求碳金融体系建构者推出与该体系相匹配的碳基货币体系,以全新的金融体系来取代与高碳型产业紧密相连的传统金融体系,并以此来保障低碳产业体系的有序成长。碳货币本位制在新金融秩序下的生存空间取决于碳信用基础及其信用规模控制能力。通过夯实碳信用基础及强化其信用规模控制力,可推动以碳货币体系为基础的碳金融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确立低碳产业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的统御地位。

2 碳货币属性及信用载体厘清

2.1 碳交易之货币属性厘清

从货币本质析出碳交易的货币属性。本质上而言,货币是基于现有市场机制下的商品所有者即商品出售者与购买者在展开交易过程中所使用的交换权契约,它表现为商品所有者与购买者之间互恰式约定,支持该交易达成的基本社会动力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协作关系。从货币之本源内涵来分析碳排放权的货币属性可以发现,碳排放权是基于既有碳汇市场交易机制下的碳汇商品交易双方围绕碳汇交易标的物所达成的碳排放权交易契约,支持该交易达成的基本社会动力是提供碳汇型生态产品者与生产碳排放负外部性的社会成员之间经由交易而达成的经济与生态协作关系。

从契约交易成本析出碳货币存在价值。从达成交易契约的交易成本角度析出基于碳信用型货币的价值。交易契约属性下的货币可以根据具体交易环境和交易内容而呈现差异化的表现形式,从贝壳类货币到贵金属货币,进而演化为近代之纸货币和现代之电子货币。在货币功能上,经由交易者根据历史交易习惯而形成的货币标记符号可以起到交易载体、价值存储、记账单位等功能,而这些功能自然可通过以碳汇信用为基础来展开的货币技术设计的方式来实现。确立碳汇交易契约是否具有货币属性的关键在于该契约可否在市场交换中帮助交易双方顺畅达成价值互补性交易,即交易双方运用以碳信用为基础而建构的碳货币来达成碳汇交易及相关交易所产生的交易成本是否优于基于传统货币来达成相关交易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从物物交易阶段来展开分析,碳汇交易双方的交易达成率由交易双方的供需互补水平来决定。当供需双方在碳汇和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的标的物价值差异将派生出围绕该交易标的物价值差异来支付相应对价的要求,货币符号的引入有助于标识该交易行为中的交易双方标的物价值差额,且所引入货币符号的类型决定了该交易的效率水平。若使用传统货币来标识碳市场交易所衍生的对价支付行为,将会产生碳交易标的物价值与传统货币价值之间的汇率计量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致的碳交易标的物价值与传统货币价值之间汇兑交易成本损失问题。直接使用基于碳信用所构筑的碳货币来标记碳交易标的物价值可有效规避上述汇率计量问题和汇兑交易成本损失问题,由此增进碳交易市场运作效率。

2.2 碳货币之信用载体分析

碳交易指向的碳商品为碳货币提供信用载体。商品交换形态的历史进化过程衍生出今日货币形态,它从历史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标的物属性分离出来而固定的担当一般等价物,以利于交易者达成交易。由于受到交易环境的制约,一般等价物的选取与交易者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直接关联,诸如贝类货币、实物货币等商品在不同交易情境下分别承担交易功能。在交易者试图降低交易成本的努力下,出于交易便利性和交易成本控制的要求,一般等价物被固化的由贵金属货币来承担。与人类社会进化相同步,标志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强度的市场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使得市场经济交易主体对交易行为的标记物的需求也同步扩大,而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贵金属货币的供给规模难以有效满足市场经济交易主体对交易行为标记物的需求。从一般等价物中抽离其实物属性并基于特定信用基础来标识其货币一般属性,将有助于满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扩张及相应的市场交易规模扩大所引致的交易行为对一般等价物的需求。

