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小米是怎么做大的:就是“互联网+”

在如今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年代,互联网对各种传统企业的升级改造,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互联网时代到处都是创新与颠覆,各种产业的形态正在被重构,消费者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着。从整体上看,“互联网+”浪潮是一个新的风口。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想做大做强的企业,都应该认清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身的情况,闯出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的“互联网+”道路。

不同类型的企业,由于自身情况的差异,都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互联网+”模式。假如只是盲目地添购互联网硬件设备,而没有将互联网当成促进商业模式转型的助推器,就会陷入本末倒置的误区。“互联网+”并不局限于单一形式,但其本质上都是利用了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与互动性。

“互联网+传统行业”不等于“传统行业+互联网”。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难点不在于技术升级,而在于观念转变。也就是舍弃以传统行业为本位的思维,站在互联网整合传统行业的高度看问题。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哪怕是曾经以创新精神著称的世界知名企业,也可能错判发展趋势,从而被新兴的后起之秀甩到身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某个产品或某项技术的创新,而在于创造自己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正是凭借商业模式的创新,小米才能在迭代迅速且不断创新的今天占稳一席之地。

1.互联网时代与“互联网+”

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使得许多红极一时的高科技企业淡出了消费者的视野。但这并没有让人们对互联网经济丧失信心。因为互联网这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缩短了地球各国之间的距离,让人类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运而生的新事物可能会受到一时的重挫,但不会就此消亡。近几年来,互联网经济一直不断刷新大家的认识,“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等概念铺天盖地地袭来。这是一个充满创新与颠覆的互联网时代,各种产业的形态正在被重构,消费者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着。从整体上看,“互联网+”热并不是一扫而过的龙卷风,而是时代转型的浩浩洪流。

尽管互联网经济每天都在推陈出新,颠覆人们的三观,但可以明确的是,互联网时代有三个基本趋势:

第一,所有传统产业都将面临着升级转型的压力,不变则亡,变革不得其法也会亡。

媒体常说互联网经济颠覆了各行各业与传统商业模式。这里用“颠覆”而不是“淘汰”一词是有道理的。“淘汰”就是该产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比如,旧社会里走乡串村贩卖商品的货郎,已经被乡镇企业与物流配送网络所取代。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许多农业社会的“老手艺”都陆续失传。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淘汰了不少工业社会中不适合发展需求的行当。比如,上世纪90年代依然盛行的胶卷产业,被数码相机与具备照相功能的智能手机给淘汰掉了。而我们今天说的“颠覆”,并不是消灭某个传统产业,而是促使它们换代升级,由旧形态转入适应互联网环境的新形态。例如,在通信产业领域,传统的手机语音通话与短信收入大幅度下降,数据流量业务成为新的主打利润源。微信等即时通信APP的产生,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甚至连通常对高科技产品不太感兴趣的老年人,也对微信以及智能手机爱不释手。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互联网的进步并不是把通信产业全部淘汰,而是推动了产业格局的转型升级,让通信产业在整体发展上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故而腾讯总裁马化腾指出:“它(互联网)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不是颠覆掉传统行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对原有的传统行业起到了很大的升级换代的作用。”

此前的互联网经济主要是“互联网+零售”。而在今天,“互联网+”已经在第三产业得到了全面应用,并开始渗透到第二产业甚至第一产业。例如,“工业4.0”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互联网+制造业”。消费互联网时代已经走近尾声,产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开启。这也是广大企业都需要注意的情况。

第二,互联网经济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打造产业价值链与商业生态圈成为胜负关键。

在上一阶段中,互联网经济的商业模式核心只有短短四个字——流量变现。互联网门户、网络游戏、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统治着过去的互联网,数量惊人的用户规模使得企业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流量。互联网企业常说“以用户为中心”,追求改善用户体验,本质上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再通过流量变现来获取巨额利润。

