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革命路线图:加法、减法与乘法
从中国现实情况看,开展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建立现代能源体系需要同时从需求、供给、运行这三条路径加以推进,相对应地可以称为“减量革命”“增量革命”“效率革命”(见图2-13)。
图2-13 中国能源革命三条路径
(一)“减量革命”
能源革命首先要从消费做起。过去谈到能源问题,一般着重供给方面,把加大生产看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这次能源革命必须将消费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而且要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的能源消费模式不可能持续下去,未来巨大的能源缺口需要弥补,在能源供给受自然禀赋和生态环保等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必须更多地从消费上做文章。其次,中国能源强度指标与世界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应该而且也能够降下来。从积极角度讲,这是潜力最大,也最能见到效果的方面。再次,相对于生产供给来说,消费需求可以自我把握。能源供给受自然禀赋、生态约束、技术水平和国际进口等因素的影响。而消费则是人的生产生活需求,是活的,是自己支配的,不受制于他人,可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基于这三点考虑,在能源革命中应将消费革命作为主要方面,花大力气,切实把不合理的部分降下来。
减量化应从主体行为、客体对象和实行手段三个方面做工作(见图2-14)。主体上,推行观念转变,整个社会都要从高耗能思维和行为方式转变到低耗能思维和行为方式:政府应摒弃“唯GDP”政绩观,大力倡导经济发展新模式;企业应改变一味做大的思路,更多地强调效益质量和社会责任;社会公众应树立反对浪费、提倡节约的意识,形成低碳的消费模式。客体上,应抓住能源消费重点领域,即潜力最大的行业和部门,包括工业、交通、建筑等,实现有效节能。手段上,必须综合运用舆论、宣传、教育、规划、标准、法律、技术等多种工具,引导和约束主体对客体的消费行为,从而使能源需求向减量化方向转变。
图2-14 能源减量化的三个方面
这里应厘清三个观念。一是在发展和能源问题上,发展是要务,能源是服务。不应在预先设定能源指标下倒算经济发展指标,而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实现最优的能耗水平。或者说,达到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一个耗能最少的最优方案。毕竟,能源发展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积极解决矛盾,而不能回避问题。二是减量化不是“一刀切”——简单绝对量的减少,而是“结构性减肥”,是将那些不合理、不应该、可避免、可节省的部分减下来,不能影响正常的、合理的生产生活需要。三是对能源总量的控制应慎用行政约束指标。应重在政策引导,更多地运用市场力量,减少行政直接干预,特别是避免使用指标层层分解的办法。
(二)“增量革命”
生产供给当然是多多益善,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障生产规模的可持续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以往的能源生产模式已经显出疲态,未来必须实现环保能源开发,开发绿色增量。为此,能源生产供给也必须革命。
增量革命涉及两个关系。第一个是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关系。业内有很多讨论。一方认为,中国化石能源等传统能源开发已经到了极限,不宜再继续发展;新能源的发展乃国际大势所趋,中国应将其作为未来重点大力推进。另一方则认为,新能源虽绿色环保,但短时间内尚不能大规模开发,无法担当主力军的重任;以煤为主是中国的能源特点,当前还是应该以传统能源为主。两种观点都有合理成分。从结构上看,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居于主体地位,占全部能源生产的比重始终在90%以上,唯一变化的是建国后油气田的发现,使石油替代了煤炭所占的20%的比重。展望未来,对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不可偏废,都应为能源供给做出贡献,但是两者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方针。
传统能源发展应以“调结构、重环保”为主,在绿色开采、清洁使用、提高效率上下功夫。具体而言,应适当控制煤炭生产,大力开展煤清洁利用。国内石油保持稳产已属不易,期待重大发现;天然气有一定潜力,页岩气、非常规气可相对慎重乐观。水电开发基本规划完毕,长远看无太多潜力,更多的是要处理好生态问题。核电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稳步发展,不断提高比重。
对于新能源,应以“扩市场、降成本”为方针。既不可逡巡不前,也不能一哄而上,应按照技术成熟度适度超前发展,以市场扩大带动成本降低,逐步扩大其在能源总量中的比重。具体地,对于风能、太阳能,应走得快一些。对于新能源,要处理好集中式和分散式发展的关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第二个是“立足国内”与“海外进口”的关系。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想方设法依靠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用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海外能源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渠道,也是必须争取的来源。国内能源当然要继续发展,但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破坏的,譬如煤炭,必须控制;对技术前景不太明朗的,譬如页岩气,也可慎重一些;倒不如花些力气在海外做些文章。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从国际大格局来看,美国能源需求已经进入平台期,以后将会呈下降趋势,而且页岩气的大量开发使用减少了其能源进口。而中国的能源短缺将成为常态且缺口日益增加,中国必将取代美国成为国际能源的最大买家。中国必须做好大量能源进口、实施能源国际战略的准备。
这个战略要考虑三个问题。
第一,重点领域。考虑资源富集程度和地缘政治利害关系,未来中国还将以中东波斯湾地区作为油气资源重点,其他地区作为多元化来源的补充。
第二,价格机制。太高的能源价格不符合长远利益,中国必须在国际油气价格制定中拥有话语权。这既要完善国际能源机制,也需要中国石油公司的全球运作。
第三,航路安全。从中东到中国的海上运输线将是未来中国的能源生命线,中国必须为维护这条航线承担更多义务。另外,陆路的油气管道作为海上航线的补充是必需的。以上问题都要求中国应更多地将“能源安全”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深入开展“能源外交”。
(三)“效率革命”
在现代能源体系中,能源运输网络和能源市场机制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和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无刻不在供需之间调配着能源。运输网络和市场机制虽然不直接生产能源产品,但却直接影响整个能源体系的运转效率,起到“稳定器”和“变压器”的作用,在现代能源体系中作用重大、不可或缺。
1.能源运输网络
中国能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能源由西到东、从北到南的输运必不可免。需要搭建完善的能源运输网络,合理引导煤电油气流向,提高网络运输效率,缩短能源可达时间,最大程度地降低运输成本。具体言之,一是继续扩大西电东送容量,特高压输电应摆上议事日程。二是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三是油气管网要完善,形成全国联网的大系统。四是能源网络应考虑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
2.能源市场体系
中国能源市场建设滞后,能源价格不能体现稀缺程度,甚至存在一定扭曲,既不利于鼓励生产,也不利于促进合理消费。需要建立真正的能源市场,让市场在能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价值规律引导能源流向,使每一单位能源发挥其最大效用。具体言之,一是加快价格改革,形成产品价格,真正反映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二是放开市场准入,引入竞争,允许社会资本和外资企业参与能源领域投资。三是在能源问题上合理分配国家、地方、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四是改革政府管理能源方式,更多地运用经济、规划、法规等工具,减少直接的行政管理。
以上是对能源革命内涵的初步分析,建立现代能源体系需要三方面的革命,即“减量革命”“增量革命”和“效率革命”,具体可分为观念转变、技术节能、传统能源改造、新能源发展、能源网络、市场机制和国际合作等七个重点内容。对此,可以用一个不太严格的公式形象表达,
R = [(- C - S + T + N)·n + I]m
其中,R代表中国能源革命(建立现代能源体系), C代表消费观念转变,S代表技术节能,T代表传统能源改造,N代表新能源发展,n代表能源网络,I代表国际能源合作,m代表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