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河流中的一条船
如果生命像是航行在一条蜿蜒河流上的小船,这条小船会不时停靠在不同的码头,比如有一个码头是刚出生时的家庭,有一个码头是幼儿园,还有随着成长所需而停靠的各种码头。
不论在哪一个码头发生特别快乐或伤心的事,就算小船在形式上已经拔锚往下一个码头驶去,在心理上,那根缆绳还隐隐地牵系着小船,未来不论航行到何处,只要发生类似的状况,熟悉的那种疼痛感立刻会回来,像是一下子掉入时空旅行,内心马上回到最初事件发生的情境,只觉得小时候的无助感又浮现了,忘记自己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无助的小孩或是青少年。
在课堂上,我手上拿着自己用硬纸板做成的一条小帆船,船的一边有一个小小的锚,另一边则是一串橡皮筋。白板上画好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河流的两岸有着几个代表性的码头,我的工作伙伴帮忙把橡皮筋的一头固定在某一个码头上。我拿着小船(拉着橡皮筋)努力往前航行,不论这条船走到什么地方,一遇到与过去某个码头类似的状况,我只要把手放开,小船就会弹回原来的码头,此时被弹到手的人会马上大叫:“好痛!”
上课时用的小船。
我们也曾用“生命线”的方式,探索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经历过什么样难忘的记忆,至今仍然对自己有着影响。它的作用跟码头与小船的关系是一样的。
我通常会带领学员先做冥想,闭上眼睛回忆自己的生命历程,看看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其中又有哪些故事与人物。
接着在纸上先画出一条横线,一头是出生年,另一头是现在。横线上随时插入直线,标注出对自己重要的年代与人事物,并写上它对自己的影响。
我们太容易被往事勾住了,在当时那些事可能真的很严重,自己也无力解决;现在却不一样了,因为我们不再是无助的小孩了。
我最喜欢举一个影响我很深的例子,那是在我小学阶段的码头上,父母亲从未打过我,也很少骂我,因为我一直是个乖小孩,我从父母那里得到最多的就是欣赏与称赞。小学三年级时,学校教写毛笔字,我的毛笔字写得很不好看,外婆虽然不识字,但也看得出来我写得不够工整。在她挑剔了几次后,仍然没有改善,她气得把砚台拿起来敲我的头说:“连几个大字都写不好,你怎么那么笨!”
从此我对自己写的字有着深深的自卑感,同时在最深最深的底层,有个声音告诉我说:“你不够好,你要一直不断努力地做得更好!”这个讯息一直跟着我到现在,只是我现在已经不会再被这讯息给控制住。想到过去不论做得多好,都会被这个内在深藏的声音所打击时,真是觉得好冤枉啊!
听完我的例子,学员们大多会很开心,因为他们发现我跟他们一样,虽然看起来名气似乎大一些,但也只是一个平凡人而已。
重点在于,透过回顾找到蛛丝马迹,看见自己在过去的生命中,在哪一个码头上,还留下了至今依然会把自己拉回去的一些重要事件;同时知道,自己可以决定以后还要不要受到这些事件的牵绊,并且影响现在的生活。
我要再强调一次,是否要受这些事件的牵绊和影响,是此刻的我可以做出的新选择和新决定。
我的生命线
感谢——生命有你
写给卓明的信
亲爱的卓明:
会跟你亲近,是你去美国游学半年回台之后,想做摇滚歌舞剧,问我谁适合,而我推荐了薛岳给你。又因为看到他在你的调教下,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还跟你合作开办了歌手成长班。后来在你的推荐下,我参加了旭立文教基金会的课程。不过那时的我还放不下主持人的光环,你先去了加拿大加布欧拉(Gabriola)岛上一个叫海文学院的地方上课。你回来之后极力推荐,你说我到那里上课,没人认识,才能放心做自己。
于是我存钱、存假期,真的在一九九二年到海文学院上了近一个月的课,从此我的生命真的就不一样了!
你是我参加过的所有成长课程当中第一位真正的老师。所以我发自内心地要深深感激你。
我们认识好几十年了,曾经一度因为发生了严重的意见不合,或者应该说是冲突吧,有好几年彼此都尽可能避免碰面。那段日子里,只要在街上看见秃头的人,我的心跳都会加快。也因此,我知道内心深处始终是很挂念你的。
因为你的事,我特别去咨询了好几次,后来听说你也因为我而找过咨询师。好在这段日子不长,我们谅解了彼此,重新交往。你一定不知我心里有多么开心!虽然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不过我蛮喜欢现在的交往方式。
有时候我也会想,当时我们的冲突,起因在于我一直把你当成老师,而你却希望我很快地不要再把你当成老师,而是作为朋友。
过了许久我才明白,当我把你当成老师对待的时候,心中对你只有尊敬,而没有把你看成一个对等的人,我相信这样的位置,你一定常常觉得非常不舒服吧?
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因为从与其他人的交往中,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别人把我放在高高的位置上面时,我就没有办法平等地跟他有真正的对话了!
所以,亲爱的卓明,偶尔我还是会不自觉地把你当作老师,因为我们的文化中有某种程度的集体潜意识,也就是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吧?不过,现在的我多数时候已经把你看作对等的朋友了。
这些年我们分别经历了重大的、生死攸关的疾病,希望我们都能够相互保重,在未来的老年生活中,可以一直像现在这样享受着彼此的友谊。
晓清 二〇一七年一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