产权私有化为碳商品的交易提供法律支持。碳交易之商品属性表现为以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标记物来度量碳交易活动,由此限定了传统上恣意排放行为的公共产品属性,转而建立了以碳排放为主要内容的碳交易市场体系。碳交易市场体系令传统的公共产品具有了私有物品属性,其产权私有化属性自然派生出碳汇交易资源的稀缺性,继而产生围绕碳汇交易行为的交易需求和交换价值。Wemaere等认为,“不论排放权的法令或者契约基础是什么,它们终归都是商品”。M. Wemaere, C. Streck, Legal Ownership and Nature of Kyoto Units and EU Allowance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44.几乎所有碳交易市场的参与者都将碳交易视为能源品类项下的商品,诸如花旗银行和巴克莱投资银行已将碳交易产品及其衍生品纳入其风险投资产品组合中。

3 碳货币的信用供给体系设计

3.1 全球政治背书奠定碳货币信用基础

碳货币的全球流通权力基础在于全球各国和地区为碳货币信用背书。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所达成的《巴黎协定》是依据《公约》目标及其原则,由缔约方大会一致通过的适用于所有国家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它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原则系统安排了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行动方案,以确立新减缓机制为内核来重新构筑起控制全球气候所需的资金、技术、能力及信息透明度等相关支撑要素。新减缓机制确定了全球气候控制的战略目标为,“把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1.5℃之内”。巢清尘、张永香、高翔:《巴黎协定——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起点》,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6年第1期。为确保该战略目标的有效达成,《协定》要求“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峰值……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高翔:《巴黎协定与国际减缓气候变化合作模式的变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6年第2期。。《巴黎协定》以坚定的态度向世界传递出“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鲜明信号,它不仅具有划时代的人类学意义,而且清晰地界定了基于国家背书的碳货币的信用规模稀缺性边界。碳排放总规模的有限性标志着相对于减排目标和减排空间而言的碳交易能且只能通过有序的碳交易行为来实现,这为碳货币的流通奠定有效的信用基础。

3.2 可测度技术规范碳货币信用总量

可测度技术规范碳货币信用扩张机制运作有效性。碳货币信用规模控制的要点在于对基于碳汇资源的跨时空交易行为所引致的信用扩张过程给予有效控制。碳货币信用扩张的实质是通过碳交易及由碳货币派生出的相关交易所衍生的信贷关系对现实世界资源的重新配置行为。这一信用扩张过程不仅受到碳货币政策的影响,且受到运用碳货币价格工具者调配碳金融市场资源的能力的影响;而规范碳货币对碳金融市场影响力的边界的原动力是碳货币制度的安排。碳信用扩张水平是否有效,取决于碳信用供给规模与实体世界交易性行为对货币信用水平的需求规模匹配度水平。当碳货币信用供给规模与实体世界交易活动对碳货币的信用需求规模不匹配时,将同步产生传统货币世界中频繁暴露出的通货紧缩抑或通货膨胀风险。提升碳货币信用扩张规模与信用需求规模匹配度的要点在于强化对碳货币信用扩张水平的测度能力。碳技术的持续进步已经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较为精准度量碳排放量及碳汇量数值。碳排放强度计量文献主要涉及两类。一类是使用计量模型做实证计量检验周五七、聂鸣:《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动态计量检验》, 《管理科学》2012年第5期。;另一类是运用解析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分解分析(SDA)和指数分解分析(IDA),其中IDA方法因其良好的统计特征和实证应用价值,逐渐成为该领域重要的研究工具F. L. Liu, B. W. Ang, “Eight Methods for Decomposing Aggregate Energy -Intensity of Industry, ”Applied Energy 76(1/3)(2003): 15-23.。考虑到碳汇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计量值不仅与碳汇资源本身相关联,而且与碳汇资源关联的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亦受到各国法律、政策措施的影响。通过建立以迈阿密(Miami)模型、桑斯维特(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筑后(Chikugo)模型为代表的第一性生产力(NPP)法周广胜、张新时:《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初探》, 《植物生态学报》1995年第3期。,以陆地碳循环分析为基础建构的生物量碳库分析法郭兆迪、胡会峰、李品:《1977—2008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汇的时空变化》,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3年第5期。可以从不同碳汇计量层级来测度碳汇数值,并据此与前述碳排放数值相匹配以建构起碳货币信用基础。