在那个流量就是一切的时代,互联网经济呈现出赢家通吃的局面。当时电子商务在中国初露头角,商业模式比较简单,供需都在互联网上完成。市场竞争的关键就是拼流量。在流量变现模式下,谁掌握的流量多,谁就掌握了流量的定价权。胜利者会对用户流量形成某种程度的垄断。例如,门户网站新浪与腾讯QQ,都是通过流量来赚取广告收入或其它收费服务收入的。但随着第二代互联网的到来,单纯的流量变现并不能对抗更加体系化的产业价值链与商业生态圈。

从目前各大互联网领军企业的表现来看,第二代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大数据与云平台整合所有的相关资源,构建跨行业的产业物联网;二是打通实体产业,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即O2O模式)。前者是打造商业生态圈的基础,后者则摆脱了第一代互联网过于侧重虚拟经济的局限。

据业内专家分析,能在第二代互联网阶段胜出的企业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具有渠道垄断与品牌溢价优势的传统行业龙头。它们凭借多年积攒的综合优势,集中了该行业的大部分资源,尚无黑马可以动摇它们现有的平衡格局。“互联网+”对这些龙头企业形成的颠覆,其实只是简化其传统产业链并大幅度削减渠道/品牌成本,从而形成更高的效率与更优质的服务。这将对传统产业带来所谓的“破坏性创新”。行业龙头掌握的数据,为商业模式云端化、大数据化带来了充足的资源,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行业垄断格局。

另一类则是发展不够成熟的。集中度低的行业企业。这类企业由于固有运营服务模式的“痛点”多,信息数据不够透明,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等因素,存在许多可以改进的空间。这就是升级潜力。实践证明,互联网可以帮助这类企业改善由来已久的众多行业痛点,大大改善用户体验的满意度。由于这类企业在实体经济领域累积多年,最熟悉本行业急需改进的问题,在接入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之后,将能比半路加入的新兴互联网企业拥有更强大的线下资源。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2O模式,相关行业的成熟度也会水涨船高。

大概没有多少人会想到,以“破坏式创新”颠覆各种传统行业的PC端互联网,正在被移动互联网以同样的形式颠覆着。从2014年12月开始,百度公司发现PC端对企业收入的贡献率已经被移动端所赶超。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公司开始向移动互联网公司转型。未来的产业价值链与商业生态圈很可能会围绕着移动互联网进行。

第三,“互联网+”将掀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潮流。

截至2014年6月,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为46.9%,拥有6.32亿互联网用户,短短半年就新增网民1442万人。在我们的注意力还放在网购“买买买”时,中国已经悄然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零售市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发展速度将由高速放缓至中高速,经济产业结构也面临重大调整。因此,以激活社会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将成为今后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一大重点。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例如,在2014年中许多行业都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互联网化。包括洗衣行业之类的传统服务业,也衍生出“互联网+洗衣”的商业模式,催生了“荣昌e袋洗”这一新兴互联网品牌。互联网天生具有颠覆性,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爆发力。“互联网+”模式的一大优点就是普适性。它可以与任何行业进行融合。在这个新创意、新技术发明不断涌现的时代,知识密集型的小微企业,可以通过“众筹”等新型营销模式来发展壮大。这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

政府在全国各地打造了高新技术产业园与创意文化产业园,将这些园区视为推动万众创新的孵化器。但大多数传统产业园区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特别是没有与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无法对小微企业与创业企业实现“互联网+”模式转型提供足够的支持。不过,随着“互联网+”潮流的不断前进,这些传统产业园区将逐渐与互联网公司的商业生态圈进行全面整合。众多“互联网+生活服务”的O2O企业,将构成一个资源与信息共享水平更高的产业链,商业生态圈也将由此形成。对于大众创业而言,便利的生活设施与优越的创业环境,将大大推动万众创新的热情。

