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革命目标:建立现代能源体系
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存在“三角关系”(见图2-12):经济发展需要能源,但能源开发使用势必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进而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反之,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不能过度消费,进而催生发展方式的转变。
图2-12 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生态环境的“三角关系”
中国以往的能源发展路径,在生态环境约束下已经无法继续走下去。未来中国能源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必须采取新思路、新举措,通过一场“自觉式”的能源革命,建立能够在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实现良性稳定平衡的新的能源体系——现代能源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既符合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又顺应国际能源发展趋势的要求。
中国现代能源体系应具有六大特征:结构多元化,总量紧平衡,运行高效率,系统自适应,利用可持续,开放大循环。
1.结构多元化
面对巨大的需求,任何一种能源都是不可单独胜任的,必须多元并举。仅依靠煤炭等化石能源而忽视发展新能源,或者只强调新能源而过早放弃化石能源,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从大趋势看,化石能源的发展将出现减速甚至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将加速发展,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但其超越化石能源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化石能源内部应煤、油、气并重,非化石能源也应核、水、风、光、生齐飞。
2.总量紧平衡
能源特别是优质能源禀赋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整个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始终是稀缺要素。因此,中国能源体系中“供不应求”是常态,供需双方长时间处在紧平衡的状态。机制和政策设计应体现这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力争实现能源供需的基本平衡,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另一方面,由于能源是卖方市场,所以这种平衡是在高价格水平上实现的。
3.运行高效率
在能源供给侧,要求一次能源到终端能源的转化率较高,中间损耗较小;在需求侧,要求生产生活的消费都是节能友好型,将每单位能源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在供需之间,强大的运输网络使能源可以最低成本输送,最大限度弥补供需时空不均衡,高效传递需求侧和供给侧信息,使能源流向达到最优。
4.系统自适应
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和替代能力。市场机制健全,价格可以真正作为反映供需、调节供需的杠杆,并保持足够的弹性。政府管理与市场作用相匹配,能源政策和市场监管可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应急系统完善,就能够应对突发事件中基本能源的保障。既有短期商业储备,又有战略储备和油气替代能力,一旦海外能源进口受限,可以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障国内能源供给安全。
5.利用可持续
绿色、低碳是未来能源开发利用的必然要求,对中国能源体系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坚持节约优先,能源作为必需品和稀缺品,不能粗放利用和浪费,必须“细水长流”。对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予以控制,开发应注重生态保护、防止生态破坏、减少温室气体等污染物排放。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体系中占有相当比重,体现着环境友好的要求。
6.开放大循环
中国的产业融入国际分工,中国的能源也应融入国际能源体系。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现实,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决定了中国现代能源体系应是一个开放体系,必须着眼海外,参与国际能源大循环。应当保持必要的生产能力,但不应片面追求过高的能源自给率。充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尽可能多地利用海外优质低价能源,灵活有效地将国际能源体系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