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尼共(毛)的历史由来及其决定发动武装革命的背景
第一节 尼泊尔的早期共产主义运动
一 尼泊尔共产党的创立及其初期活动
尼泊尔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传说在公元前8世纪,从中国西藏地区和缅甸移居来的阿希尔人(Ahir)在加德满都地区建立第一个王国。之后,克拉底人(Kirati)结束阿希尔人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公元300年,李查维人(Licchavi)由印度侵入加德满都,引进印度教的种姓等级概念。9世纪左右,李查维王室势力迅速衰退,使全国陷入长达数百年的大混乱,诸侯纷起,各霸一方。公元1200年,尼瓦人(Newari)阿里·马拉在加德满都河谷建立了空前繁荣的王朝。然而,王国在三个争权夺利的王子手中很快分裂为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克塔普尔三个国家。1743年,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成为西部廓尔喀王国(Gorkha)的领袖,并起兵攻打三国的领土;1768年,普·纳·沙阿攻下加德满都,结束了三国割据的历史;1790年,统一尼泊尔全境,建立了沙阿王朝。
进入近代以后,尼泊尔沦为英国殖民地。1814年英国正式派军队入侵尼泊尔,尼军初胜后败。1815年12月,殖民者强迫尼泊尔国王签订《塞哥里条约》(Treaty of Segauli),尼泊尔南部大片领土被割让给英属印度,还给予英国各种特权,承认尼外交受英监督。
王室的苦难并没有就此结束。1846年9月,亲英大臣忠格·巴哈杜尔·拉纳借王宫庭院惨案之机囚禁了国王,开始独揽军政大权,并控制了尼泊尔全境。长达百年的拉纳家族统治时代拉开帷幕。此后,历代国王被软禁在宫中,而拉纳家族则世袭王国首相。
在拉纳家族的统治下,尼泊尔完全变成英国的附庸和兵源补给地。英国完全控制了尼泊尔对外关系,对尼泊尔实施了严格的隔离政策。没有英国的许可,尼泊尔人不能到国外旅行。没有英国的许可,任何外国人也不能进入尼泊尔国境。
不仅如此,拉纳家族还积极支持并参加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对外侵略行动。1857~1858年,拉纳派遣尼泊尔军队帮助英国平定印度境内的所谓叛乱。1914年,17000名廓尔喀军队远赴欧洲,协助英国等盟军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英国等协约国战胜了德、奥等同盟国。
作为回报,1923年,英国与尼泊尔政府修订了《塞哥里条约》,表示与尼泊尔保持永久的和平关系,承认尼泊尔独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拉纳政权再次派军队协同英军作战,到1945年有超过30万尼泊尔人参战。
然而“二战”的胜利并没有给拉纳政权带来像“一战”那样的好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印度脱离英国独立,英军开始撤离印度次大陆,拉纳家族很快失去英国这一稳定的靠山,尼泊尔人民反拉纳家族政权的斗争此起彼伏,拉纳政权摇摇欲坠。
尼泊尔人民反抗拉纳政权的斗争由来已久。19世纪70年代,印度爆发了由师瓦祢·达耶难陀发动的宗教改革与社会改革运动。受此运动的影响,1920年尼泊尔人吐尔西·梅哈尔、查克拉·巴哈乌尔、阿玛·瑞吉·乔西、克里尚·普拉萨德·柯伊拉腊等人在尼泊尔也发动宗教改革与社会改革运动,积极传播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圣雄甘地的进步思想。然而这些希望和平改造尼泊尔社会的努力,却遭到拉纳政权无情的压制。尼泊尔社会的进步力量开始意识到,寄希望于拉纳政权实现社会变革是不可能的。只有推翻拉纳家族的独裁统治,才能把尼泊尔引向进步和民主。
到了20世纪30年代,尼泊尔国内活跃着多个以推翻拉纳政权为目标的秘密组织。影响较大的如“争取公民权利委员会” “雅利安会”等。1935年,一个叫“人民委员会”的秘密组织成立,积极从事地下活动。该组织的宗旨是结束拉纳家族的统治,在尼泊尔建立民主制度。这是尼泊尔的首个政党组织。由于警察当局渗透到人民党内部,该党的秘密全部泄露,有500人在加德满都被捕,包括领导人达萨拉特·钱德拉、达玛·巴克塔、甘嘎·拉尔、坦卡·普拉萨德、拉姆·哈里、普什卡尔·纳特等。不久,达萨拉特·钱德拉、达玛·巴克塔、甘嘎·拉尔以及苏克拉·瑞吉被判处死刑。
