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与运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第一节 本书的设计和方法

本书试图通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实地调查,对兵团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描述和讨论。本书认为,兵团是我国独特的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特征于一体的组织,设置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特有的开发与发展边疆地区的模式之一,这种模式是应新疆特有的需求而出现的。

本书的基本线索是:新疆的基本情况、国家的现实状况、新疆地区和中央政府之间的互动使得开发新疆需要一个独特的组织,中国治理新疆的历史经验和政策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为这个组织的建设提供了条件,这个组织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了完成这种独特的任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部结构、运转方式和成员构成,这些内部结构、运转方式、成员构成结合起来较好地履行了兵团的功能,形成了一种嵌生式的开发边疆地区的模式。兵团在履行功能的同时,伴随着环境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看,兵团仍有着发展的潜质和乐观的前景。

一 研究方法

本书采取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以及田野调查方法。对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包括新疆屯垦历史)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研究,对于兵团的现状和问题主要采取问卷法、访谈法以及田野调查的方法研究。

在研究方式上采取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作为比较研究,主要是比较不同时期世界不同国家对边疆的治理模式和组织、我国对于不同边疆地区的治理方法及组织,以此滤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的因素;作为历史研究,主要是总结历史上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治理模式和组织体制,寻找出兵团建立的历史路径。

作为宏观研究,本书主要将兵团作为一个子系统放置于新疆、全国乃至国际形势中进行研究,并对兵团的功能、兵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等做出考察。作为微观研究,着重对于兵团本身进行细致考察,探讨兵团的体制特征、运作方式以及组成人员的来源、心态、相互关系、思维方式等。

二 样本选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组织,本次调查共选取了三个样本。由于兵团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在样本选取上,笔者选取了农业团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10个农业师和三个管理局此为1997年数据。截至2013年底,兵团下辖14个师,176个团,辖区面积7.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14万。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14,第5页。以下数据若非注明,均为1996、1997年数据。,各个师局、团场基于不同的地区分布在功能上各有侧重,考虑到腹心地区农业团场在兵团各师局、团场中的重要性,笔者选取了农八师此为1997年称谓。2012年,兵团各师名称已更名为“第×师”。为尽可能保持作者调研时原貌,本书保留当时的名称。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农八师是兵团中最为知名的,在石河子市,是兵团最大的师,采用当时兵团仅有的“师市合一”体制至201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市合一”体制已增至8个,“师市合一”体制成为兵团师级体制的主流。,其内部的运作、生产功能的发挥和存在的问题具有代表性。考虑到兵团的政治功能,民族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笔者对于兵团少数民族占比最高的农三师也进行了考察。该师所在的喀什、克州是新疆民族关系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关于农三师的调查不局限于兵团,对于地方也进行了调查。农九师曾是兵团军事功能最突出的师之一,它的建立完全是为了镇守边界,因此,样本中也包括对农九师的调查。此外,实地调查还包括农五师。

在实地调查中,笔者考察了兵团机关(司令部)、师、团、营、连五个层级。在师级层面,主要对农八师、农三师、农九师进行了调研。

在团场层级,主要对农八师的一四三团做了深入调研。一四三团在兵团187个团场中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团场,产业几乎全部是农业。对一四三团的考察既包括团部各机关单位,也包括设在团部的有关单位,如加工厂、总库、电站、税务所等。

在营级层次,对一四三团二营做了调查。在连队层次,对于该团的B连做了蹲点调查笔者进行调查的连队都用字母代替,对于实地调查的具体人物,均用化名。。B连有192户、800多人。对于B连的各种机构,笔者也做了访谈。B连在一四三团各方面均居中上,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值班连队,为了尽量免于以偏概全,笔者对附近的Q连和S连也做了调查,Q连是一个各方面问题较为突出的连队。对于S连主要考察承包大户。另外,笔者对与B连相邻的园艺连也做了考察,该连主要从事果树栽培。

为了对兵团团场有更深入的对比认识,笔者还选取了邻近的地方农村做了调查,主要调查点包括农三师附近的疏勒县洋大曼乡、农八师一四三团邻近的沙湾县乌兰乌苏镇庙公地村,并对农户进行了访谈。此外,笔者还对由不同少数民族构成的和田地区策勒县固拉哈玛乡、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和静镇、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艾丁湖乡、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库尔特乡的村民进行了访谈。

三 资料搜集

本书实地调查时间自1992年6月起,断断续续至1997年9月。调查地点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农三师、农五师、农八师、农九师和吐鲁番市、博乐市、疏勒县、策勒县、和静县、额敏县、沙湾县、富蕴县。其中在农八师的一四三团B连居住了一个多月。

对于兵团司令部以及师部、团部、营部的调查,主要采取访谈法和文献法。对于地方单位,包括疏勒县洋大曼乡、沙湾县乌兰乌苏镇以及该镇的庙公地村等的调查,主要采取访谈法。对于B连的调查则主要采取问卷、访谈、观察法等。

B连的住户按照门牌号排列,户访就按照门牌号,从1号开始,间距是4户,对于第一次访问不遇的户,第二次再访,再访不遇,就选择该户门牌序列的下一户。这样的访问当然可能会漏掉B连一些重要的户,因此,在这样访问了49户之后,笔者又对B连的干部和外来人员进行户访,共访问了60户。对于这60户主要考察他们的个人生活史、对兵团的看法、对连队的看法以及生产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加上对附近连队的户访,共有64户(见附录二)。

资料的来源还包括1993年、1994年夏季在农五师、农九师的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