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征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幸得黄石公指点,熟读各家兵法

接着的几天,韩信都专心研读《太公兵法》,有一天晚餐后,韩信对张良说:“我阅读《太公兵法》,尚有一些不太懂的地方,我想向黄石公本人请教,不知道能否寻访到这个人。”

“经过一番探访,我已知道了黄石公的住处。我一直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您,好吧,明天一早我们一同去访问黄石公吧。”张良说。

第二天清早,张良、韩信、项伯三人经过一番打点,便离家前往山中,寻访黄石老人。黄石老人在深山中修道,从事炼丹和辟谷等活动。必须攀越崇山峻岭、越过万丈深渊,才能寻觅到他的踪迹。

张良等人登上了一座很高的山,他们回过头来,只见山下的河流像一条带子,蜿蜒地流过肥沃的田野,山下的村庄现在看起来,比几块砖头大不了多少。

一条深谷横在他们面前,要越过这条深谷,必须通过深谷上的一座用绳索编成的桥。张良在前领路,走到桥跟前,抓住桥两边的导绳,敏捷地向前移动着,韩信和项伯小心翼翼地走上了桥,他们脚踩着绳索,眼睛不敢往下看。仿佛觉得半朽的绳索承担不住他们三人的重量开始断裂了。

绳索桥在猛烈地摇摆着,张良已经到了对岸,项伯也一个箭步冲到了对岸的支柱旁,韩信仍在桥上,一步一步往前挪移,桥的摆动越来越厉害了。张良在对岸向他伸出一双手,韩信向前一跃,一把抓住张良的手,终于到了对岸的安全地带。

韩信生长在大河旁,不善爬山,张良的故乡是山地,他的攀登技术比韩信强多了。

他们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又开始前进。

他们通过一段满布棱角锋利的岩石的危险地带后,走到了一个大山洞。阳光从山洞拱顶上的一道裂缝中射进来,照亮着山洞。山洞口,一只沸腾的锅正放在熊熊的柴火上。锅里熬煮的是丹药。张良从袋里取出一根火把,在柴火上点燃,然后,照着路,走进阴暗的洞内。

山洞又潮湿又阴冷,但洞里的景象呈现出一种神圣的气氛,奇怪地使人增强了信心。在火把的光亮下,他们看见面前有一堵刻满像蝌蚪文字的石壁,地面上堆满了竹简,上面都刻满了文字。火把的光亮往洞中深处移动,并射向远远的洞角。这时,黄石老人出现了。乍看上去,他像是一尊雕像,非常安详镇静。韩信和项伯两人都因惊讶而吓了一跳,张良因早就见过,所以并不感到惊奇。

黄石老人明显已过古稀之年,但一点也不显老,他身上的皮肤呈古铜色,周身上下显现出仙风道骨。他的一双眼睛,既闪烁着高龄的智慧,又闪烁着青春的火花,他的声音洪亮,似乎发自他周围的岩石。

“良儿,我知道你会来寻访我的,我们之间有缘分呀!我要你细读的《太公兵法》,你读得怎么样了?”

“师父,我得此书后,阅读了四年,收获不小。现在我想把自己近来常常思考的几个大问题,提出向师父请教。”张良说。

“你能认真阅读此书,我很高兴,这本书将使你富贵终生。一旦天下有变,你可以为王者师,运筹决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我将尽量为你解答。”黄石老人说。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张良问道,“要用什么样的收揽人心的方法才能使天下人诚心归顺呢?”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能让天下人同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得到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变化,地有财富生长,能与天下人共同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的,就是仁爱;仁爱在谁身上体现,天下就会归顺谁。能够使人们避免无谓的死亡,解除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机的,就是有德行的人;德行在谁身上体现,天下人就会归顺谁,能与天下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有情有义的人,情义在谁身上体现,天下人就归附谁。每个人都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都喜爱仁德,都追求利益,因此,能使天下人获得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在谁身上体现,天下就会归顺谁。”黄石老人说。

“弟子懂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张良点头说,“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应该如何执政呢?”