尽管目前中国互联网市场形成了以少数知名强企为轴心的格局,但谁也预料不到未来的互联网经济会不会杀出新的黑马。毕竟在五年前,谁也没能预料到小米手机能击败众多国内外品牌手机商,迅速成长为国内的智能手机知名品牌。

小米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规律,先是主动革新了传统手机行业的商业模式,并借助其它环节的强大伙伴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小米在研发阶段就十分注重与“米粉”(小米产品的忠实用户群体)的互动,抓住了互联网时代开放式创新的新特点。

今天的形势发展一日千里,企业不触“网”就不能变强。但互联网经济的颠覆性、开放性、残酷性将考验着所有的传统行业,甚至是互联网企业。没有谁能够躺在功劳簿上高枕无忧,你今天能颠覆别人,明天就可能被某个无名小卒所颠覆。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想做大做强的企业,都应该认清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身的情况,创造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互联网+”道路。

2.小米——“互联网+”模式的结晶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史上,小米现象会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页。这个诞生不过短短几年的互联网公司,硬是在舆论的质疑中不断刷新人们的三观。时至今日,依然有人在告诫说小米的未来可能很危险。但无可否认,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后起之秀,小米与中国互联网的BAT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一样都是“互联网+”模式的结晶。正是凭借商业模式的创新,小米才能在迭代迅速且不断出现颠覆性创新的今天占稳一席之地。

在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在中国开展“互联网+”行动。这是互联网思维首次被写入政府报告当中,标志着发展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

那么,该怎样理解“互联网+”模式呢?

有些人认为,“互联网+”模式就是互联网营销,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便捷性来推广自己的产品与品牌。有些人认为,“互联网+”模式就是用互联网去颠覆传统行业,让那些落后于时代的低效资源被高效资源整合。还有一些人认为,“互联网+”模式就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开拓智能生产生活的新时代。

尽管政商学界的专业人士,对这个关键词的解读各有不同,但在大方向上基本一致。所谓“互联网+”模式好比是一道化学式,它利用越来越完善的互联网平台与信息通信技术,将各行各业(尤其是传统行业)连入了一张大网中。这些行业不仅仅是多了一条无形的沟通渠道,还少了那些长期矗立在各行各业之间的壁垒。互联网+零售、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农业等,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会被互联网加快发展速度,扩宽发展渠道,并进一步舍弃不符合互联网市场环境的旧形态,演化出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的新形态。

由此可知,“互联网+”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场产业革命。它是互联网技术与各种行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将彻底改造每一种传统行业在新时期的生存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潮浩浩荡荡,但并非每个行业或每一家企业都能从中受益。曾经以耐摔耐用的过硬质量闻名于世的品牌手机商诺基亚,就因为没能把握住新兴市场的潮流,于2014年4月25日黯然退出历史舞台。这家手机销量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掌控着全球40%的手机市场的昔日王者,与刚过5岁生日的小米公司,分别成为了“互联网+”模式的淘汰对象与成功样板。

就事论事,诺基亚并非对互联网时代毫无知觉,也曾在苹果手机爆红全球之前研发自己的智能手机。遗憾的是,智能手机市场的惨败让诺基亚一蹶不振。反观小米的智能手机,在技术上并没有太多惊人的原创,却能获得令人赞叹的销售成绩。一家新创业公司,火速成长为影响整个互联网行业格局的新巨头。小米的胜利并非偶然,靠的是抓住了“互联网+”的“魂”。

“互联网+”模式也分为“体”与“魂”。那些只抓住“体”的公司(如诺基亚),是无法在残酷的互联网市场竞争中生存的。

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是“互联网+”的基础。在传统产业的价值链中加入互联网工具,实现广告、营销、生产、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开发与建设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PP运用、智能终端设备等等,都可以视为“互联网+”的“体”。

