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重新定义效率与消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黄金时代:产业互联网的时代

第1章 产业互联网,究竟是什么

产业互联网,不是指为传统行业提供B2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到企业)信息化服务的工具或平台,这仅仅是产业互联网在工具层或流量分发层的一个小分支。真正的产业互联网,指的就是进化之后的传统产业,它是产业自身发展的新阶段。对这个阶段,更准确的用词,应该是“产业+互联网”,简称产业互联网。所以,它的本体、它的主词,是“产业”自身,而不是互联网。

1 鸡同鸭讲的口水乱仗

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人,真正能说明白“产业互联网”究竟是什么——虽然,各种振臂高呼“产业互联网时代已至”的文章,早已铺天盖地。

曾几何时,在各种论坛与会场上,专业的产业评论员、经济学家、投资人抑或是大学教授,在酣畅淋漓地讲述完消费互联网是如何随着人口红利消失而遭遇瓶颈、产业互联网又是如何顺应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之需之后,往往突然话锋一转,旁征博引几个诸如建构产业园区、融资体系、跨界融合的宏观理论,或者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时髦概念的解决方案之后,论述便戛然而止了,让台下刚听得兴趣盎然、期待满满的传统企业家们,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就是拯救我们的良方和救星吗?

至多,有实战经验的一些专家学者,会尝试列举出几个近年来新兴的、聚焦于传统行业产业链服务和上下游打通的网站平台,来佐证产业互联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号称互联网家装行业独角兽的“土巴兔”,比如专注于钢铁行业B2B电商服务的“找钢网”等。但这种例证,反而让产业互联网的神秘和宏大,瞬间土崩瓦解、颜面扫地。

土巴兔,12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这就是产业互联网的独角兽了吗?且不说这尚是一个连商业模型都还没有论证成立、连盈利都还未实现的创业型企业,就拿它引以为豪的估值而言,在消费互联网领域,随便拎出两个直播APP,泡沫化的估值都能立刻压死这只“独角兽”。

而找钢网、中农网这类传统行业的电商网站,由于知名度有限,所以不得不每言必谈央视前主持人郎永淳的加盟、前阿里巴巴副总裁卫哲的投资等。殊不知,这仍然是“欲盖弥彰”的心虚与无底气。这寥寥几个最大牌面的公众明星和企业名人,与消费互联网领域的数以万计的演艺明星、IT名人和投资大咖相比,又如何匹敌?

如果土巴兔等就可以代表产业互联网的模式,那岂不是说房产行业的安居客、旅游行业的去哪儿网和携程网等已经存在了10年以上的垂直行业网站,早就是产业互联网了?如果找钢网、中农网等B2B的垂直电商就是产业互联网,那么阿里巴巴是不是就是最早的产业互联网?而阿里巴巴是早于淘宝出现的,岂不是说,产业互联网是早于消费互联网就出现了的?那谁是上半场,谁是下半场呢?难道,BAT引领的消费互联网都“大势已去”,逆袭BAT的竟会是土巴兔、找钢网抑或是用友?宏大的世界观和趋势论,与落地后的巨大反差,又如何让互联网精英们和传统企业家们信服?

图1-1 到底谁才是“产业互联网”

于是,来自消费互联网阵营的讥讽与质疑出现了。一篇名为《下半场,开始了吗》的文章写道,“现在让我找到了我的座位,等我问问身边的人,下半场真的开始了吗?上半场比分是多少?谁跟谁踢?下半场换球队了吗?”显然,不理解,或是不信服的人,对于是否存在互联网的上下半场,是否存在产业互联网的风口,甚至是否存在产业互联网,都是存疑的。一如上文所言,如果大家接受到的关于产业互联网的定义和案例,是那样一个量级的存在,那么,的确,这在消费互联网,也就是所谓的互联网上半场面前,犹如蝼蚁之于巨人,俨然是一个伪风口。更何况,自从“下半场”的概念流行之后,O2O下半场,网红电商下半场、共享经济下半场、手机直播下半场……各种伪概念层出不穷,更加剧了大家对互联网下半场是否存在的质疑。一如这篇文章中反问的,“Facebook目前处在上半场还是下半场?Snapchat呢?Airbnb呢?”这和我前文的问题如出一辙——如果土巴兔是下半场,那么为什么安居客和去哪儿网不是下半场呢?如果是,那么下半场到底是何时开始的呢?一场球可以上、下半场同时踢吗?再来一个更令人疑惑的问题——滴滴出行,到底属于消费互联网,还是产业互联网?当你试图找到答案的时候,你一定已经彻底混乱了。而这个时候,你多半已经开始怀疑,产业互联网是不是就是一个纯概念?它真的有独立的意义吗?