“国家祸福在于国君贤与不贤,而不在于天命的变化,”黄石公说,“贤明的君主处理政事要安详、稳重、冷静,要宽柔有节,胸有成竹;待人要多施与,而不与人争利。君主不可轻率许诺,不可轻率拒绝。轻率许诺,就会失去原则;轻率拒绝他人意见,就容易闭塞言路。君主应像高山一样,让人仰望而看不到峰顶;要像深渊一样,让人不可测其幽深。君主必须洞察一切,不做昏君。君主如果能利用天下人的眼睛去观察,就没有察不清的事物,能利用天下人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就没有考虑不周详明白的事情。四面八方的意见、情况都集中到君主那里,君主就会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弟子明白了,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张良说,“我还有一个问题,统治国家掌管万民的君主,为什么又会失掉国家和人民呢?”

“这主要是用人不慎的缘故。国君能做到亲近君子,远离小人,国运就昌盛,如果亲小人,远君子,国家就衰微。君主应使德才兼备的贤人居上位,使不肖者居下位,选用诚信的人,驱逐奸伪的人,严禁暴虐百姓,制止奢侈风气。在选拔人才方面,应坚持六项标准,这就是:仁爱,正义,忠实,诚信,勇敢,谋略。有些君王喜欢用世俗所称赞的人,因而得不到真正的贤才。他们以为世俗所称赞的就是贤才,世俗所诋毁的就是不孝之徒,这么一来,朋党多的就会得到重用,朋党少的就会被排挤。奸邪势力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人,忠臣无罪而被处死;奸臣则以虚名欺得爵位。因此,世道会更加混乱,国家也就不可避免走向危亡。”黄石老人说。

“弟子懂了,暴秦行苛政日久,失去了民心,不久将亡国,代之而起者应以吊民伐罪的心情收揽民心,才能得到民众的协助。不久必有一场群雄并起争夺中原的大战,要想削平群雄,统一中原,收揽人才是首要大事,谁能得到第一流的将相与参谋人才,并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谁就能夺得胜利。”张良说。

“你刚才提的问题问得很好,与即将到来的群雄逐鹿中原关系甚大。不久之后的局面是,秦失其鹿,群雄共逐之,可最后鹿死谁手呢?这不取决于战场上一城一地的争夺,而在于手无缚鸡之力的参谋人员的谋略。也许会出现这样的怪事:在战场上叱咤风云、运兵如神、百战百胜的千军万马的统帅最后却落个全盘失败的下场,而一个本身并非将才、在战场上百战百败、出身寒微者却取得最后胜利,成为一个强大王朝的开国帝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令人不可思议的结局呢?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战争与上古截然不同,上古的战争只要谁的膂力强就可得胜,而现在的战争是谋略战和政治战,战士和将军只是棋盘上的棋子,而下棋者却是离战场千里之外、身处帷幄之中的参谋人员,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战场上兵将的膂力,而是双方谋略人员的大脑。良儿,你熟读了我送给你的《太公兵法》,活学活用,定能为王者师,在未来的战争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黄石公语意深长地说。

随后,张良把韩信和项伯两人介绍给黄石公,黄石公一见韩信魁梧的相貌,便十分惊讶,他的注意力全集中在韩信的身上,对项伯则露出不屑一顾的神色。

韩信见黄石老人总是盯着自己看,有点不好意思,开口说:“小生韩信,拜见先生,请先生指点迷津。”

黄石公继续目注韩信,并不做声,忽然向身边的张良低声道:

“良儿,你精研相人术,你看此人如何?”

张良闻言,沉吟片刻,才向黄石公低声说:“观其相,不过封侯,观其骨骼神髓,却贵不可言。犹如浑金璞玉,只要雕琢打磨得法,其成就当无可限量。”

黄石公一听,不由欣然一笑,向张良微一点头,称赞他的判断准确无误。然后忽然向韩信说:“小兄弟,你目下晦运当头,到处寻求容身之所,皆被冷落,难展大志。但总有一天,你会时来运转,大展宏图,求贵得贵,求富得富。你平生的抱负都可伸展。你的优势都可以得到发挥。百战百胜,所向披靡。”

过一会儿,黄石公附耳向张良说:“他虽然壮志能酬,大富大贵,荣归故里,但大贵之后即大凶格,看来这大富大贵也并不好受也!”