而“互联网+”的“魂”,是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思维,小米将其称之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真正体现了“互联网+”的精髓,通过对各种传统产业的价值链进行改造,使之被整合入互联网平台当中。而包括诺基亚在内的许多公司有个误区:把“互联网+传统产业”等同于“传统产业+互联网”。如此一来,它们只不过在传统的价值链中安装了网线,而没有真正将平等、开放、透明、互动的互联网特性充分发挥。这就是没有把握住“互联网+”的“魂”的表现。

没有“体”,就无法安定“魂”,不能称之为互联网公司。但没有“魂”,对“体”的投入再多,也不过是一具空有“互联网公司”名号的行尸走肉。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与数据空前升值,它们可以转化为能量惊人的生产力。这是“互联网+”模式颠覆传统商业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原因。假如光有大数据工具,而缺乏从数据中挖掘用户需求曲线的思维的话,就会导致“互联网+”模式陷入魂不附体的困境。诺基亚就是一个令人痛心的反面教材。它一没有预见到智能手机市场的变化,二没能抓住当时最受用户欢迎的安卓系统,选错了合作对象。假如它能像小米那样着眼于抓住用户的“痛点”,也许不至于跑错方向。

若是比拼智能手机的技术创新,小米还难以与苹果相提并论。但小米最大的长处在于把握住了“互联网+”模式的核心——真正倾听用户的需求,借助大数据分析等互联网工具来优化运营流程,提高产品研发迭代速度,快速改进服务质量,不断改善用户的体验。

小米对“互联网+”模式的利用,是一次又一次的激流勇进。

想当年,苹果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大获成功,而安卓开发的Android操作系统也来势汹汹。但小米此时很低调,推出了基于Android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这个营销策略果然赢得了一批刷机爱好者的好感,从而形成了最初固定的粉丝群——“米粉”。经过A轮融资后,小米与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进行合作,正式进军智能手机市场。小米在此期间推出了低位定价1999元的首款国产双核手机(小米自己专心搞研发,让合作伙伴主持生产)。雷军向人们展示的互联网手机市场前景,赢得了大量代工订单。经过三轮融资后,小米手机的硬件成本大幅度下降,并且通过互联网直销的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这种“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产业格局,让小米从此步入了营销的辉煌阶段。

传统的商业模式有四个环节:生产——发货——零售渠道——用户。小米的商业模式只有两个环节:用户预订——生产发货。虽然中间环节简约是“互联网+”模式的一个主要特点,但能做到这点并不简单。

在我们眼中显得落后的传统商业模式,是经过漫长岁月积淀而成的最优流程。由于互联网时代前的交通通讯技术落后,既不能以低成本的方式迅速扩大影响力,更没法逐个精准采集大量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不能借助四通八达的物流配送体系扩大营销活动半径。为了让货物进入更广阔的市场,企业不得不利用多层级的渠道商来扩张市场。像传统企业那样流水生产大量产品,占用许多库存,然后投入市场中看反馈结果。假如摸准了市场变化趋势,新产品就可以一炮打响;假如不幸偏离了市场需求,就会落得诺基亚那样的悲剧结局。

小米幸运地诞生于互联网时代。它可以借助互联网预售、团购等方式让用户先行预订想要的个性化智能手机,再根据精准的订单需求来精准地生产发货。如此一来,小米就不需要像传统企业那样被动地盲目生产,而能通过预先确定市场需求信息,按预订的计划生产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大大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与周转速度。

由此可见,小米现象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产物。小米抓住了“互联网+”的“魂”,顺应了手机产业互联网化转型的潮流,故而能屡屡创造商业奇迹。从这个意义上说,小米的成功代表着“互联网+”模式的成功。

虽然不同类型企业的“互联网+”模式,并不局限于单一形式,但彼此都有一些相通之处。例如,上述案例中的“用户预订——生产发货”的流程,本质上就是利用了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与互动性。要做到这点就得树立两个意识:

首先,尽可能地与企业锁定的目标市场的最终用户进行对接。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数据在增值,特别是那些与最终用户互动而得来的信息数据。在过去,我们并不能直接从用户那里挖掘到细致的需求信息。从街头问卷调查中采集的数据,远不能与今天网上问卷调查的规模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无论调查问卷设计得如何精巧,都摆脱不了企业的主观性影响。而通过互动来获得最终用户对个性消费需求的完整描述,或者根据预售产品的追加需求信息,则可以获取最有用的消费数据。如此一来,企业就能告别猜测式的传统生产模式,向“零库存”与精益生产的方向转向,实现经营效率最大化。

其次,尽可能地减少多余环节,并设法来捕捉硬件成本下降的时机。

小米的预售模式不仅避免了传统生产模式的盲目性,也缩短了销售周期。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更新很快,某个技术创新推出后不久,就会广泛传播,在数个月后普及开来,使得生产成本比最初时下降不少。以小米1为例,销售周期是18个月。小米推出新品时就预售,但在销售周期的前期只是少量发货,等到若干月后技术成熟、硬件成本下降时再大量发货,这样就大大提升了智能手机的利润空间。这种思路也许能给不少有志于创建“互联网+”模式的企业带来借鉴。

3.“互联网+传统行业”≠“传统行业+互联网”

意识到“互联网+”模式的重要性也许并不困难,但真正玩转互联网就不能不分清主次。我们常说用互联网重构传统产业,有些人会理解成“互联网+传统企业”,还有一些人会解读为“传统企业+互联网”。两者间的差异并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换位,而是关系到以谁为主的问题。

“互联网+传统行业”是从互联网思维出发,通过创新运营方式与改变价值链来整合各种传统产业的资源。而“传统行业+互联网”往往是沿用了传统产业的思维方式与运用方式,仅仅将互联网工具当作耳目的延伸,并没有构建新商业模式的意识。

众所周知,互联网正在全面向三大产业中的几乎所有行业渗透。但这种渗透并不是指某家农贸公司在办公室设置了WiFi,某个美容店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也不是指企业单纯地把产品挂到网上去卖。后者不过是互联网经济中十分常见的以电子商务为依托的在线营销模式。

以“三只松鼠”和“槑完槑了”两个近年来兴起的食品零售电商品牌为例。“三只松鼠”销售的是坚果,“槑完槑了”的主打产品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话梅。但两家公司并不是以传统食品零售商的思维方式来经营。“三只松鼠”打造了一系列具有互联网特色的“鼠文化”,借助各种互联网社交媒体开展营销服务。“槑完槑了”的思路也大体相同。两者皆不是在门户网站上挂个广告就了事,而是将服务体系融入互联网平台,与消费者们保持着广泛的互动关系。这与小米的粉丝经济哲学不谋而合。

小米是个卖智能手机的公司,这只是表面现象。国内外手机品牌无数。比如,曾经全球第一的诺基亚与小米,虽然两者都是卖手机的,但一个被收购了,一个已经开始向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进军。

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诺基亚是纯粹的手机商,沿用着手机商的传统思维来做智能手机,而没有构造自己的互联网商业生态圈。这就是“手机+互联网”模式。而小米实际上是一个移动互联网帝国,智能手机是其整个商业生态圈的纽带。这才是“互联网+手机”模式。而支持这个帝国的就是小米的粉丝文化。

从推出MIUI起,小米就走扎根用户的路线。小米维系用户的办法很有互联网特色,与手机发烧友及社区资深玩家保持长期的平等互动,提高用户的参与感与体验感。特别是让这些忠实粉丝直接参与到手机开发过程中。