插图001 关于产业互联网的正、反方观点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提出,产业互联网就已经跃然纸上了。然而时间演进到了2017年,在百度百科和搜狗百科,“产业互联网”的词条解释竟然都只是一本同名的图书,也就是说,还没有人能真正编纂出“产业互联网”这个概念的完整定义,有的只是“鸡同鸭讲”的建构与解构、趋势与伪命题之争。殊不知,主张建构和趋势者,如果既没有亲身参与过去20年的消费互联网的繁华与泡沫,也没有亲身体验传统企业的困境与求索,又如何能将产业互联网落地到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去?而质疑产业互联网者,甚至连质疑的对象是什么都不清楚。

然而,无论这场“鸡同鸭讲”的口水乱仗打得如何,产业互联网,它真的来了,不是趋势,而是现实。

2 产业互联网,是产业,不是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在目前普世的定义中,产业互联网指的是什么。

如果说消费互联网致力于消费者个体的虚拟化,是眼球经济和流量经济,那么,产业互联网则致力于企业的虚拟化,是价值经济。消费互联网,满足的是个体用户在互联网中的消费需求。而产业互联网区别于消费互联网,泛指以生产者为服务对象(用户),以生产活动为应用场景的互联网应用,体现在互联网对各产业的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改造、升级、能源节约和效率提升。产业互联网的到来,意味着各传统行业如制造、农业、交通、运输、房产、医疗、教育、家居等的互联网化。

上述的定义描述中,如果提炼出几个核心点,那就是如下所述的内容。

 

● 定位: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传统产业+互联网化。

● 服务对象(用户):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

● 主要内容:研发、设计、采购、生产、营销、交易、流通、融资等各个环节的升级。

● 覆盖领域:制造业、农业、交通、运输、房产、医疗、教育、家居……各大传统产业。

 

这些要点已经把产业互联网的轮廓和特点描述得比较清晰了。但有一个最关键的落脚点,却被含糊地带了过去——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

上述的定义当中,使用了一个词——应用,产业互联网被定义为一种互联网应用。那什么是应用呢?从字面上解释,应用是远远低于产业互联网这个大概念的一个微小概念。用一个微小概念,去定义一个大概念,这就是各种认知混乱的根源所在。而一些行业大咖的演讲,也都在虚化对于产业互联网本质属性的定义,比如宽带资本的董事长田溯宁,他对产业互联网的描述是——“产业互联网是一种力量,它在塑造着社会,塑造着新的文明,塑造一个我们现在可能还很难想象的一个新的未来”。用“力量”这种抽象化的词来替代“应用”这种具象化的词,虽然可以避免以偏概全,但却含糊而不明确,难以落地。于是,产业互联网,在更多的场合下,往往会被解读为一种给传统企业或者传统产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工具或平台(在上述定义中,被统称为“应用”)。这也是为什么土巴兔、找钢网这类网站或平台被视为产业互联网的代表的原因。

我认为,产业互联网,绝不仅是给传统企业或者传统产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工具或平台这么狭小。因为信息化服务工具或平台,至多是一个年收入规模百亿元的小市场而已,和年GMV(成交总额)几十万亿元的传统行业体量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产业互联网不等于这类“应用”。这类应用至多是产业互联网在工具层的一个小分支——几十万亿元后面跟着的一个小尾巴。

真正的产业互联网,指的就是进化之后的传统产业,它是产业自身发展的新阶段。对这个阶段,更准确的用词,应该是“产业+互联网”,简称产业互联网。所以,它的本体、它的主词,是“产业”自身,而不是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已经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行业的范畴。传统实业进化成新实业的过程中,“+互联网”起到了“关键的助攻作用”,但也仅仅是助攻,因为用户的核心诉求的解决,仍然是靠传统行业自身来完成的。而参与完成这个助攻的,有可能是上文提及的那类“信息化服务工具或平台”。这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举一个例子来帮助读者理解上述比较抽象的理论。在传统的零售行业中,有一种常见的物流配送方式叫“车销”。中国有千千万万个零售网点,卖可乐的、卖饼干的、卖日用品的,等等。这些零售网点的物流配送,是靠车销人员开着车,拉着货,一家家按需配送和供给的。车销的方式,在传统的情景中,有以下弊病。

 