“您说的大凶格指的是什么?”张良同样耳语问道。

“恐怕难逃血灾之劫!天数如此,夫复何言?良儿切勿以此轻泄!”黄石公轻声说。

韩信见他们俩交头接耳,知道是在议论他,但又不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便在黄石公面前噗地跪下,恳求道:

“先生本事惊人,万望先生不嫌韩信浅陋,收韩信为徒,传授韩信带兵统帅之学!”

黄石公慌忙起身避开说:“韩兄弟这拜师之礼,黄石公绝不能受也!”

韩信一听,不由满脸失望。

张良代为求情道:“韩兄弟一片诚心,师父既已判断他乃灭秦之将才,为甚却拒绝收他为徒?”

黄石公说:“黄某自知吾之本命只有一徒之缘,逾此求者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此自收良儿为徒之后,吾已根绝受人师礼之念矣!至于韩兄弟之请求,也并非惟有通过拜师才能满足,彼乃大转折中一关键人物,没有他,未来的中原角逐无法收场,上天已降大任于他。我黄某助他一臂,乃顺势而为罢了!”

韩信听他的口气,知道黄石公虽不肯收他为徒,但已答应传他“带兵统帅”的妙法,心中不由惊喜过望,连忙向黄石公以晚辈身份拜谢道:“前辈栽培之恩,韩信日后但有所成,必厚以图报!”

黄石公淡然一笑道:“韩兄弟不必谢我,你与我相遇是缘,我传你天机兵法亦是缘,彼此皆大转折的参与者而已,说什么图报之虚妄事哉?”

沉默了半晌,三人都等待黄石公的指示,无声地站立着。终于黄石公又开口说话了:“在我传授兵法之前,先有一言奉告你们三人。”他一一打量站在他面前的三位后辈,继续说:“知道自己的无知,这才是真知,智者摒弃骄矜,不求爵禄,一切听任自然。自然乃万物之母,万物皆受制于自然。许多人都想征服世界,征服自然,但人必须在征服自然之前,先征服自己。”

三人默默地听着,各有各的体会。

从这天起,张良、韩信和项伯三人就住在山洞里,跟随黄石公学习功课。三人的功课各自不同。韩信学的是“天机兵法”,主要是如何指挥千军万马的战阵演变之法。张良学的是“文韬”,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项伯学的是“虎韬”,多是有关如何冲锋陷阵、消灭敌人的战术。

黄石公传授韩信的天机兵法,亦即当年九天玄女传授给黄帝的兵法。其中包含的兵法的玄妙,当真鬼神莫测,精妙至极。

据传说,远古之时,炎黄子孙的老祖宗黄帝,与魔王蚩尤战于涿鹿,黄帝不敌蚩尤的魔法,九战九不胜,后得到《九天秘笈天机兵法》,于是万战万胜,大败魔王蚩尤,中华炎黄子孙的伟业,因此而得万世弘扬。

后来齐国军事家孙武和孙膑亦得此“天机兵法”,遂运筹帷幄,百战百胜,成为一代兵法大师。

黄石公也是齐国人,有幸从孙膑后人那儿获得天机兵法真本,韩信有缘分在这仙洞中与黄石公相会,黄石公亲授他天机兵法,因而造就了他成为一代用兵奇才的根基。

令黄石公暗暗称奇的是,韩信似乎天生是军事奇才,他的悟性之高,连张良亦稍有不及。因此不到一月时光,黄石公传授与韩信的天机兵法,韩信竟已领悟十之八九,就连最深奥的战阵演变之法,黄石公只需略加指点,韩信即能领悟其中的精义要旨。

张良见韩信进步神速,心中亦感欣然,禁不住私下向黄石公求情道:“韩兄弟于天机兵法之道,悟性之高,天下罕见,既然如此,师父何不一并传授他‘文韬’课,使他懂得有关政治、外交和人际关系的学问,岂不更好?”