到了20世纪4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尼泊尔民主势力异常活跃。1946年10月,长期流亡在印度的尼泊尔人,在印度国民大会党的帮助下成立了“全印尼泊尔国民大会党”。成员主要来自参加印度国大党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尼泊尔青年学生。他们中有不少人遭到印度殖民当局的逮捕。
1947年1月25日,全印尼泊尔国民大会党举行会议,决定与其他两个政党合并,去除党名中“全印”二字。会议还决定以和平方式推翻拉纳政权,在尼泊尔实现民主社会主义。比斯维斯瓦尔·普拉萨德·柯伊拉腊当选总书记。3月13日,尼泊尔国民大会党号召尼泊尔民众发动全国性的游行示威活动。第二年,国民大会党又联合王室势力和国内进步力量,在尼泊尔各大城市频繁组织声势浩大的群众游行示威运动。大会党领导人比·普·柯伊拉腊还身先士卒,于1947年返回家乡比拉德讷格尔发动劳工运动。但不久遭到当局逮捕,到第二年才获释。
1950年4月9日,尼泊尔国民大会党与尼泊尔民主大会党(1948年8月4日成立,是从尼泊尔国民大会党分裂出来的一支)合并成立尼泊尔大会党。这次会议鉴于和平反抗拉纳政权的努力失败,决定联合尼泊尔一切反抗力量,武力推翻拉纳家族统治。比·普·柯伊拉腊的哥哥马特里卡·普拉萨德·柯伊拉腊当选总书记。
此后,尼泊尔大会党积极筹划武装暴动事宜,并于同年9月确定了具体行动计划。在得到尼泊尔国王支持后,于当年11月10日正式发动武装革命。起义者势如破竹,很快占领尼泊尔的当-德瓦库里、贾贾科特、凯拉利、堪钱布尔、帕罗帕、戈尔卡、贾帕、丹库塔、博杰布尔等地,并在这些地方成立了民主自治政权。
早在大会党筹备武装革命期间,拉纳家族担心王室与大会党勾结,便加强了对王室的监视和控制。1950年11月6日,身陷险境的国王特里布文·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德瓦带领全家出走印度,寻求支持。特里布文国王很快同尼泊尔大会党取得联系,经过一番周折后,得到印度尼赫鲁政府的支持。四面楚歌的拉纳家族走投无路,便派人到新德里同尼赫鲁谈判。国王特里布文也参与商讨,最终达成将拉纳政权交还王室、由国王召集包括拉纳家族成员和大会党成员组成的新内阁的协议。这就是尼泊尔现代史上有名的“德里协议”。
“德里协议”签订后,1951年2月15日,特里布文国王带领大会党领导人飞回尼泊尔。3天后,成立了由10名大臣组成的联合政府,拉纳家族成员和大会党代表各占一半。原先的当权者拉纳·莫汉·苏姆·谢尔任首相,大会党领导人比·普·柯伊拉腊担任内务部长。由于新内阁是由互相对立的偶数成员组成,拉纳家族不甘心他们失去的权力,因此在内阁内部经常形成僵持不下的局面,联合内阁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在此背景下,特里布文国王联合大会党迫使谢尔辞职,宣告拉纳家族百年统治历史的终结。1951年11月16日,马·普·柯伊拉腊任首相,大会党首次执政。
就在尼泊尔革命日益高涨的形势下,流亡印度的尼泊尔人,受印度共产党的影响,也在筹建尼泊尔的无产阶级政党。1949年4月22日,尼泊尔籍的革命者(主要是青年学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什亚姆集市(Shyam Bazaar)集会,隆重纪念列宁诞辰79周年。集会者认为有必要在尼泊尔成立共产党组织,以便发动革命,推翻拉纳独裁政权,在尼泊尔建立民主共和国。因此,他们决定成立共产党,推选普什帕·拉尔·什雷斯塔、纳拉·巴哈杜尔·卡玛查亚、纳拉扬·比拉斯·乔西、尼兰詹·戈文达·维迪亚、穆提·德维等5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印共党员、尼泊尔人普·拉·什雷斯塔被推选为总书记。中央委员会还委托什雷斯塔为新成立的尼共起草一部党的纲领。此次集会不久即被印度当局驱散。
同年9月15日什雷斯塔等人返回祖国,在加德满都组建了党的中央组织委员会,通过并发布由总书记什雷斯塔负责起草的《尼泊尔共产党宣言》,确立了武装反抗拉纳政权、在尼泊尔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并宣告尼泊尔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后不久,尼共领导的革命力量积极从事反拉纳政权的斗争。1950年11月,尼共决定参加由大会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并把指挥部由加尔各答搬到加德满都。1951年9月,尼共在印度加尔各答召开第一次代表会议,大会选举普·拉·什雷斯塔为总书记。会议提出尼泊尔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党的任务是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尼泊尔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尼泊尔两大主要政党的形成,也意味着代表尼泊尔不同前途和命运的两股主要政治力量的形成。