● 每个零售网点要货的信息,非常零散、随机和不规范,经过多次传递可能会出现信息错误。比如,经常会出现零售店提了需求,但车销人员到达时没有备足货的情况。

● 每个零售网点只能靠业务人员的经验来判断每种货物的需求频次和数量,没有系统级的数据依据。

● 车销人员每日配送的货物众多,而每次需求的零售点都不同,所以每天都可能在走不同的路线组合;靠经验和感觉来安排次序,往往浪费路程而耽误时间,影响效率。

● 车销人员和每个零售店的交易,是纸质记录的,容易出错或丢失。

● 零售店会有“赊账”的情景,拿货而尚未付款,纸质记录容易出错甚至有不认账情况。

● 车销人员每次回到单位,至少要2小时的时间,完成当日所有零售店的财务记录、报账、对账,烦琐而效率低下。

 

而一旦“车销”加上互联网,上述的弊病就全部迎刃而解了。比如在一款叫“e快销”的车销工具APP当中,零售端可以通过APP发起配送需求,并有系统级大数据提供的预测依据。而车销人员则通过销售端的APP来记录每一家零售端的供货、结算情况,一边数据实时同步到云端,一边蓝牙连接小型打印设备打印账单给零售店店主,实现移动数字办公。当车销人员结束一天的配送之后,他再也不需要花2小时来把所有纸质的记录手动入库了。甚至,当第二天的配送需求被分配出来之时,系统可以根据地图计算出最合理的配送路线推荐给车销员(见图1-2)。移动作业,带来的是效率的提升和标准化程度的提高。

图1-2 “车销”模式的产业互联网化

回到关于“产业互联网”的定义,来看这个案例吧。如果把“e快销”这类的产品,定义成产业互联网的全部,那就还是被束缚在原有的互联网的概念之下—— 一定是一个在线上运行的、基于Web或APP端的产品带来的价值。但我们假定“e快销”拥有10万个客户,每个客户年费1000元人民币,那也只是1个亿的年销售额;而即便是到达这个规模,对于一个创业型项目,可能也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如果这就是所谓的“产业互联网”,那的确是太渺小了。然而,“e快销”这种对车销模式的进化,给整个传统零售业带来的效率提升的价值是多大呢?很可能,在一个三线城市里的价值提升,都远远超过1亿元。根据GE白皮书里的测算,仅在航空、电力、医疗、铁路、油气这五个领域,如果引入产业互联网支持,假设只提高1%的效率,那么在未来15年中预计可节省近3000亿美元。而这才是产业互联网的价值释放。

再回到之前多次举例的装修行业之于土巴兔。产业互联网在装修行业的运用,最终一定是让传统的装修行业得以进化。进化之后的装修企业(如东易日盛等),它们就是产业互联网的主体;而土巴兔只是为这些传统装修公司进化提供辅助性资源协助的工具或平台,辅助的资源包括流量商机分发、供应链提供以及标准化质量定义等。土巴兔的百亿元估值,在BAT这类消费互联网产业面前微不足道,在年产值4万亿元的传统装修行业面前也微不足道,它本身只是产业互联网在工具层的一个小分支。但经过“+互联网”之后的整个装修行业的进化,是在4万亿元基础之上的升级和腾飞,这个产业互联网的本体,才是令人震撼和期待的。

插图002 产业互联网的分支与产业互联网的本体

产业互联网,是产业,不是互联网,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所以,未来在产业互联网大潮下腾飞、有机会挑战BAT的,可能不是一些新型的提供产业互联网工具或平台的应用,而恰恰是诸如新东方、碧桂园、链家、红星美凯龙这类传统行业的巨头。它们今天的身份,仍然是“传统行业”;但明天的身份,就可能是“产业互联网”。

3 产业互联网:制造业+服务业,提升效率+重塑消费体验

既然产业互联网就是“产业+互联网”,它的本质属性是产业本身。那么,传统产业都包含哪些行业,它的外延究竟有多大呢?虽然随着颗粒度的不同,传统行业包含的行业类目也是各不相同,但无论怎样分类,无外乎两个大的类别——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型企业拥抱产业互联网,就可以实现现代化升级;制造型企业拥抱产业互联网,就可以实现智能制造升级,或者服务化转型。

说到这两个分类,就不得不提及产业互联网论述中最喜欢引用的一面“虎皮”——GE的Industrial Internet论。如图1-3所示,Industrial Internet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两重理解。狭义的Industrial Internet,基本可以等同于“工业互联网”,或者德国的“工业化4.0”,明确但又仅仅是指向制造业的,其核心是智能生产和智能工厂,其强调的就是“效率提升”这一个核心点。而广义的Industrial Internet,则基本可以等同于本书中的“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是所有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既包括生产制造业的智能制造和效率提升,也包括服务业的重塑消费体验和效率提升。