小米每周五都会给发烧友们提供新版本试用。这些熟悉手机功能且个性化需求多多的“米粉”会给出最直接的反馈意见。这样一来,小米的研发团队就明白应该改善哪些方向了。就实而论,小米手机并不是什么超人一等的绝世佳品,但它牢牢抓住了广大小米用户的实际需求。后来的米聊等新产品,都延续了这个模式。这种做法采用了互联网社交的思路。互联网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员能力与集结能力。在网上发一封求助信,很可能吸引全世界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参与。小米就是通过加强互动的反思,维系了数十万规模的小米发烧友的。从他们的反馈意见中,小米可以采集到样本容量更大的用户数据,更准确地挖掘出其中需求,以便预测下一个市场热点所在。这种高度互动的营销模式,与诺基亚式的传统手机商大相径庭,更接近互联网公司的做法。故而,小米经常宣称自己是国内第一个互联网手机品牌广商。

当然,这种模式运营的前提就是成熟的技术与经过改造的价值链及运营流程。传统行业的公司未必缺乏新技术,但缺乏活用互联网工具创新商业模式的意识。这使得它们在互联网化过程中,滑入了“传统行业+互联网”的误区。其实,就算是一直领跑互联网时代的高科技企业,包括以主动颠覆自己的创新精神著称的微软公司,也不一定能把握住互联网经济的新变化。

从上个世纪开始,微软就是互联网产业的风向标。但开启一个时代的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却被苹果打落神坛。每个使用PC电脑或笔记本的人,都会接触到微软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而拥有iPhone或iPad等苹果产品的人则要少得多。但令人惊讶的是,微软所有产品收入的总和,居然比不过苹果从iPhone上得到的收入。

通常,人们把除互联网之外的其它行业称之为传统行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世界上了一课,互联网行业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降临时,同样可能沦为需要转型升级的传统行业。

iPhone刚问世时,PC互联网产业正处于鼎盛期,移动互联网尚未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因此,微软高层认为苹果的iPhone不会赢得市场。遗憾的是,当时的微软高层缺乏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战略眼光,未能察觉移动互联网颠覆PC互联网的重要武器——更便捷省力的用户体验。

微软当时着眼于开发平板电脑。世界上第一台平板电脑同样是由微软出品。不过,微软是将平板电脑定位为更轻巧的PC,想让Windows系统兼用于传统PC与平板电脑。而乔布斯另辟蹊径,使苹果的平板电脑iPad不同于传统PC的新型智能移动终端,从而一举拿下了平板电脑市场的主导权。

尽管微软早在2003年就涉足移动互联网市场,并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智能手机Windows Mobile 2003,但2007年上市的iPhone凭借更符合移动互联网用户习惯的设计,很快让微软的市场份额狂跌到不足2%。

这个案例生动地表明,互联网时代的形势瞬息万变,不是正在颠覆就是在即将颠覆的路上。无论企业的传统优势多么大,都有可能由于缺乏“互联网+”意识而失去发展良机。

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是大势所趋,没有任何退路。但仅仅是在传统运营理念基础上铺设互联网工具,是不可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互联网+传统行业”不等于“传统行业+互联网”。技术上的升级并不困难,市场上有无数互联网公司可以提供硬件设备与大数据等第三方服务。真正的障碍是传统守旧的观念,舍弃以传统行业为本位的思维,站在互联网整合传统行业的高度看问题。

2015年的“两会”正式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其中“互联网+农业”,成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也盯上了这块看似离互联网最遥远的市场。因为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作为最古老的传统行业,农业最大的劣势就是生产周期长、市场反应速度慢。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过去,农业发展常常出现“一窝蜂”的乱象。什么东西好卖,大家扎堆生产那种农产品,而结果来年供过于求,导致农产品全部滞销,投资打了水漂。

“互联网+农村”克服了信息不对称的瓶颈,可以让农民充分把握市场动态,开拓各种需求量大的副业。在这个背景下,村民运用互联网平台来销售农产品,脚不离村就能获得远超过去的收入。例如,浙江义乌市青岩刘村通过淘宝网店与实体农业的结合,发展成了富裕的“淘宝村”。在农村人口纷纷流入城市打工,许多农村日渐凋敝的今天,青岩刘村逆袭成功。全村最初只有1500人,后来不断发展壮大,共有1.5万人创建了几千家淘宝网店。这是“互联网+农村”的一个典型案例。