大会党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主张同封建势力妥协,实行立宪君主制,把尼泊尔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尼共则代表尼泊尔工人、农民以及广大劳动者的利益,主张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把尼泊尔引向社会主义道路。不同的主张和道路决定了两大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存在不能调和的矛盾和斗争。
当大会党确立武装推翻拉纳政权的方针时,尼共表示热烈欢迎和支持,要求参加这一斗争。然而大会党态度冷淡。随着武装革命的节节胜利,大会党同国王以及拉纳当权者之间的谈判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三方最终达成“德里协议”。承担着反封建任务的尼泊尔共产党,断然不能接受大会党向国王妥协、准备在尼泊尔恢复君主专制制度的行为,于是公开谴责“德里协议”,决定联合反国王和大会党的政党、组织,开展反封建斗争,争取民主。尼共同大会党就此决裂。
1952年1月24日,在大会党的支持下,上台不到一年的特里布文,就以反对君主制和支持农民暴动为由取缔了尼共。尼共由合法变为非法,被迫转入地下。直到1956年,尼共主要领导人承诺只进行和平运动,尼共的合法身份才得以恢复。
在4年的非法时期,尼共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尼泊尔东部地区。当时它打着阿希尔·尼帕尔·基尚·尚格的旗号,开展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农民革命运动。1954年1月27日至2月1日,尼共在帕坦秘密召开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讨论了党纲,通过了若干决议,还改组了中央领导机关。34岁的曼·莫汉·阿迪卡里取代什雷斯塔当选为尼共中央总书记。
此次大会还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号召全国各进步党派建立民主阵线,成立民主政府。尼共力量此时迅速增长,党员人数增加了13倍。
尼泊尔大会党上台后不久,柯伊拉腊两兄弟开始争权夺利。马·普·柯伊拉腊担任首相后,大会党总书记一职由其弟比·普·柯伊拉腊担任。比·普·柯伊拉腊同时还兼任内务部长一职。两兄弟在党内和内阁中互相拆台,最终导致内阁垮台,马·普·柯伊拉腊辞职。
内阁垮台也使大会党发生分裂。马·普·柯伊拉腊决定退出大会党,另组国家民主党。而国王乘机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咨询会议的协助下进行统治。但咨询会议的顾问们平庸无能,特里布文国王也体弱多病,他不得不责成已是国家民主党领袖的马·普·柯伊拉腊于1953年3月再次担任内阁首相。但无所作为的国家民主党政府不久也被国王解散,国王责成马·普·柯伊拉腊重新组建有各政党参加的联合政府。联合政府中没有一名大会党的成员,而马·普·柯伊拉腊又开始滥用职权,在大会党等政治势力的施压下,马·普·柯伊拉腊内阁于1954年再度被解散。
1955年国王特里布文病逝,其子马亨德拉·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德瓦继位。马亨德拉国王决定起用人民党领导人坦卡·普拉萨德·阿查里亚组成由人民党和无党派人士为成员的新内阁,人民党替代国家民主党实现联合执政,比·普·柯伊拉腊领导的大会党和马·普·柯伊拉腊领导的国家民主党都沦为在野党。此时恢复合法身份的尼共联合大会党效仿印度的甘地在尼泊尔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要求在尼泊尔召开制宪议会,建立民主政体,但新国王只答应制定新宪法并举行全民选举。尼共一开始拒绝国王的主张,但后来又同意参加多党竞选。
1957年5月至6月间,尼共在加德满都召开了党的二大。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以共和政体为主导的党的和平发展纲要,主张在尼泊尔建立共和国,经由大选选出立宪会议。大会改选了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由克沙尔·忠格·腊伊玛吉担任总书记。