图1-3 “Industrial Internet”的狭义与广义概念

很多人都把产业互联网仅仅理解为Industrial Internet狭义的外延,即产业互联网就是提升效率。诚然,产业互联网的驱动力来自企业,而企业的生产侧的改进方向就在于提升生产效率。然而,传统企业的产业互联网升级,绝不等同于提升效率这么简单,重塑消费体验也是同等重要的必备转型要素。否则,谁将虚拟化的个人消费者与虚拟化的企业联系起来?这个最具价值的部分是属于产业互联网还是消费互联网呢?本书中论述的“产业互联网”,一定是广义的,它不仅包含以提升效率为目的的产业端升级,还包含有以优化体验为目的的消费端改造。因为消费者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消费者的需求定义了产业的边界。虽然我们承认互联网的上、下半场,承认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区隔,但并不是说消费互联网要走向没落了,产业互联网是消费互联网的继承者。相反,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不仅不矛盾,还会同时发展下去。广义的产业互联网的外延,就包含它和消费互联网的交集部分,也就是重塑消费体验的部分。绝大部分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都是按广义的产业互联网的外延方式落地实施的,即“提升效率+重塑消费体验”。尤其对于中小微传统企业,它们大多是一城(覆盖区域)、百人(企业人数)、百万元(年收入)的现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线下管理就足够了,哪里有那么多提升效率的系统化需求呢?相反,消费体验的升级以及线上引流转化,却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刚需。所以,如果照搬国外的Industrial Internet的狭义外延,无异于将产业互联网的覆盖对象,缩小为了大型传统企业,而将中小微企业彻底排除在外。

相对而言,服务业更容易向产业互联网化转型,因为整个商业环境正在从供给侧主导向消费侧主导转型,消费侧有能力向生产侧渗透。而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更接近消费者,服务业+互联网,有着天然的基因耦合。再考虑到早在2013年,中国的服务业占比就超过了制造业,这部分的“服务业+互联网”,已然成为了今天产业互联网的先锋军,比如医疗、养生、旅游、教育、房产经纪、装修、家政、清洁、婚嫁、母婴,等等。而在制造业,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从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型,也就是现在常说的C2B(Customer to Business,即消费者到企业)或F2C(Factory to Customer,即从厂商到消费者);另一方面,即使对于那些原来只做生产制造供应、不面对消费者的企业,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局面以及产业互联网的机遇,也存在“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型机遇和模式。

插图003 服务业与生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比如,原先一个做按摩椅代工生产的工厂,现在在按摩椅上加上微信扫码的移动支付,通过代理商把按摩椅放在了车站服务区、火锅店等位区、卖场休息区等公共场所,吸引用户休息、等位时自助按摩、扫码支付;然后,大数据、信息化的互联网后台,可以通过统计全国几十万台按摩椅每天的消费明细,来智能化地调配高、中、低型号的按摩椅(对应不同的客单价、不同消费能力的人群以及不同的消费场景)和更匹配消费需求的数量去到达不同的场所。一个原先做代工的工厂,就变成了基于消费升级、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的服务业。

再比如,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化妆品产业,供给侧严重供过于求,中小品牌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这个时候,一家叫诺曼姿的精油护肤品企业,开始了“精油+身心灵课程+心理咨询辅导”的跨界服务,从传统的工厂生产制造,转向“制造+零售+身心灵教育”的综合商业模式,通过用户购买产品的消费额来定义会员的分级,进而匹配后市场的身心灵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就非常有效地形成了差异化。传统的零售门店,现在既是销售场所,又是会员们和老师们交流身心灵课程和心得的轻社交场所;传统的产品销售,既是卖产品,又是延伸达到会员条件之后的免费课程学习。这样,一个原来“物理层的解决方案”(肌肤问题),就通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嫁接上了“心理层的解决方案”(身心灵问题);精油护肤品的销售,也就通过会员体系以及身心灵课程,得到了质变。

图1-4 生产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案例

上述的案例,非常典型地反映出了当下中国大量中小微制造企业的困境、转型与机遇。它们没有华为、海尔那样的规模,无法从智能制造、财务信息化、“工业4.0”等维度去实现产业互联网化;它们又不是服务业,在转型之前更多的只是纯粹的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面对的只是下游的销售代理或采购商,甚至连用户都接触不到。然而在中国的经济新常态到来之后,供给侧严重的供过于求,于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就成为了一部分企业自我突破、自我救赎的方法。

无论是上述这类中小微制造业,还是大型生产制造业,抑或是品类繁多的传统服务业,产业互联网的进化已成趋势,提升效率与重塑消费体验已成为产业互联网化的双引擎。这是一个属于产业互联网的时代,一个属于“传统产业+互联网”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