黄石公一听,便微叹口气说:“我对他的悟性亦暗感惊异,他果然不失为天机兵法一道中的奇才,可惜仅此而已。他是个典型的单方面的人才,在兵法上十分精通,对于政治却缺乏敏锐的感受力,对人的好坏也缺乏起码的判断力,可能常常会遭人暗算。你想传授给他处世之道,也是白费劲。他是个昧于世事的军事家。他在性格上还有严重的缺点:优柔寡断,目光短浅,一有失意,就闷闷不乐。在功名利禄方面,他又看不开,这当然与他的出身有关,从小混迹于市井,就只有市井之徒的志向,即只求利其自身,而没有献身社会、为民造福的高尚目标。可他又没有市井师爷的犀利的观察力,把周围的人都当成士君子,希望人们都会以士君子之心待他,满足他,这就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好了,别多说了,总之,他学习兵法是优等生,是专长,至于其他精深学问,恐怕不可奢求也……”言下之间,黄石公亦为此而大感惋惜。

张良、韩信等人在山洞里跟黄石公学习,不觉已三月有余。他们白天靠杂粮、野蔬、野果充饥,晚上睡在草席上,过着原始人一样的生活,但他们的学问都大有长进。

有一天,黄石公召集他们来,对他们说:“我本来想留你们学习一年半载,但你们都是了不起的,领悟力极强,我只要略加指点,你们就能全盘领悟。现在,你们已经学完了适合你们学习的全部。后天就举行对策考试,如果能通过,就真正是我的弟子了,打发你们下山,不知你们三人意下如何?”

张良、韩信等见自己能毕业了,都喜不自胜。说实在的,山上的生活也太艰苦了,他们迫切希望下山改善改善生活。这说明他们没有黄石公那种超凡入圣的境界,尘心未脱。

“在举行对策考试之前,你们要各写一篇学习心得,我就根据你们写的文章向你们提问。”黄石公补充说。

于是,张良、韩信忙着削竹简,刻写各自的学习心得。张良的学习心得为《乱世收揽民心的方法》,项伯的学习心得为《论兵贵神速》,韩信的文章为《论水战》。

张良在对策考试时,首先宣读自己的学习心得,其实这是一篇简短的毕业论文,他写得条理清楚,论据严密,堪称论文中的上品。黄石公针对他的论文提问说:

“战争中免不得要攻城略地,在战斗中,必然会造成许多民众的无辜牺牲。大军过后,无不残破。这样的情况,对于收揽人心十分不利,怎样才能做到既取得城池,又收揽人心呢?”

张良答道:“孙子说过,用兵的法则,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好中最好的。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最下策是攻城。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将帅意气用事,驱使士兵像蚂蚁一般去爬城,士兵减员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的灾害。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既能使敌军屈服,又不必进行残酷的血战,更不需要旷日持久的战斗,单靠庙算就能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老百姓也不会蒙受灾害。而胜利可以完满取得,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原则。遗憾的是,战争中许多将军杀红了眼,把上述原则置诸脑后。攻城时靠杀戮来树立自己的威势,城破时把所有的敌军全部坑杀,甚至把全城男女老幼都杀尽,鸡犬不留。这样攻下一城杀一城,这民心又将从何收起呢?因此,较理想的办法是,在众多的城池中,挑选一座最主要的进行围攻,派重兵将城池团团围住,首先孤立它,断绝它的外援,造成守将精神上的压力。然后派遣间谍潜入城内,制造谣言,使得守城军民心理慌乱,斗志瓦解。随着又派说客进入城内,争取城内的主降派,使守城指挥中心内部产生嫌隙,再伺机行事,让主降派开门投降,争取兵不血刃夺取城市。这座主要的城池和平解决了,其他较小的城池的守将必将步其后尘,纷纷不战而降。在攻下许多城池后,主将务必要约束三军,不准扰民伤民,沿途秋毫无犯,民心就获得了。”

黄石公听了,频频点头,深表满意。接着,他又问道:“如果你辅佐的主公带兵攻入秦朝的关中,为了收揽关中的民心,获得秦国老巢父老的拥护,由你来起草第一篇文告,这篇文告应该怎样写?”

