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技术的文化历史脉络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可以追溯到17世纪和18世纪的欧洲,最初它是用来指代一种精神的提升或者一类事物的进步。到了19世纪,文化的含义逐渐扩大,从整体的指代范畴过渡到了对个体的指代,除了有“整体发展”的意义之外,文化也具备了“个人进步”的含义——特别是指通过教育而获得的价值观的提升,然后慢慢地扩大到整个民族的激励和灵魂的进化。可以说,文化从来都是人类精神财富的象征,它是人通过主观能动性,在实践基础上以认知形式对外界摄取的反映和表征,它表达了人类对世界的一种普适力。
一 文化特质的解析
英国著名的文化理论研究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曾经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从横向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一定时期生产生活状况的反映与总结,是人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总和;从纵向的角度看,文化是特定社会群体在历史进程中对人类精神的保存与建构,包括物质基础、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则是实践的产物,它在实践中完善自身,不断进步并且促成和指导着新的实践,而实践是普遍发生的,所以文化的根本属性也是普遍性。所谓文化的普遍性,主要是指文化的创造和享有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对个体和社会生活体验的产物,包括在生活中形成的普遍可行性的制度、准则和价值理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中只有“同”没有“异”,在文化的普遍性中其实也包含了文化的特殊性,具体来说,就是在共同的文化理念下,个体生理心理差异所导致的个体对文化表征的差异性。可以说,文化的普遍性是抽象的,它表达自身的方式是通过具体个人、具体行为和具体情境进行的,我们对文化普遍性的认知,同其他事物一样,往往是建立在对文化特殊性的归纳和理解之上的。
不仅如此,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属性还表现了文化的确定性,同时也蕴含了文化的不确定性。说它是确定的,是因为它表现了一定社会中人类知识水平结构、心灵认知能力以及个人精神发展的普遍状态和习惯;说它是不确定的,是因为在这种普遍状态和习惯中仍有着人类可能的灵感与创造,所以我们说对文化的探讨和研究分析必须要基于特定的语境,否则文化就可能被放大成为一种模糊不确定的东西。
因此,在绿色技术发展的当下,相应的文化支撑既是彰显绿色技术本质的方式,也是促进绿色技术更好实践的工具。如果绿色技术成为大众主流、取代现代技术的主导,相应的文化建设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二 技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与任何按照自身逻辑脉络发展的事物一样,文化从产生到发展也遵循着自己内在固有的历史轨迹。美国杜克大学著名教授杰姆逊在其著作《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将资本主义经历的历史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成了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及资本主义稳定时期的晚期多国化资本主义阶段。与之相对应,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可按这三个时间段分为现实主义的文化、现代主义的文化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文化。
(一)现实主义的文化
可以说,现实主义的文化是对资本主义“肯定的文化”,它产生并建立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是早期资产阶级统治下资本主义经济按自身规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精神文明产物。资本主义强大的技术推动力使得物质文明不断地进步、物质财富迅速地扩张,而这一切让资产阶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感和价值感,于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导向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那就是认可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遵循资本主义现实生产逻辑的普遍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这个世界在根本上不同于日常为生存而斗争的实然世界,然而又可以在不改变任何实际情形的条件下,由每个个体的 ‘内心’着手而得以实现。”可以说,早期资本主义肯定了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它将文化归结为物质的产物,并强调文化不可能建立在虚无缥缈的楼阁中,不能只是贵族品玩鉴赏的产物。相反,文化应该根植于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分享文化所带来的真善美,并且也只有当文化被尽可能时空广泛地应用推广后,它才能够实现自身的进步。从这个角度讲,早期资本主义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文化的根本特质就在于文化展现的公正性与普遍性,“对孤立的个体的需求来说,它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对肉体的痛苦来说,它反映着灵魂的美;对外在的束缚来说,它反映着内在的自由;对赤裸裸的唯我论来说,它反映着美德王国的义务。”
(二)现代主义的文化
如果说现实主义的文化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肯定的文化”,那么现代主义的文化就是对资本主义发展“否定的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瓦解了早期资本主义所追求的公正和平等,其社会物质化程度也逐渐加深,这个时候,尽管作为对资本主义“肯定的文化”的现实主义也试图去矫正和批判已有的资本主义异化,但是由于方法论的错误以及反抗强度的不够,最终现实主义讽刺地选择了背离现实的逃避——它并没有激励人们去面对并变革资本主义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化和弊端,而是选择了以小修小补灵魂慰藉的方式来安抚人们受伤的心理,以此维护着摇摇欲坠的资本主义世界。
可以说,作为对资本主义进行质疑的“否定的文化”,现代文化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和批判,它并没有从根本上阻止已经逐渐被垄断资本主义物质化生产异化的文化的扩散,相反,它对现实的逃避和对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修饰与遮盖导致了资本主义文化对技术异化和人类压抑的加剧。也正因为如此,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学者们才提出了这样一个质疑:在这个“全面被异化的殖民的世界中”我们应当构建一种怎样的文化来实现对自身幸福的诉求?答案就是以艺术来缓解变异的文化和异己的社会。“艺术与革命的联结点,存在于审美之维上,存在于艺术本身中。”在对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对文化进行变革与革命,以文化的艺术革命性唤醒人类对资本主义丑恶嘴脸的认识,促使人类进行技术的反思、社会的变革,这是现代主义的文化解决自身异化的一个现实途径。
(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
与资本主义时期前两个阶段的文化不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更多的是以个人自我的个体体验代替了对世界整体框架的理性认知。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现实主义的文化是没有相关继承性的(也有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与前期资本主义文化是完全断裂的),它们是本质不相容的两套文化体系。
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本体深度感的消解,价值多元化的形成以及历史维度感的危机。所谓本体深度感的消解,主要是指后现代主义文化对文化本体依赖的物质属性的解构。资本主义的后现代文化过分偏离和夸大了德里达的理论,进一步拒斥了文化的形而上学,认为对现实越广泛的非物质认识越能表现文化的张力。在他们看来,过分依赖文化的物质本体基础,只会让文化出现一种“无深度”的死气沉沉的“平面感”,而只有站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以不同的角度慢慢审视和品味,才能找回文化中的“深度感”,否则文化就只能是被大量复制的工艺品而已。
价值多元论与本体深度感消解是密切联系的。对文化本体物质基础的过分否定必然会导致对文化价值的多元判定,加之后现代文化的“对称性原则”和“相对性原则”也成为资本家们摆脱社会规范的一个合理借口。从这个角度看,后现代文化的价值多元性反而让其文化的价值表现成为一盘散沙,各种价值观并没有可以相互合理耦合的接口,反而像是七拼八凑的杂烩拼盘。
历史维度感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后现代文化价值多元的直接后果。拼凑的文化价值打散和混乱了真正存在的文化史,取而代之的是被完全主观建构的虚假历史。文化历史的瓦解使得文化的社会时间之维就此中断。当人们以一种构建的虚假文化历史代替真正的文化历史时,也无形中促成了后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断裂的根本所在——后现代文化以空间范式为中心取代了现代文化之前的时间范式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