3.3 同质可分技术界定碳货币供给单位

碳货币所具有的同质性和可无条件细分性决定了交易中碳货币供给值匹配需求值的能力,碳货币供求双方的值的匹配性受其同质可分技术的保障。回归到贵金属谋求一般定价物身份的历史轨迹中分析,以金银为代表的贵金属之所以能取代自然物品货币而统御流通领域,其要点在于金属货币天然坚固耐磨、不易腐蚀、生产成本高企和生产效率相对恒定的特点便于使用者存储和携带流通;再者,金属货币具有质地均匀和便于任意分割之特点,使得金属货币可被分割后与交易标的物价值相匹配,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交易行为的高效达成。首先,碳货币具有高度同质性特征,无论基于碳信用的交易行为所处环境差异性水平如何,碳货币的信用基础即为碳排放行为及碳汇生产行为所引致的客观产品;其次,碳货币的价值则通过碳排放行为及碳汇生产行为所产生的碳产品的生产效率所决定;再次,以碳货币为单位来标识其他产品价值的行为构成了基于碳货币体系的市场价格体系,该市场价格体系中的碳货币计量效力取决于碳排放及碳汇行为的生产效率与用之来标识的交易标的物的生产效率之间的比例,根据此比例亦可决定碳货币与现实世界其他一般等价物之间展开汇兑行为所依据的汇率;最后,高度同质的碳货币信用基础产品具体可表达为一定当量的CO2排放权值或固碳增汇值,这一排放权值或增汇值可被量化为标准计量单位并从技术上被无限细分为具体的交易单位。故碳货币可满足现实世界交易中对货币的规格和质量的量化和评级要求,由此决定碳货币可成为替代既有货币的一般等价物的新型货币付玉:《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7。

4 碳货币信用体系建构之壁垒

4.1 碳货币信用体系建构的环境壁垒

碳信用支持的基础货币供给水平的影响因子分析。供给考虑到碳信用扩张过程中市场不确定性因子对碳信用规模的影响,碳信用规模控制能力是决定碳货币在现实经济世界流通效能的关键。碳货币的信用规模增加机制与碳金融市场运行环境和信用主体的主观心理变化直接相关王建红、张娜:《信用运行机制概述——信用基础理论研究系列之二》, 《商业时代》2012年第9期。。首先,宏观社会因素对碳货币信用价值的影响。碳金融市场的宏观运行环境影响因素的波动诱发社会成员的价值评估体系变化,进而导致碳信用规模的扩张或紧缩。处于经济繁荣期的社会系统内部投资机会增多及相应的投资收益率水平抬升,从而诱发其成员转变其投资行为,由此衍生出碳货币的投资信用;当宏观经济调控者试图通过扩张消费市场规模来带动经济发展时,社会成员将被诱导出更多的消费行为,由此驱动碳货币来提供相应的消费信用。其次,信用主体主观因素影响碳货币信用价值。信用主体的主观心理变化亦对碳信用支持的基础货币供给水平产生影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信用主体易于受周边其他信用主体对信用环境的主观判断的影响,由此产生的“羊群效应”直接导致碳信用供给水平偏离市场真实需求水平蒋学雷、陈敏、吴国富:《中国股市的羊群效应的ARCH检验模型与实证分析》,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年第3期。。信用主体的主观判断力的形成是外部信息供给源作用的结果。例如,当政府在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时,会对信用主体的决策行为产生持续性影响;信用主体会预期政府的宽松货币政策执行周期,并据此来预先调制该主体的信用行为,从而削弱政府货币政策执行效力。再次,信息供给者对碳货币信用价值的扭曲。媒体对碳信用市场的持续鼓动性宣传会导致市场上碳信用信息供给量偏离真实信用信息供给水平,由此令决策者根据失衡的媒介供给信息来对碳信用价值做出判断,从而扭曲碳信用真实价值。受信用主体的有限理性,以及支持信用主体决策的信息有限性或信息过载性的制约,碳信用主体对碳信用真实的币值评估水平势必偏离市场基于现有碳信用供给水平所给出的碳信用币值定价水平,从而扭曲碳信用市场供求关系,破坏基于碳信用的碳货币市场有序运行机制。

