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情境下的意识形态构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王一岚的第一本学术著作要出版了,作为她的大学老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一岚是201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有学术著作出版,确实值得祝贺。

作为一个从事传播学研究不到两年的学界新人,从传播学的视阈研究意识形态构建问题,这既需要勇气,更需要专业积淀。毕竟,意识形态是一个政治敏感词条,又是一个关乎国家治理的重大话题,且相关研究汗牛充栋;以新媒介事件为分析样本来探究中国意识形态构建的过往,探讨新媒介情境下中国意识形态构建路径,是一个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课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都和政治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讨论意识形态的时候往往都夹杂着价值判断、主观臆测、情感因素等预设的前提。因此,对意识形态的理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在意识形态研究语境中,明显分为两种截然相反的阵营。自从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特拉西于1796年最早提出“意识形态”概念,用以说明观念学说以及关于人意识、心灵和认识的理论后,这一本属哲学范畴的概念,为西方很多学者使用,有的对其进行相关论述,有的改变其本来含义,有的赋予其新含义。“意识形态”逐渐从哲学认识论范畴扩散至政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最终成为社会科学诸多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概念。

西方的意识形态研究,尽管流派很多,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成功,意识形态的功能最终被各个流派怀疑甚至否定,自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多次提出了各种形态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东西方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多个领域的碰撞,使西方学界不得不从意识形态领域来解读这些碰撞,意识形态研究热度再起。

对中国来说,“意识形态”是个“舶来词”。在改革开放前,由于意识形态在中国是一个严肃敏感的政治话语,几乎成为研究的禁区。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政治环境趋向宽松,国内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这个时期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引进和消化西方意识形态理论,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术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及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国内学者的思想进一步开放,开始从意识形态角度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思想界和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意识形态研究热潮,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其中一些成果已经成为国内该领域研究中广为引用的名著。

进入21世纪后,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日益加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探究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再度升温,大致分为两个研究方向:诠释西方意识形态理论学说;解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研究,国内主要集中在理论、学说的解读上,且致力于运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理解处理当今中国的意识形态问题。

大众媒介是意识形态运作的主要载体和场域,构建意识形态是大众媒介的重要功能。每一种媒介技术的诞生和运用,开拓信息传播新空间、带来人的能力延伸,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观念价值,必然使意识形态构建发生变革。随着中国成为新媒介运用世界第一大国,在新媒介情境下如何构建意识形态,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

当前,国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社会思想舆论日益多元、多样、多变,意识形态领域杂音、噪声明显增多。西方世界依托信息技术上的“不对称”优势,把新媒介作为渗透和攻击中国意识形态的最重要工具,严重威胁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安全;新媒介的去中心化和多样化内容传播,导致网络意识形态和现实意识形态的“二元化”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产生冲击;新媒介的开放共享性,使意识形态的构建方式、传播体制和传播手段遭遇解构,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被分化;打破时空界限后构建一个全球化信息交互平台的新媒介,导致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重塑调整,其所构建的新兴舆论平台,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最前沿,意识形态形势因此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遭受严重威胁,意识形态构建刻不容缓。

一岚的研究,采用传播学的视角,运用新媒介事件来解析意识形态,引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最新执政方略,从而将意识形态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触手可及。和国内相关研究比照,一岚的研究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如今,意识形态早已不再是哲学命题,对它的研究愈发驳杂而艰难。对国内的意识形态进行研究,这是学术的一个敏感地带,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还会引起一些人反感。一岚选择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显示了她的学术勇气,毕竟研究意识形态是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一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都是新闻学专业,其间在省级党报做了近10年的记者,无论是理论功底还是业务经验,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一岚是一个办事认真的人,到郑州大学教书之后,对于自己在科研上的短板,有过很苦恼的时期;苦恼过后,是她的钻研和努力,这是每一个青年学者的必修之路。好在一岚经过了博士阶段比较严格的专业训练,对学术有了自己的体悟,希望一岚能够通过刻苦努力,厚积薄发,以心血、智慧而凝练的文笔,写出更多有分量的学术论著。

作为一名年轻学者的研究成果,本书也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在这本书中展现出来的独特视角、系统分析能力和探索勇气是值得肯定的,作为一岚的老师,我非常乐意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董广安

2016年3月于郑州大学盛和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