然而,腊伊玛吉背弃尼共建党宗旨,拥护立宪君主制,决定参加议会选举。1958年1月,尼共在加德满都市政选举中获得18个席位中的7席,1959年在第一次多党议会选举中仅获得下议院109席中的4个席位。这表明丧失原则宣布走合法道路的尼共,已经没有多少群众基础。
尼共的议会道路也没能走多远。1960年底马亨德拉国王废除了多党议会选举制度,宣布一切政党非法,从1962年正式实行无党派评议会制度。尼共领导人曼·莫·阿迪卡里等被捕入狱。尼共中央及尼共的其他领导人普·拉·什雷斯塔、吐尔西·拉尔·阿玛提亚等被迫转移到印度。
总书记腊伊玛吉很快暴露出他作为保皇分子的本质。他不仅向马亨德拉国王表忠心,表示愿意同王室合作,赞成国王提出的无党派评议会制度,而且还以个人身份参加评议会选举,并因此获得王室“嘉奖”给他的国会议员以及常设国会委员会主席职务。
此消息传出后,尼共党内哗然。党内高层内部的分歧和斗争日趋激烈和尖锐,尼共走向分裂已然不可避免。1961年,尼共在印度达尔班加召开了历时一个月的中央委员扩大会议,会议严厉谴责了腊伊玛吉的错误路线,撤销了腊伊玛吉的总书记职务,会议同时决定成立由普·拉·什雷斯塔、曼·莫·阿迪卡里和沙穆布·拉姆·什雷斯塔组成的三人指导委员会。
1961年的中央扩大会议虽然清算了以腊伊玛吉为代表的保皇派,但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党内就逐渐形成以前总书记什雷斯塔为代表的温和派,和以政治局委员莫汉·比克拉姆·辛格为代表的强硬派。什雷斯塔派主张联合大会党发动群众运动,恢复被国王解散的议会民主制;而辛格派不同意什雷斯塔的主张,反对联合与封建势力沆瀣一气的大会党,主张废除立宪君主制,通过召开制宪议会,实现国家的民主共和。前者在党内上层有很大影响,而后者得到基层党员的普遍支持。这两派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在此次会议已然显露出来。
1962年4月,尼共在印度瓦腊纳西召开了三大。会议通过了吐尔西·拉尔·阿玛提亚提议的国家民主革命方案,同时选举阿玛提亚为新一任总书记。大会还决定将腊伊玛吉及其支持者开除出党。
此次会议受中苏两党大论战的影响,在会议筹备阶段就开始形成以阿玛提亚为代表的亲苏联派和以什雷斯塔为代表的亲中国派。亲苏派主张实行民族革命,而亲中派则主张实行人民革命。辛格(此时已经被捕)领导的强硬派支持阿玛提亚的主张。为保证党内的团结统一,大会还决定领导全党的职责由阿玛提亚和党的创始人什雷斯塔共同分担。然而这一做法并未能挽救濒临分裂危险的尼共。
三大是尼共召开的最后一次全体代表大会。从那以后,受中苏两党论战、印共分裂以及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党内意见分歧加剧,并先后出现三次大的分裂。
二 尼泊尔共产党内部的分裂和演变
尼共的首次分裂始于瓦腊纳西三大被开除党籍的腊伊玛吉。腊伊玛吉出生于尼泊尔帕罗帕县坦森的高种姓地主家庭,早年流亡印度从事革命活动,受印共领导人拉特纳·拉尔·婆罗门的影响颇深。1947年在加尔各答参与创建尼泊尔人马克思主义研究沙龙,1948年该组织被改建为进步研究沙龙,腊伊玛吉担任负责人。1954年,腊伊玛吉在尼共一大上被选进中央委员会。1956年9月,担任中央执行书记。此后在尼共党内高层形成以腊伊玛吉为首的所谓改革派和以前总书记什雷斯塔为首的革命派。1957年,腊伊玛吉在党的二大上乘总书记阿迪卡里到中国治病缺席会议之机当选总书记。腊伊玛吉竭力鼓吹立宪君主制,秘密联络王室成员,行踪暴露后遭到党内多数党员的谴责。
1959年,腊伊玛吉以尼共候选人的身份参加当年的议会选举,结果因得票率低于4%未获一个席位。竞选失败使腊伊玛吉受到党内更加严厉的批评。1960年9月,腊伊玛吉前往莫斯科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此时正值马亨德拉国王宣布解散议会。听从莫斯科指令的腊伊玛吉公开声明国王此举是进步的。然而腊伊玛吉的主动献媚并没能改变尼共和其他党派一样遭禁的命运。
1961年1月,腊伊玛吉回国后,继续主张可控的民主制和立宪君主制。1961年3月,尼共中央全会决定罢免腊伊玛吉总书记职务。1962年4月,尼共三大将他开除出党。
然而腊伊玛吉拒不认错,拒不接受尼共中央处分决定,也不承认瓦腊纳西三大的合法性,仍然把持着受自己控制的中央,与阿玛提亚领导的尼共中央分庭抗礼。此时的尼共实际形成了两个中央。1966年,腊伊玛吉决定正式另立中央。1967年他在加德满都召开了另一个尼共“三大”,称自己的“三大”才是合法的“三大”。大会选举产生了21人的中央委员会和5人组成的政治局,腊伊玛吉任总书记。这次会议还完全站在赫鲁晓夫的立场上谴责中国共产党,声称苏联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倡导在尼泊尔进行和平的政治运动,谴责武装斗争思想为“冒险主义”,攻击尼共领导人什雷斯塔、阿玛提亚为“极端主义者”。