4.2 碳货币信用体系建构的技术壁垒

碳排放和碳汇技术进步速率直接影响碳货币信用的基础资产价值水平。碳货币的信用基础是由碳信用所指向的碳汇产品价值及碳排放控制技术价值所决定。随着碳排放和碳汇技术的持续进步,碳产品价值将会随着技术进步速率而波动,由此威胁到基于碳基资产而衍生出来的碳货币信用体系的稳定性,乃至整个碳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具体而言,若碳排放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将导致碳排放成本显著降低,由此降低了碳排放单位对碳汇产品的购入需求水平;考虑到碳汇产品的长生产周期和投资变更难度高的特点,碳汇产品的供给水平在短期内无法迅速调整以适应由碳排放技术的迅猛变化所引致的碳汇需求减少的新要求。由此导致碳汇商品的过度供给问题将产生碳金融世界内的通货膨胀问题。

再者,基于碳货币的国际货币新体系的技术实现障碍。碳货币是对既有国际货币的挑战。当前美元本位制下的国际经济秩序受美国国内政策左右而难以有效提供国际贸易所强烈需要的交易币值稳定性需求。引入碳货币可以为现有国际货币体系提供新的信用基础,增加国际货币的一揽子币值稳定性水平。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依赖于国际性的碳资源公平分配体系,而碳资源的分配非均衡性特点决定了新金融世界中的货币体系基础仍然继承了旧金融世界的负面资产,从而阻止了基于碳货币的国际货币新体系的实现。由于关系到碳排放权的全球分配额谈判一直处于争议中,当前的国际碳排放权的分配方案尚处于区域性实践阶段,其原因在于围绕碳排放权的定价权问题尚未解决,由此影响碳排放权的公平分配问题,进而影响碳货币的国际化推广进度。究其根源,碳货币本位体系的建构并非简单的经济事件,而是关系到支持国际贸易的世界货币铸币权控制问题和铸币税归属问题。如何在不过度侵占既有世界贸易中由铸币权和铸币税所有权人所掌控的利益的同时,将该份利益调整到新的碳基金融体系中进行全球化配置,这是在可预见的将来难以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难题。

4.3 碳货币信用体系建构的制度壁垒

在碳信用供给水平偏离市场对基于碳信用的碳货币需求水平的情形下,碳信用膨胀的危害远较碳信用紧缩的危害大。故此,有必要清晰界定碳信用扩张的合理边界,以有效确保基于碳信用的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双方信用信息均衡分布,交易双方可通过从透明市场中获取合理的市场信息,并根据市场价格与数量工具来有效调控市场信用供给水平。但考虑到传统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风险显著降低金融市场的有效性,遑论碳货币市场瞿强:《资产价格泡沫与信用扩张》, 《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遏制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性风险对金融市场有效性的威胁的有效手段是通过系列金融制度安排来清晰界定信用扩张的合理边界;具体到碳货币市场而言,通过相关金融制度安排来遏制碳信用基础资产持有者扩张碳信用规模的冲动是一定历史阶段内碳货币市场的必然选择。但由于金融制度的安排的内涵有限性与其所欲达到的对碳货币市场规制的目标的宏大性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距离,这种针对治理碳货币市场信息不完全风险而产生的金融制度安排本身又衍生出了碳货币制度的不完全性风险。由于金融制度安排的制定与实施及其效果呈现之间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这种时滞效应的作用时间及强度的控制是制度设计者无法直接控制的。考虑到碳金融制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之间的理念与行为差异性,即便良好的碳金融制度设计亦会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制度执行者的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易巍:《我国碳金融市场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年第1期。。部分碳金融制度执行者在其利己动机的引导下,会采取和制度预期治理目标相背离的执行方案,从而诱发碳金融交易行为偏离碳金融制度预设目标的风险。碳金融制度安排的内生不稳健性导致碳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碳信用规模边界值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