张良略加思索,拟好这篇文告的腹稿,然后不慌不忙地念道:“关中诸位父老兄弟姐妹们,在暴秦苛虐的法律迫害下,使得天下百姓流离失所,生活疾苦,生命毫无保障,弄得天怒人怨。我某某决心要拯救万民于水火,我是基于这种抱负而起兵的,承蒙诸位的协助,使我得以进入关中,各位不要惊慌,我是来为大家谋幸福、解除痛苦,而不是来继续迫害各位的。因此我有三条规定,希望大家共同遵守,那就是:一、杀人者处死;二、伤人者按律抵罪;三、抢劫财物一律按情节轻重议处决不宽贷。这三条规定简称‘约法三章’。至于以前秦国的苛政,全部废除。请各位回去告诉大家,本来从事什么行业的还是照旧继续,我某某的军队就驻防在城外的营帐里,不会进城,免得惊扰市民,只要各位不犯法,我们决不会干扰各位的。”

黄石公听完,拍手叫绝。他说,单凭这篇文告,张良就可以毕业了。约法三章的主意很好,在华夏的军民关系史中,这属于开创性的新篇,定能收到极好的社会效果。有了这个法宝,天下一定归心。

黄石公看了项伯写的心得,皱着眉头说:“项公子,你是将门之后,可军事论文却写得十分平常,没有什么特色。看来,你家的灵气落在另外两位英杰身上去了。在未来的推翻秦朝的起义中,你们项家独当重任,出力最大。天下差点归你们项家所有,但由于种种原因,功亏一篑,结果上演一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悲剧,作为献给六国亡灵的祭礼。而断送你家前途的却是你。”

“我?我为了救兄长项梁差点丢了性命,难道我哪里还做得不够吗?”项伯面红脖子粗地分辩着。

“我指的是将来的事,好心人也会做错事的。你忠于朋友,可不知不觉损害了自家的人。忠孝不能两全嘛。好吧,我送一件护身之宝给你,可保你一生富贵平安,无疾无灾。”说着,黄石公从怀中摸出一颗大红宝石,递给项伯,项伯再三拜谢,退到一边,由韩信来进行问答。

黄石公认真看了看韩信,然后说道:“韩信兄弟,你的论文写得妙极,字字珠玑。你的军事天才,可称得上空前绝后,举世无匹。但我仍有几个问题要考考你。”

“请大师提问。”韩信恭敬地说。

“你的文章是《论水战》,我首先从水战的兵法问起,如果我军与敌人隔河对峙,我军要渡河攻击敌人,怎样才能减少我军的损失呢?”黄石公问道。

韩信从容不迫地答道:“我军应假装在近处渡河,河中可多泊一些船只,故意让敌军发现,把敌人的主要兵力吸引在近处防守,然后在敌人兵力空虚的远处渡河,这样就可大大减少我军的损失。《孙子兵法》说: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攻,装作不能攻;要打,装作不要打。在近处行动,装作要在远处行动;在远处行动,装作要在近处行动。攻击敌人无备的地方,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

“如果渡河缺乏船只,主将有何良策呢?”黄石公又问道。

韩信略加思索答道:“如果我军人数众多,急需渡河,可船只很少,除了尽量发挥船只的效用外,还可以用竹木编成木筏,用蒲苇等制作轻便小船,甚至大腹的陶器、酒桶、木制柜子都可利用来载人马渡河,重要的是节省时间,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到全军渡河,才能不被敌军发现。如果能找到上游水浅处涉水而过,那就更加快捷了。”

“你的回答使我很满意。河流是影响部队行动、妨碍部队前进的不利因素,所以,何时、何地、用何种工具渡河自古以来为兵家所重视。你所说的‘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的渡河方法亦即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法:‘声言击东,其实击西’,但声东击西的战术不可多用,更不可滥用,因为这种战术极易被敌人所识破。所以此策也是一条险策,使用时当慎之又慎。这条计策能否使用,要根据敌人心态是否真的混乱来决定。敌人心态混乱,我方就能取胜;敌人心态不乱,那我方将自取灭亡。”黄石公作结论说。