腊伊玛吉公开叛党是尼共遭遇的第一次分裂。腊伊玛吉领导的这个党后来被称为尼共(腊伊玛吉),成为保皇党的代表。腊伊玛吉也更加肆无忌惮地站在王室一边,成为忠顺的积极的保皇主义者。尼泊尔王室也投桃报李,让他长期担任国王咨询机构皇家委员会瑞吉·沙阿(Raj Sabha)顾问或内阁大臣。然而随着尼泊尔民主运动风起云涌,保皇党也开始遭遇分裂的命运。
1979年4月,尼泊尔爆发大规模学潮并迅速发展成全国性的政治骚乱,尼泊尔大会党等党派借机猛烈抨击无党派评议会制度,而尼共(腊伊玛吉)仍坚定站在国王一边。尼共(腊伊玛吉)的保皇本质引起该党内部一部分人士的强烈不满,其中包括政治局委员比什努·巴哈杜尔·马南达尔。马南达尔要求党参加政治运动,反对国王专制统治,但遭到腊伊玛吉的反对。马南达尔公开谴责腊伊玛吉为保皇分子。1981年,马南达尔带领一大部分党员脱离腊伊玛吉,另立新党尼共(马南达尔)。1983年,尼共(腊伊玛吉)召开五大,选举腊伊玛吉和克利须那·瑞吉·布尔玛为总书记。然而就在当年布尔玛也以腊伊玛吉为保皇分子为由将其开除出党。腊伊玛吉不得不带领追随者另立新党,自任总书记,但1986年这个党又将他开除。此时的尼共(腊伊玛吉)已经消亡。
1990年恢复民主后,腊伊玛吉受国王委派成为过渡政府的教育大臣,并代表国王监督制宪运动。过渡政府到1991年5月大选时结束。在大选前,腊伊玛吉及其追随者组成尼泊尔人民党(社会民主主义)参加竞选。这表明此时腊伊玛吉彻底抛弃共产党的外衣,完全沦为社会民主主义者。然而这次“脱胎换骨”也没有挽救腊伊玛吉在选举中惨败的命运,腊伊玛吉没能获得议员资格,人民党随即解散。尼共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顽固的“保皇派”组织就此不复存在。此后,腊伊玛吉担任皇家事务委员会主席,见证了2001年王宫血案后王室内部剧变和贾兰德拉继位。随着2006年尼泊尔内战结束以及2008年王权被废除,这位追随王室几十年的忠顺奴仆就此结束了政治生涯。2012年12月7日,腊伊玛吉在加德满都去世,享年93岁。
尼共发生第二次大分裂是在1968年。如果说尼共第一次分裂是因为其内部保皇势力被清除出党而分裂的话,那么第二次分裂与中苏两党决裂、印共内部分裂等外部因素有关,外因起了很大作用。1962年4月,什雷斯塔跟随阿玛提亚同腊伊玛吉集团分道扬镳后,什雷斯塔与阿玛提亚之间的分歧浮出水面,两派之间的矛盾加剧。随着中苏论战升级和中苏关系恶化,加上印度共产党出现分裂,亲中国派的什雷斯塔越来越不满阿玛提亚的亲苏立场,决定脱离阿玛提亚另立新党。1968年,什雷斯塔带领大部分尼共骨干在印度戈拉克普尔成立新党——尼共(普什帕·拉尔),总部仍设在瓦腊纳西。这是尼共的第二次大分裂。什雷斯塔的尼共奉行人民民主革命路线,主张联合大会党共同反对王室政权,并与印度共产党(毛主义者)关系密切。尼共(普·拉)在成立之初有较大影响,一度是尼泊尔最大的共产党,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党内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发生分歧,最终于1976年发生分裂。
1971年,出生于尼泊尔达布莱宗的年轻领导人纳拉扬·曼·比朱克赫,别名罗希特同志,以反对什雷斯塔支持印度干涉东巴基斯坦、与大会党合作、不谴责苏联帝国主义等为由,脱离什雷斯塔,于1976年创建尼泊尔工农组织。该党势力主要集中在巴克塔布尔。1976年,一个名叫马丹·库马尔·班达里的学生领袖,也带领一部分党员离开什雷斯塔,组建解放阵线团体。1977年该组织并入全尼泊尔共产主义革命协调委员会(马列主义者)。
1978年,年仅54岁的什雷斯塔去世,其遗孀萨哈娜·普拉丹接管该党事务。此后,普拉丹领导尼共(普·拉)奉行温和的中间路线,与尼大会党合作,参加了1979年反对无党派评议会制度运动、1980年多党民主政治运动、1985年群众抗议王权政府运动等。1987年尼共(普·拉)与来自阿迪卡里党的一部分合并,组建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1998年尼共(联合马列)分裂时,普拉丹与来自尼共(联合马列)的一部分党员组建尼共(马列主义者)。2002年尼共(马列)并入尼共(联合马列),第二年普拉丹被选进中央委员会。2008年4月,她代表尼共(联合马列)当选尼制宪议会代表。
1968年什雷斯塔离开后,阿玛提亚领导的尼共被称为尼共(阿玛提亚),该党成为亲苏派代表并逐渐走向衰落。1989年,尼共(阿玛提亚)参加了旨在结束王室专制、开启尼泊尔民主进程的左翼联合阵线,但在1990年议会选举中只获得4846选票,14名候选人无一人当选。1992年,该党并入前身为尼共(腊伊玛吉)的尼共(联合),一年后脱身而出,在1994年前后与尼共(普·拉)的两个分支一同并入尼共(联合马列)。至此,尼共第二次分裂出来的党,大部分流入尼共(联合马列)。
