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西藏农牧区妇女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纵观今日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轨迹无一不从教育起步。例如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从教育救国入手,始终坚持全民教育,做到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多少年来,在日本农村最好的建筑物一直是学校。美国经济高度发达,长期起作用的同样是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我国经济也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因素,西藏的教育事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西藏经济比国内其他地区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西藏的教育,尤其是西藏妇女教育相对落后,特别是西藏农牧区妇女的教育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发展女性教育,提升农牧区妇女自身的文化素质具有长久深远的现实意义,积极开发西藏农牧区妇女教育资源势在必行。如何更好地使西藏农牧区妇女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一,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西藏农牧区传统的经济文化是影响妇女的教育需求的根本因素,要从根本上扭转西藏农牧区妇女的教育需求不足、农牧民群众不愿意送子女上学的局面,必须以推动经济文化转型为抓手,持续不懈地努力,这既需要经济文化自身的调整,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政策支持。从农牧区妇女的需要出发来实施教育,农牧区妇女教育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指导她们选择自己发展的致富之路,并传授相应的实用技术,教给她们一些儿童早期教育知识,使其对子女进行科学教育。
第二,加强普及扫盲教育,积极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举办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扫盲班、文化提高班以及职业教育课程,同时要认真研究制定符合西藏农牧区实际的扫盲教育长效机制,推进扫盲教育的长期化、科学化、规范化,促进农牧区妇女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努力改善农牧区妇女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从她们的生产生活实际中提取丰富的素材来对其进行教育。聘请专家学者,定期开设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在时间、教学要求、教学场所、教材等方面必须结合农牧区妇女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农牧区妇女接受各种教育培训。定期检查评估,通过学习各种生活常识、各类实用技术,巩固扫盲成果,提高农牧区妇女的文化、科技素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大经济投入,促进妇女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整合区内的现有资源,努力办好农牧区妇女各类教育培训班,结合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实际,结合农牧区妇女的现状,结合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政府、社会、学校三方联合,开展好妇女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培训的形式和内容要新颖,切合妇女的实际需求,这样才会赢得广大妇女的喜爱和欢迎。
第三,加大投资建设医疗基础设施。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增加政府对西藏农牧区妇女医疗卫生保健的经费投入,为农牧区妇女卫生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改善农牧区医疗设备,大力开展健康教育,面向社会、家庭和个人普及保健知识,提高妇女的卫生常识和卫生意识。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村妇女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加强农牧区妇女对孕产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及大力宣传性传播疾病的危害性,提高农牧区妇女对性传播疾病的预防能力。政府扶持农牧区妇女获得定期定编的免费正规体检,使她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以此鼓励及提倡加强保健卫生知识的学习。
第四,承认性别差异和女性(包括女童)在受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劣势地位,注重女性的个体经验与感受,针对女性在教育领域的不利状况和差异,采取教育手段改善或提高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改变性别歧视的观念和现象,既是各级政府的行为,也是各族各界有识之士的良知所为。正是因为思想意识中存在对女性的轻视,才会形成女性教育的恶性循环。正是因为宗教信仰中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女性的受教育权利才受到限制。因此,妇女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妇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往对于西藏农牧区妇女教育的研究侧重于综合性的纯学术研究,应用性学术研究还刚刚起步,决策性的研究更有待于有所突破。我们应积极寻求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途径,进而提出一些政策决策依据和建议。只有提高农牧区妇女文化素质,深化体制改革,构建农牧区妇女教育和培训创新体系,才能使西藏农牧区妇女获得生存保障、发展保障和享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