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面临的国内挑战及其调适
随着快速崛起,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承担起更大责任和做出更大奉献。但中国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存在各种矛盾和问题,公众对中国应承担何种国际角色也存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促进中国及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由此形成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进而实现命运共同体。因此,投资于“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及国内外的有关参与方能否获利,“一带一路”建设能否带动所在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并让普通民众获益,能否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缩小发展差距,是“一带一路”建设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
中国本身的复杂性在增加
中国正在进入新的复杂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逐渐成长为国际舞台上强大的一员。中国在全球经济和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将会继续扩大。如今中国尽管规模庞大,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崛起的外部不确定性在增多。国内外问题层出不穷。中国不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但已经是很强的国家。强大为中国提供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也让大量问题朝着中国集中。由此,中国决策的复杂性和战略牵动性持续上升。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不必刻意迎合西方国家的看法,但兼顾对方的感受和化解对方的担忧则是必要之举,毕竟中国已经不是一个躲在套子里、杜绝与外界联系的国家,而是一个已经深刻介入世界体系的国家,自然要学会理解别的国家的担忧,并将这种担忧中的合理成分转化为国内改革的一大动力。
以市场调节为主、以经济援助为辅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要发挥政府把握方向、统筹协调的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要在宣传推介、加强协调、建立机制等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要注意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广泛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立体格局。
中国不应该再独自承担资金出让和投资风险的双重压力,接受投资国也应承担这一双重压力,从而增强其责任意识。只有运用现代商业法则来规范“一带一路”相关合作项目,才会更加有效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其实际效果。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在一个论坛上发表演讲称,单纯的援助不能够保障“一带一路”投资的长期性需要、纯商业性和利益最大化,也不能够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现状,所以中间的方式就是互利共赢的方式,先从造血功能开始,让一部分利出来,把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巩固之后,后续商业化的发展机会就会越来越多,市场化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所以互利共赢也是“一带一路”建设最重要的合作要求。事实上,目前中国有能力保障且可持续开拓的国际市场范围基本不出亚洲。至于亚洲之外的利益,中国要学会在全球利益平衡和交换中保持稳定性增长。
“特朗普说他能够完全靠私有部门进行巨额的基础设施投资,这是一个幻想和错觉。因为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都是非常长线的,比如说新型的城镇化,比如说对于交通路线的投资,这样的投资项目是需要共有部门和私有部门共同投资的,不可能完全交给私有部门做这样的投资。”英国金融局前主席特纳勋爵(Lord Adair Turner)坚信,“中国的这些开发银行以及国有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混合,使得中国能够在全世界处在一个非常独特的优势地位,来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应给予符合国家安全战略的企业以融资支持
“一般金融机构以企业财务指标为依据进行融资,但在国家战略框架下,财务指标体系并不是评价企业重要性的唯一指标,国家安全的信用指标体系也需尽快构建起来。”金融领域的资深专家陈元在最近的一次论坛上表示,行业企业的重要性,不是完全表现在一年或一个季度的财务业绩上,而是表现在十年一次经济可能出现的周期,二十年一次国际形势可能出现的变化,或者三十年、五十年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地缘冲突上。“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后,这些企业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陈元指出,开发性金融的逻辑和“一带一路”倡议正好匹配。“一带一路”项目周期长、回报率低,需要长期大额低成本的资金支持;而开发性金融长期积累的国际业务的经验和优势,将更好地促进包容性和持续性增长,能更加积极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陈元提醒,“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形势复杂,要有核心底线意识,而且“现在国家财力有限,对外融资要精打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