尼共第三次分裂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1969年出狱的尼共领导人曼·莫汉·阿迪卡里伙同沙穆布·拉姆·什雷斯塔、莫汉·比克拉姆·辛格1971年组建了新的尼共中央核心小组(Central Nucleus),试图整合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不同党派,弥合和消除分歧,以求恢复历史上统一的尼泊尔共产党。新的尼共中央核心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劝说前尼共总书记什雷斯塔加入核心小组,但遭到什雷斯塔的拒绝。什雷斯塔声称只有自己的党才有资格代表尼泊尔共产党,不同意再成立一个新的中央核心,更不会同意并回阿玛提亚领导的尼共。
什雷斯塔不同意与辛格等人合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如何对待和处理党同尼泊尔其他民主力量(主要是尼泊尔大会党)的关系问题上存有严重分歧。什雷斯塔主张联合大会党等民主力量共同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结束王权在尼泊尔的统治,党只有在必要时才单独采取行动,而辛格等人不能接受这个观点。辛格坚决反对同大会党合作。而辛格与什雷斯塔的这种分歧由来已久。早在1957年辛格进入尼共中央时,他同什雷斯塔就意见不统一。辛格拒绝与大会党合作也与他独特的革命经历有关。
莫汉·比克拉姆·辛格,1935年4月15日出生于加德满都马鲁图尔区一个平民家庭,是尼泊尔极富传奇色彩、人格魅力和感召力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有争议的尼泊尔共产党领导人。
辛格祖籍尼泊尔奥克哈科特,从他父辈起离开故里。辛格的父亲金·比尔拉姆·加尔蒂·切特里脾气暴躁,早年生活在世代居住的家乡,但因拒绝服从拉纳家族统治,与当地管理者不断发生争吵,被迫辗转异乡四处谋生,后来到加德满都与塔让·库玛里相识结婚,生下辛格。此后举家迁往皮乌坦,成为当地富有的地主。辛格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1950年全家又迁回加德满都。从这时起,辛格系统接触并学习马列主义知识。他不仅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而且还关注印度革命家(多数是共产主义者)的活动,尤其是印度马克思主义学者拉胡尔·桑格里德亚英,深受他们思想的影响和精神的鼓舞。辛格的父亲切特里对辛格的影响也很大。切特里是尼泊尔大会党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成为皮乌坦地区反拉纳统治的领导人,后来同国王特里布文关系密切。父亲反抗拉纳家族的不屈精神,深深影响着年少的辛格。
1950年辛格也加入了尼泊尔大会党,还参加了1950~1951年争取民主的运动,但不久因大会党根据拉纳时期的指控将他父亲关进大牢而彻底改变了他对大会党的看法。辛格认为,大会党同拉纳家族一样“腐败、官僚和贪权”。1953年辛格愤而离开大会党加入尼泊尔共产党,并在当年12月创建了皮乌坦共产党。当时尼泊尔其他县只有少数积极分子在偏僻地区活动,辛格却成立了一个有150人的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论为主的训练中心。辛格亲自授课。训练课程开设了3个月,1954年1月结束。
在开设训练班期间,一位当地农民慕名找到辛格,向他抱怨自己和朋友的土地遭到当地地主非法侵占,辛格闻后便带领训练班成员前去索要。起初他们对地主以礼相待,但是遭到地主拒绝,于是辛格等人在当地群众支持下,采取强硬措施绑架了该地主。当地地主们又怕又恨,于是联合起来纠集一支反动武装准备迫害革命者,结果遭到辛格领导的革命武装的伏击,无奈之下只得投降。辛格称这一战役是“皮乌坦共产党的首次胜利”。
首战告捷后,共产党在当地群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扩大到周边地区。党发动当地群众开展声势浩大的示威运动,人们挥舞着“耕者有其田”的大幅标语,要求地主归还过去非法占有的土地和财物。迫于革命者的声势和威慑,一些地主不得不向农民归还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和财物。辛格还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他的父亲,他的父亲虽然积极反抗拉纳家族统治,但他也有为辛格不齿的另一面。辛格的父亲以“封建”“贪财”远近有名。他利用农民不识字之便,签订欺诈合同骗取他们的土地,并靠此手法占有了36公顷土地。1954年,辛格要求父亲自赎并归还不属于他的土地。辛格还在他父亲死后把父亲非法掠夺来的所有土地全部归还给农民。辛格大义灭亲为共产党及他本人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他的支持者也越来越多。
