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危机应对机制: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反思与启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国乡村应对雪灾风险的社会支持模式

——2008年中国南方冰冻雪灾调查

李培林 刁鹏飞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刁鹏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进行的时期,这种社会结构转变的人口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和程度之深,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中国用了30多年的时间,大约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程。同时在发展中出现了城乡和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时并存,即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阶段、工业化中期的产业升级阶段和工业化后期的结构转型阶段并存。因此,我国也同时面临着不同发展阶段带来的问题和风险。

一是传统农业社会产生的风险。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社会风险一是来自日常生活,如年老、疾病、残疾、死亡等;二是来自天灾,如旱涝、风暴、火灾、虫害等带来的灾荒、饥馑、人身和财产损失等。在传统农业社会中,预防和规避社会风险的主要办法是依赖家庭、家族、邻里和社区的互助,这种互助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通常是由社会礼仪秩序、乡规民约、家庭伦理等非正式制度约束的。

二是在工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风险。如失业、贫富差距、相对贫困、工伤、交通事故等,这些社会风险难以靠传统办法来规避。现代工业社会为预防和规避“现代社会风险”所发明的一项最基本的制度,就是社会保障制度。

三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社会产生的新型社会风险,如金融危机、股市崩盘、生物变异、环境污染、核泄漏、食品安全、城市混乱等各种突发性社会风险。新型社会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迅速扩散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在发展中要同时面对不同性质发展问题和社会风险,既要预防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等传统社会风险,又要加快建设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工业化条件下规避现代社会风险的安全网,同时还要建立国家公共安全的应急体系,预防和控制现代社会的新型社会风险。

包括风暴、干旱、洪水、地震、冰雹、火山喷发等的自然灾害,本属于传统社会风险。但是,2008年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多省的低温冰冻雨雪灾害,以其涉及面广、危害巨大,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期性,造成的危害难以预防等特点,使我们对现代社会的自然灾害有了全新的认识。如何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进行的过程中应对和预防突发性自然灾害,是本调查报告关注的主题。

2008年初南方多省的冰冻雪灾发生后,大多数调查研究报告的关注点,是弄清灾害造成损害的程度,以便为灾害救济和灾后重建提供建议和对策。相当多的调查报告都是在汇总损失数据、估算重建费用等。然而,对冰冻雪灾后受灾民众日常生活的调查,即不同受灾民众,特别是农村不同经济能力的受灾民众,其日常生活受到了什么影响,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才能恢复日常生活,这方面的研究却不多见。

我们把后一种研究取向称为“自下而上”的研究理路。这种研究理路把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如何改善政府机构的应急服务,转移到如何改善灾民的生存处境上。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受灾最为严重的省份——湖南和贵州进行调查,从湖南郴州、贵州贵阳和铜仁选取了4个村,于2008~2009年先后进行了5次实地调查,通过走访村镇、村民个案访谈、座谈会等方法,考察个人与家庭在经受自然灾害过程中的危机处理策略,并对50位村民进行了深入访谈,形成了二十万字的第一手访谈资料。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