然而“互联网+传统行业”并不是开设在线销售平台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企业不应把目光局限于让本行业触“网”,可以先减少不必要的多余环节,将运营流程优化到尽可能简捷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企业应当建立一个与自己的最终用户密切有关系的长期互动机制。这样才能将传统行业的各环节与资源、用户真正联系在同一张网络下。

4.找到自己的“互联网+”

目前,媒体已经将“互联网+”称为下一个风口。传统行业已经从当初被互联网颠覆的震惊中渐渐缓过神来,开始将互联网视为让自己脱胎换骨的利器。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年代,互联网对各种传统企业的升级改造,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是,互联网市场如同浩瀚大海,有醉人的壮丽风景,有凭鱼跃的广阔空间,有无穷无尽的潜在财富,也存在难以预料的风险。因为“互联网+”不会是给企业添加互联网设备那么简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任何流于形式的东西,只会被竞争对手更快地打败。

自从2015年“两会”以来,政府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给各行各业打入了一针强心剂。目前,有些地方已经在尝试政企合作开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网体系的基础设施,并将互联网金融、工业互联网视为拉动内需与扩展国际市场的助推器。

具有先发优势的互联网巨头,将借助这一风口的力量,进一步扩展自己的战略布局。而对于那些起步较晚的传统行业而言,互联网虽能起到助推器的作用,但能否找到自己的“互联网+”,还需要时间来摸索。

从本质上说,“互联网+”的目标是创造符合互联网经济环境特点的新形态,通过将互联网技术与新商业摸索融入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来提高实体经济的生产效率与创新能力。因此,“互联网+”的对象,可以是互联网行业中衍生自身的新事物,也可以是传统的线下实体企业。互联网相当于一个基础设施,任何不能介入这个基础设施的企业,都很容易被激烈的竞争淘汰出局。但与此同时,互联网并不是依附于各行各业的技术设备,而是变革人们生活与优化企业运营的主要动力。

企业在寻找自己的“互联网+”时,应该意识到一点——“互联网+”中不仅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道德经》里有句话叫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进程,更多时候就是“为道日损”。老子说:“损之又损,治愈无为。”而企业的“损之又损”,减少的是自己原有的发展瓶颈,丢掉包袱以便轻装上阵。

在目前小有成就的“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领域,大数据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对这些行业的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将无数用户的情况整理成数据库,从而可以节省许多重复劳动与盲目作为。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交通领域的“互联网+”。

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与私家车的普及,交通拥堵与管控问题日益突出。

大数据、云计算催生了新型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这种综合信息平台可以让管理者全方位全天候地了解各个地点的交通状况。坐地铁的乘客可以在地铁电视中看到几个主要路段的拥堵情况。他们看到的信息就是来自于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从各路段摄像头中采集到的实时数据。当某地突发交通事故时,传感设备会立即将数据上传到综合信息平台。不超过3分钟,平台就会在大屏幕上发出警报,随即自动调出该路段的监控视频,以便交管部门采取对应的措施。

“互联网+医疗”也是公共服务升级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医疗卫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每天就医的人数非常多,他们的伤病情况又十分复杂,传统的病历能记录的信息有限。为了提高医疗水平,需要建立一个区域卫生大数据中心。医疗大数据库可以收集海量的患者信息。每一位患者都将在大数据库里生成完整的就诊记录与诊断结果。医生通过查阅医疗大数据库里的信息,可以完整地了解每个患者的病史与治疗情况,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与治疗的效果。

互联网对这两个领域的改造,主要表现在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两方面。通过数据共享,将原先分散的资源变得集中起来,从而更高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也将朝着移动互联网化方向发展,以实现随时随地连接一切的目标。这就需要“互联网+”做减法,减少信息传递的障碍,减少组织管理的层次,让企业的营运流程更简捷化,让企业的组织结构更扁平化。这样才能加快信息数据的交换速度与管理层的决策速度。

