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和谐与繁荣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城镇化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经济日益占据支配地位,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这期间,中国仅用30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英国等发达国家历经上百年才走过的进程,在世界上创造了又一个“中国奇迹”。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具有五个鲜明的特点。

一 城镇化起点低、规模大、速度快

中国城镇化的起点低,1980年城镇化率仅有19.4%,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0个百分点,比欠发达地区还低10.1个百分点。1978~201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1.72亿人增加到7.31亿人,城镇化率由17.92%提高到53.73%,平均每年提高1.02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1597万人。尤其是“九五”以来,各时期城镇化率年均提高幅度都在1.25个百分点以上,年均新增城镇人口都超过2000万人,这种速度和规模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1981~2010年,世界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4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地区为0.25个百分点,欠发达地区为0.55个百分点,而中国则高达0.99个百分点,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速(见图1-3)。2011年,世界城镇化率为52.1%,按照2001~2011年平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的速度推算,预计2013年将达到53.1%,这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城镇化率由30%提高到50%平均用了50多年时间,而中国仅用了15年。

图1-3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城镇化进程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United Nations(2012)以及相关数据绘制。

二 城镇化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由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城镇化阶段也各不相同。总体上看,东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较低;东部地区城镇化加速较早,中西部地区加速较晚,而东北地区推进速度较慢。到2012年,东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化率已达到61.86%和59.60%,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7.19%和44.74%,西部比东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低17.12个和14.86个百分点(见表1-3)。1978~2010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37个百分点,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年均提高0.92个和0.8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仅年均提高0.64个百分点。这期间,东部与西部地区间城镇化率差距由1.95个百分点扩大到18.27个百分点;东部与中部地区间差距则由1.65个百分点扩大到16.12个百分点。然而,自2010年以来,东部地区城镇化增速已开始放慢,而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加速之中,其城镇化速度开始超过东部地区,东西部差距正朝着不断缩小的方向转变。

表1-3 1978~2012年中国四大区域城镇化率变化

注:东部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0个省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6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12个省份。

资料来源:根据魏后凯(2014)和《中国统计年鉴》(2013)计算。

三 城市群已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五”计划)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在东部地区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与交通网络化的助推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大小不同、规模不等、发育程度不一的城市群。较典型的有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西城市群、哈大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已经成为引领和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地区,主宰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姚士谋等,2006;方创琳等,2011)。随着城市群的迅速兴起,目前中国已进入一个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群体竞争新时代,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载体。据方创琳等(2011)的研究,中国发育成熟或达标的城市群共有15个,未达标、需要培育的城市群有8个,这23个城市群2007年集中了全国46.7%的城镇、51.4%的城镇人口和78.8%的GDP总量,其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3倍和2.26倍。其中,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六大城市群承载了全国31%的城镇人口。

四 城市基础设施取得了飞速发展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效地拉动了全国经济增长,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为国民积累了巨额社会财富,推动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城市各项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方创琳,2009)。特别是,城市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1981年的1.8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14.4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由1986年的2.5标台提高到2008年的11.1标台,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由1990年的0.03辆提高到2012年的21.5辆。目前,全国已有230多个城市开辟了公交专用道(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长春、大连、武汉、深圳、重庆、南京等城市开通运营了轨道交通,到2012年年末,全国16个城市已建成轨道交通线路2006公里,在建轨道交通线路2060公里。城市公用设施普及占有率大幅提高(见图1 -4),其中城市用水普及率由1981年的53.7%提高到2012年的97.2%,燃气普及率由11.6%提高到93.2%,城市污水处理率由1991年的14.9%提高到2012年的87.3%,建成区绿地率由1996年的19.1%提高到2012年的35.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4.4%提高到39.6%,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维持在3.0座左右。城市建设取得的这些巨大成就,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保障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图1-4 历年全国城市公用设施水平

注:自2006年起,用水和燃气普及率指标按城区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计算。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2)绘制。

五 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城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的重要驱动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是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紧密相连的。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了内需扩大和经济增长。从投资需求看,城镇人口的增加可以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的投资需求。一般认为,每新增1个城镇人口,大概需要10万元的投资。据此推算,“九五”以来全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带来的投资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这些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消费需求看,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扩大了消费需求。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有1000多万农民进入城镇,而2012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是农村居民的2.8倍,由此将明显拉动最终消费增长。同时,中国的城镇化还加速了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慧娜,2012;魏后凯,2014)。而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据研究,劳动力部门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大约为16% ~20%(世界银行,1997;蔡昉、王德文,1999)。此外,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还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和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