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运动引起地方当局的恐慌。1955年1月,警察包围并逮捕了正在领导农民运动的辛格和另一位领导人卡古拉尔·古隆,两人很快被判处两年徒刑。狱中的辛格依然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迫使监狱管理者不断为他更换牢房。尽管如此,辛格还是成功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帕罗帕监狱暴动。1957年获释后的辛格当选为尼共中央委员。1960年尼泊尔国王宣布一切政党非法,不久什雷斯塔和阿玛提亚等领导人流亡印度,而辛格依然坚持留在国内开展斗争,反抗国王的无党派评议会制度。1961年,辛格和其他领导人被捕,直到1970年才获释。之后组织尼共中央核心小组,试图统一尼泊尔的共产主义运动。
辛格等人在劝说什雷斯塔无果后于1973年解散了尼共中央核心小组。失望之余的阿迪卡里和辛格又分别组建了自己领导的党。1974年辛格和尼莫·拉玛创建了尼共(四大),而阿迪卡里则在1982年成立尼共(统一大会)。这是尼共第三次大的分裂。阿迪卡里领导的尼共,力量和影响都不大,后于1986年并入普拉丹领导的尼共(马)。而辛格领导的尼共(四大)影响较大。正是在这个党的演化中产生了尼共(毛)。
1974年9月15日,辛格和尼莫·拉玛在印度瓦腊纳西共同创建了尼共(四大)。取此党名为“四大”是要表明自己是历史上开过三次代表大会的尼共的延续。新党领导人主要包括政治局委员尼莫·拉玛、加瓦·戈文达·沙阿,政治局候补委员巴卡特·巴哈杜尔·什雷斯塔(别号谢尔·辛格)、卡姆帕·辛格以及中央委员莫汉·维迪亚、里希·迪乌科塔、苏岩纳斯·雅达夫、库布拉姆·阿查里雅、奇特拉·巴哈杜尔·K. C、甘加达尔·吉米雷和巴德瓦杰。
成立之初的尼共(四大)并没有得到尼泊尔其他共产党的认同,但辛格为党制定了一条强硬路线,倡导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主张发动群众开展持久的人民战争。当时尼泊尔仍实行无党派评议会制度,国王的专制统治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有不少共产党人和革命工人惨遭杀害或逮捕,因此,辛格主张用暴力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想,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和拥护,尼共(四大)很快成为当时尼泊尔影响最大、组织最为完善的共产党组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1977年普什帕·卡玛尔·达哈尔也就是后来成为尼共(毛)领导人的普拉昌达加入该党。
尼共(四大)很快因为内部分裂走向衰落。1976年,当-德瓦库里县党委声称因为党内斗争脱离尼共(四大)的领导,宣布加入全尼泊尔共产主义革命协调委员会(马列主义者)。1978年尼莫·拉玛担任尼共(四大)总书记,他主张在尼泊尔举行“总起义”,反对持久的人民战争,同时倡导参加君主专制体制下的议会选举。1979年,尽管尼共(四大)中央委员会发布了对党内危机状况的评估报告,然而未能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问题,以致在当年学生发动的群众运动中没能发挥重要作用。1980年,中央委员里希·迪乌科塔以党存在改良主义和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态度软弱为由宣布脱党。
1983年辛格与尼莫·拉玛也出现严重分歧。两人不仅在70年代初爆发的贾帕起义(Jhapa Uprising)的合法性问题上意见相左,而且对谁是尼泊尔主要敌人的看法也不一致。辛格声称,尼泊尔的主要敌人是印度扩张主义,正是印度的扩张主义在支持尼泊尔王室,而尼泊尔大会党已成为印度的傀儡,同大会党合作是不可行的;而尼莫·拉玛认为,封建主义是尼泊尔的主要敌人,而王室的统治是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因此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反对君主政体,进而结束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尼莫·拉玛还认为,尼大会党是潜在的同盟者,他甚至还倡导参加国王的评议会选举。