“互联网+”对企业效率的提高有显著效果。联网营销的广泛运用,将大大提升企业线下运营的效率,从而挖掘出新的利润增长点。

通常而言,电影院在淡季仅有15%的上座率,剩下85%的座位是一笔可观的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渠道的销售,特别是微信支付等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渠道,将以很低的成本吸引更多观众进电影院。如此一来,85%的闲置座位就有可能被盘活了。

与互联网营销相配套的是发达的物流业和制造业。假如没有覆盖范围极广的物流体系,没有那些借助互联网平台控制零售渠道的快递公司,那么互联网经济也发展不起来。“互联网+制造业”则催生了以智能生产为标志的工业4.0(美国人称之为“工业互联网”)。美国通用电气集团将大数据用于飞机引擎的预防性维护,通过传感器采集的飞行数据,通用电气能及时地预测出喷气引擎可能出故障的时间点以及故障类型,让航空公司早做准备。据悉,美国在采用了工业大数据后,减少了航班延误或取消不下6万次。而飞机的燃油效率也有所提高,平均每提高1%的效率,航空业每年就可以节约20亿美元。显然,这些都是“互联网+”带来的好处。

马化腾是“互联网+”的最早提出者之一。他认为“互联网+”不仅仅是业务电商化、支付手机化等等,而是不断的连接。

马化腾指出:“我们把过去的很多业务重新梳理,改变了我们原来什么都做的业务战略,我们把搜索卖掉、把电子商务卖掉,很多O2O和小的业务我们纷纷砍掉。我们大量投资腾讯生态周边的伙伴们,就做两件事情:第一就做连接器,只做最好的连接器;第二我们做内容产业,内容产业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连接各传统行业,对那些能够在自身垂直领域做出成绩的合作伙伴进行整合。”

然而,并不是每个传统企业都能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互联网+”模式。企业的“互联网+”模式主要包含了产品、营销推广、渠道管理、企业运营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共同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只有将其全部放在互联网上,才算是初步实现了“互联网+”。

产品的互联网化相对简单。像小米一样自己研发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是一个思路。另一种思路则是以APP应用为突破口,将整个交易流程都浓缩在一款操作简单的APP当中。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快捷易上手。当企业运营的每个环节都纳入了互联网中时,就已经将内外部资源都打通了。届时,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这并不是说传统企业被互联网企业吞并,而是两者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进化而合为一体。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不可能千篇一律,但有些规律是相通的。就大方向而言,每个企业都要注意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企业竞争将变得线上线下一体化,O2O模式将成为无数传统企业的选择。企业需要借助传统实体店的资源来构造起自己的互联网体系,力求打破线上线下的界限。

其次,跨界竞争将变得无处不在且更加频繁。原本各行各业的经营领域存在自己的范围。但互联网企业屡屡跨界吞并传统行业,扩大其品牌之下的产品与服务种类。未来的互联网经济是一种“粉丝经济”。企业的粉丝对品牌有着很高的忠诚度,只要认同这个品牌,往往就能认同该品牌旗下的大部分产品。小米公司最初是卖智能手机,但雷军表示小米在今后会为“米粉”生产更多其它的产品。

最后,“移动互联网”可能会在未来全面取代PC端互联网。第一代互联网经济是以PC互联网为基础,而新一代互联网经济则是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前者的代表是全球最大的网上商城亚马逊,后者的代表则是火爆全球的苹果公司。而国内的BAT三巨头,都是从PC互联网起家的成功典范。名列第四的小米则完全是靠移动互联网产品打下了现在的局面。短短5年时间成为全国第四的互联网企业,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力显然比PC互联网要惊人的多。

总之,“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但每个企业在认清未来大趋势的同时,也要注意立足于自身特点,找到符合自己发展需求的“互联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