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中华·弘扬宗祖(代序一)
2016年,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委员会年会上,我见到了“宗祖文化”概念的提出者卢明昌,卢明昌对“宗祖文化”理念做了详尽的阐释,让人眼前一亮!宗祖文化中,“宗”为传承,“祖”为源头,世代传承我们的源头文化,就是宗祖文化。宗祖文化的提出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而又稳定的农耕文明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各个区域、各个民族的人们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区域、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并从中认识了自然社会,以及依照自然规律定义社会关系,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延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耕文明逐渐消逝,“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乡土文明濒临解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很多农村地区逐渐成为奢望,《百鸟朝凤》中礼崩乐坏的情形是现实状况的真实写照,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面临集体性失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味沉湎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不作为,即使经济社会再如何繁荣,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宗祖文化的提出恰逢其时,弘扬宗祖文化,目的就是让我们有机会找寻我们的文化之根,认识它的本来面目,以此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源头文化的长河源远流长,让社会发展的大树枝繁叶茂。
宗祖文化是围绕宗祖地生产和生活展开的文化研究。宗祖文化的研究对象既包括物质形态的产品、工具,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当地的人文传统、民俗礼仪,它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宗亲文化围绕单一家族进行繁衍脉络梳理的研究限制,也超越了传统农耕文化倚重农耕生产研究的局限,于是宗祖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洞见中国传统文化之精深、源头文化之深远。
宗祖文化还是关于“知”与“行”的一套科学方法论。王阳明讲“知至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至明觉精察处便是知”,宗祖文化是在大量实践摸索和科学论证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如何更好地发掘、传承源头文化的一种探索,并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宗祖文化在交流、传播、生产、消费等实践活动中让人们拥有源头意识、文化关照,以此来指导实践,让每个参与者形成深刻的文化自觉,让源头文化在交流、传播中与时俱进,在生产、消费中走进生活。
每个人都能不忘初心,心怀源头文化,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富而好礼”的自律意识、“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更有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这些都彰显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民族都不可能长远地立足。“宗祖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从生产和生活等方面全方位追溯宗祖地的文化源头,从漫长的文化传承过程中恢复源头文化的本来面目,从而找回宗祖地的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从源头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让中国人更有骨气和底气完成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传承、没有文化的自信,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宗祖文化归根结底是从中国广袤的宗祖地上生发出来的本土文化,凝结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在每一块宗祖地上衍生出来的宗祖产品都蕴含着当地文化传承的细节,也都潜藏着人们财富积累的密码,它是几千年来人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生产生活、对抗贫困的历史和结果,是被历史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挖掘宗祖文化对当今中国因地制宜地推进精准扶贫以及供给侧改革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了振兴乡村战略,发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新农委将努力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积极弘扬包括宗祖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文化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承诺做出我们的贡献。
追根溯源、继往开来。中国如此之大,中华文化如此之精深,无论是在乡村、在古城,还是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让我们共同开启中华文明的寻根之旅。希望更多的朋友参与进来,学习宗祖文化,继承宗祖文化,将宗祖文化发扬光大。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