此外,两人在对待中国“文化大革命”问题上分歧严重。尼莫·拉玛支持华国锋、叶剑英领导粉碎“四人帮”的英明行动,承认中国党在邓小平领导下采取的新的路线、方针与政策。而辛格不赞同尼莫·拉玛的看法,他公开抨击中国党为修正主义,谴责邓小平领导的是反革命政权,宣布继续效忠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将无产阶级专政进行到底”的主张。
1983年11月,辛格伙同他的追随者奇特拉·巴哈杜尔· K. C、钱德拉·普拉萨德·高吉尔、莫汉·维迪亚、卡姆帕·辛格、巴查斯帕蒂·迪乌科塔、巴伊拉夫·雷格米、R.什雷斯塔,包括普什帕·卡玛尔·达哈尔以及后来成为尼共(毛)另一主要领导人的巴布·拉姆·巴特拉伊,一起召开了单独会议,决定离开尼共(四大)另建新党,尼泊尔共产党(Masal)就此产生。
尼莫·拉玛继续领导尼共(四大),该党又称尼共(拉玛派)。1983年12月,该党举行了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接着召开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来自17个县的31名代表出席。尼共(Masal)也派出了17位观察员和两名代表。加瓦·戈文达·沙阿、苏岩纳斯·雅达夫、迪尔·巴哈杜尔·什雷斯塔、纳拉·巴哈杜尔·卡玛查亚、尼兰詹·查帕金、什亚姆·什雷斯塔和德文德拉·拉尔·什雷斯塔等重要领导人仍留在该党。
1984年,尼共(四大)的一部分加入萨哈娜·普拉丹领导的党,并组建了尼共(马克思主义者)。1990年,尼共(四大)还是尼泊尔左翼阵线联盟的成员,并参加了当年反对专制独裁统治的斗争。1990年11月,尼共(四大)大部分成员并入尼共(Mashal),还有一小部分后来并入尼共(团结中心)。
1985年尼共(Masal)召开了五大。取名“五大”是要表明自己是尼共四大的继续。在这次大会上,维迪亚当选为党的总书记。但该党很快在会后就发生了分裂。莫汉·维迪亚宣布脱离辛格,在印度戈勒克普尔成立尼共(Mashal)。主要成员包括奇特拉·巴哈杜尔·K. C、拉姆·辛格·什里斯、巴伊拉夫·雷格米、戈文达·辛格·塔帕、普什帕·卡玛尔·达哈尔、康巴·辛格·库巴尔、巴查斯帕蒂·迪乌科塔、钱德拉·普拉萨德·高吉尔、戴夫·古隆、伊什瓦里·达哈尔、比什努·波克雷尔和巴卡特·巴哈杜尔·什雷斯塔等。主张武装革命的左翼力量从此分离了出来。辛格领导的尼共(Masal)被称为少数派,而维迪亚领导的尼共(Mashal)则被称为多数派。后来维迪亚的多数派逐渐取代了辛格的少数派。
有学者分析,此次分裂的原因源于辛格同维迪亚在一些问题上不和。关于1971年的贾帕起义,维迪亚主张应充分肯定这起历史事件,不赞成把导致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出现分裂的责任归结为这次起义,而辛格认为这是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另一条路线(reformist line)。这也是辛格与尼莫·拉玛分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评价尼共创始人什雷斯塔的问题上,维迪亚不主张谴责什雷斯塔为变节者,而辛格持有不同意见。维迪亚还因为辛格不断阻挠把武装斗争正式作为党的主要目标而指责辛格奉行“无政府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
此外,已婚两年的辛格还被妻子告发同名叫比迪娅·达卡尔(辛格称她为嘉尔加腊同志)的女党员从1974年起有婚外情。此事引起维迪亚等不少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强烈不满。经劝说无效后,1978年中央决定将辛格和达卡尔开除出党。但辛格仍执迷不悟。1981年达卡尔遭遇车祸身亡后,辛格才被准许返回党内。辛格生活作风不检点,极大损害了他作为领导人的威望。维迪亚和一些领导人借此批评辛格已“堕落为资产阶级分子”,“不再适合领导一个革命的政党”。“嘉尔加腊事件”也是导致维迪亚决定与辛格分手的一个重要因素。
辛格领导的尼共(Masal)后来也继续发生分裂。1991年,巴布·拉姆·巴特拉伊带领一小部分人脱离该党,加入普拉昌达领导的尼共(团结中心)。1999年,迪纳·纳特·夏尔玛带领一部分人建组一个尼共(Masal)。夏尔玛领导的党声称联合抵制大选,支持已成立的尼共(毛)领导的武装斗争,不久便与尼共(毛)合并。
2001年12月1日至5日,尼共(Masal)举行大会,决定并入纳拉扬·卡吉·什雷斯塔(又名普拉卡什)领导的尼共(团结中心)。2002年4月22日,尼共(Masal)和尼共(团结中心)联合组建了尼共(团结中心—Masal),辛格担任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