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医病纠纷:民国医讼凸显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清末民初的医病纠纷


在中国,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人人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公开行医。……中国没有大学考试,没有医院,没有对医药学和解剖学的研究,行医也不需要烦人的执照。只要那个人有一件长衫,一副有学识的面孔——就像在英国常见到的那种人一样,以及对于汤药和成药的肤浅知识,他随时都可以治疗令西方一流的内科医生头疼的疑难杂症。〔英〕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朱涛、倪静译,中华书局,2006,第162页。


这是英国传教士麦高温(John Macgowan)在1860年代对中国当时的行医现状的直观观察,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读出麦高温的那种惊叹之情。当历史的脚步步入晚清,不仅外国传教士们对中国的行医现状深表讶异,开明的中国人也开始呼吁政府部门应积极作为,改变这种状况。历史也表明,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确实在规范行医上有所行动。只可惜,相关行动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烟消云散。不过,这一段历史依然有其值得关注的价值。因为,其毕竟为北洋政府时期规范行医的举措提供了历史背景和经验借鉴。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国家已然将规范行医作为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伴随着政府部门对规范行医的介入,清末民初特别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医病关系,又呈现出了何等的历史面相呢?在这一章中,我将尝试对此问题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