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产业发展趋向“工商化”
当传统农业被卷入现代化大潮后,以密集劳动力为基础的传统经营模式日益呈现低效性,客观上要求产业发展方式的变革。在现代化背景下,通过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可以实现要素的集聚,进而发挥经济集聚效应,增加范围经济的空间,获得规模经济的收益,最终实现农民生活的小康和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不断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代农业日益体现出工商化特征。
一、生产发展方式组织合作化、要素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单户经营模式愈发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基于信息不对称、市场竞争压力,单户经营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提供产前、产中及产后的各种服务。与此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广大农民也需要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高收入。由此,以单户为基础的农民自愿合作逐步形成,组织合作化经营成为共同应对市场风险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及外部的各种支持,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重要基础。另外,大量农民外流致使农村劳动力缺失也客观上推动着农业发展、经营方式的转变。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某种程度上起着联系市场与农户的作用”。乡村社会内外环境的变化也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4亿亩,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超过287万户,家庭农场超过87万个。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农民合作社达98.24万家,实际入社农户为7412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28.5%。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发展方式也逐步向要素化方向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土地、资产、人力都成为市场性的增值要素,不同类型要素的资本特性逐步体现出来,这些都推动着传统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型。
二、生产经营方式资本化、技术化、产业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仅仅依靠传统路径和办法是行不通的,必须借鉴和引入现代资本经营理论,加快推进农业资源资本化进程,最大限度地激活农业资源,从而更好地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资本化、技术化与产业化发展是当代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家也非常注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在推动生产经营方式变革中,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资本化、技术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代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金融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等农业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在现实中,农业生产经营发展逐步向以土地、林地、水面、基础设施、人力、技术、资金等为核心要素的有机整合与配置模式转型,合作社、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农户加企业等多种联合经营方式产生,逐步将农民从农业、农村中解放了出来。随着城市技术、资本、人才资源下乡,现代农业逐步具有了全新的内涵,日益成为与城市工业、商业具有同等性质的经济产业,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布局与发展。它不仅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也直接改变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传统乡村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