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本书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西方工业文明便出现了持续许久、影响巨大的生态危机,这种危机既是理性主义的必然产物,又是技术异化的直接后果。技术的异化是技术中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人性与物性分离的结果,加之在工业社会中,技术始终扮演着“座架”的角色,人因此而失身于生产,失身于技术,成为“单向度的人”。“生存不再是人的主体生成”,物质力量逐渐变成了主宰人类力量的利刃,人在理性主义的光辉下变成了丧失理性的存在,成为愚钝而消极的生命形式。在工业社会中,从人类中心主义的技术出发,我们得到的是对人类“非人化”般的扭曲,技术不仅异化了环境,也异化了人类自身,因此,无论是从环境利益还是人类存在发展的角度出发,寻求一种替代型的新兴技术,是必要且重要的。
本书即将探讨和研究的绿色技术就是这样一种合理的替代技术。工业社会中的技术危机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危机、伦理危机和人类命运的危机,而绿色技术就是对三种危机的克服与超越。笔者在对绿色技术分析剖析的基础上,针对工业社会中、市场经济下,由于经济利益、人类利益的无限至上性导致人与环境不可能相容的定论展开批判,并试图说明在市场经济下,通过合理的途径构建一种与市场、环境相和谐的绿色技术是可能的。这样,从绿色技术对现代技术的扬弃出发,通过对绿色技术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与各种社会其他因素互动的探讨就构成了本书的重点所在。
重点之一:探讨绿色技术与现代技术的联系与区别,不可否认绿色技术也是技术的一种,本质上它与现代技术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但是绿色技术又不同于现代技术,尤其是在绿色技术的价值取向上,是与现代技术相差甚远的。
而对两种技术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分析则是绿色技术如何在现实中成为“替代技术”的关键,也是本书的一个重点。
重点之二:绿色技术的当代价值和实践意义,绿色技术首先要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才能在社会运用中产生其应有的价值,这就是说绿色技术的价值是受到人的主体性影响,并在人的实践中生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分析科学哲学一样地分析技术哲学,要结合具体现实、具体环境来分析绿色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这便是本书的另一个重点。只有当我们能够证明绿色技术的价值和实践意义确实能够使之成为一种当之无愧的替代技术时,绿色技术才能更为广泛地被认同和接受。
重点之三: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全面地对绿色技术进行分析。本书的理论基础,综合了西方环境伦理学、西方生态哲学、技术哲学的相关知识。本书试图以自然、社会、技术与伦理的关系为基础,从市场经济、生态政治与绿色价值观的多视角多维度来剖析和分析绿色技术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可能。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主要以如下内容作为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解放,社会的解放,人的解放的相关理论;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相关理论;科技政治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及技术哲学和STS的相关理论……在通过多种方法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力图使本书更加深刻,在阐述绿色技术的同时,也对哲学史进行梳理,从本体上证明了技术哲学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是一脉相承的。
而本书的难点则是:第一,如何在对现代技术展开批判的同时,为绿色技术寻找到新的支撑点。我们说要以现代技术作为对比和参照,“扬”其合理之处,“弃”其不合理之处,以此作为构建绿色技术的一个支撑,并延伸出绿色技术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工业技术就不存在与经济、政治和人类文化互动的关系,只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破”这个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一个“立”。打破容易建构难,这是在写作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构建,怎样构建,需不需要首先确定一个边界,还是直接在现实中让其进行碰撞……这些都是非常复杂深刻的,而这也将是本书的创新点所在。
第二,发展中的绿色技术也有自身的现实困境。后现代理论虽然为绿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逻辑可能和思想支持,但是因为后现代主义过于强调“力量的冲撞”和“本体的涌现”,使绿色技术中存在的一些悖论和问题被当作“合理的现象”而没有得到修正,这便是本书所要提到的,绿色技术在发展中会受到的阻力之一。另外,由于市场始终是以经济为指向标的,政治的干预始终只能起辅助的作用,所以,在市场中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和复杂的因素会影响绿色技术效用的实现和发挥。但我们应该看到,任何技术的形成和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绿色技术也是如此,因此以发展的眼光探讨绿色技术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剖析绿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如何克服绿色技术实践中的困境,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技术哲学话题。
可以说,本书最独到之处则在于它是笔者为了解决环境哲学自身的矛盾和难以克服的悖论,将技术哲学的相关理论与环境哲学研究进行了融合与衔接,形成了本书独具特色的环境哲学技术维度的转向。在笔者看来,我们不能单独地将绿色技术抽丝剥茧,看作完全独立于现代工业技术的存在;也不能将绿色技术简单地看作现代工业技术的一个必然发展。现代工业技术可以说在本质上是一把非常锋利的双刃剑,稍不注意就会偏离绿色的发展轨迹,这便要求我们不断寻求完善技术的绿色本质,使得工业文明下的技术能沿着绿色的轨迹前行。绿色技术的主体是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对绿色技术的把握不仅仅需要从绿色技术本身入手,更需要对“现代人”进行全方位的透视和解析,以便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预测绿色技术的未来发展轨迹,这便是笔者首先创新性地引入“格式塔”的技术哲学分析的原因。格式塔(gestalt)最初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它作为完整的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和德国的心理学家韦特默、卡夫卡等人首创。可以说格式塔理论最早是用于形容和描述感觉领域的理论,但是随着胡塞尔现象学的兴起,其理论的适用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感觉经验领域,现象学的发展也更进一步完善和奠定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调。工业文明社会,技术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开始扩大,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科学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对技术的研究和加速发展也成了工业文明时代的一个主旋律,对格式塔的研究也随之渗入对技术的研究中,“格式塔”一词开始用来指代与技术有各种关系的因素的耦合状态,主要是自然、经济、政治、技术作用下的人类认知模式,以及这些认识模式是如何对技术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因此,我们说绿色技术中的格式塔,实际上就是研究绿色技术中人类形成的认识理念和认知模式,及其对技术的作用,这样一来,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将绿色技术与其主体人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本书的第二个创新点是提出了绿色技术中的“回归线”一词。“回归线”主要是对现代技术中的经济中心论思想与“涂尔干的实验室”理论在否定批判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然而,也正是“回归线”一词表明了绿色技术与工业文明中的现代技术存在着本质的联系,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工业文明下的技术是可能向着绿色技术的要求转变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为绿色技术实践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说明:绿色技术能够实现对自然和社会、人类向度的同时回归。
本书的第三个创新点就是从三个哲学的基本角度实现了绿色技术对现代技术的扬弃,这既是绿色技术的创新,也是技术哲学的创新。绿色技术从本质上说仍然是技术的一种,因为它在本体构成和功能作用上与现代工业技术并无本质差异,但是绿色技术仍然与现代工业技术有所差别,这些差别主要体现为绿色技术对工业社会现代技术的几个扬弃,这几个扬弃使得绿色技术成为现代工业技术基础上的特殊存在方式,具体来说主要是对现代技术一维本体、价值空位、历史虚无的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