“大师所言极是!”韩信鞠躬致意。

“假使我军与敌军隔河对峙,敌军渡河来攻,我军处于防守地位,应该如何布阵呢?”黄石公又问道。

韩信想了一想,随即回答说:“我军在水边布阵,应该离水稍远些,一则引诱敌人渡水,一则使敌人不对我方生疑。如果我方决心与敌人决战,就不要在水边迎击敌人,以免敌人退而不渡。如果我方不想作战,就要在水边列阵阻击敌人,使敌人无法过河。如果敌人渡河来与我方作战,可以在水边等待敌人一半人马渡河后发起攻击,这样便会取胜。《吴子兵法》上说,用兵必须察清敌人的虚实,找出敌人最薄弱的地方进行攻击,例如,渡河刚刚过半的敌人可以进攻。”

“是的,战争变幻莫测,瞬息万变,水战也如此。在隔河与敌人对峙时,军事指挥员必须随机应变,不断采取新的谋略与手段去攻击敌人或防御敌人。在有山岭、森林、险要、阻塞、水网、湖沼等地形复杂、难以通行的地区作战,主帅必须十分小心,兵法上说,在这样的地形复杂地区,行军列阵时,右后方应靠近山陵,前左方应临近川泽,按照‘背山临水’的原则部署兵力,这样就前有天然屏障,使进犯的敌人不易通过,后有适于防守的有利阵地,使敌人难于攻破。你在论文中提出的‘背水一战’的方案,与上述传统看法相违,你能对此做出解释吗?”黄石公又问道。

韩信精神抖擞地回答说:“‘背水一战’指背后靠着一条河布阵,面对敌人。这样军队就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在兵法上叫做陷入了死地。《孙子兵法》说,迅速奋战则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被消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处于死地的军队并不意味着必然会被消灭。如果士兵奋勇作战,还是有生存的可能的。高明的统帅就是要敢于把士兵投入到危险的境地,使他们有进无退。处境越宽越松,军心就越涣散,处境越危险,军心就越专心一致。军队进入无路可退的死地后,将帅就要表示必死的决心,以激励士卒。士卒都有求生的愿望,为了求生,他们就会听从指挥,协力抵御,拼死战斗,以一当十,以十当百。这样,反而会取得胜利。所以《孙子兵法》上说:‘投之亡者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吴子说过,战场就是随时有死亡的危险的地方。如果不怕死,反而会生存下来;如果贪生怕死,就一定会死。”

“你说得有道理。我也常常这样想,如果敌人兵力强大、士气旺盛,而我军战士新旧夹杂,良莠不齐,而将帅又无法统御,难以与敌拼死决战时,就必须让士卒置身死地。同时要告诉全军将士,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要烧尽粮草,填平水井、火灶,烧船砸锅,根决将士求生的念头,这样就必然会胜利。”黄石公说。

韩信又补充说:“吴子说,善于领兵的人,像坐在漏水的船当中,趴在燃烧的房屋之下,决不能考虑个人的安危。一上了前线,就必须拼死决战,只有这样,才能获胜。如果身为将帅的人临阵畏惧胆怯,希望侥幸求生,反而会被杀掉。所以兵法说:‘必死则生,求生则死。’用兵之害,犹豫最大。”

黄石公沉吟了一会儿,又开口说:“你生长在大河边,所以喜欢研究水战。你对于水战确实独有见地,称得上水战专家。但有时形势会迫使你离开水乡,进入山地作战。因此今后你对山地作战也要加强研习。在山地作战,居民稀少,交通不便,运粮困难,如果深入敌境作战,怎样解绝粮草问题呢?”

韩信不假思索地答道:“在缺乏粮草的山地和荒原作战,最好占据对方粮仓,夺取他们的积蓄,来接济军饷,这样便能取得胜利。”

黄石公点头称赏:“你说得很对,高明的将帅,务求在敌国解决粮秣。就地取粮一石,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石。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作战,远道运输粮食会造成国家财政困难,经济枯竭,诸侯国就会乘机而进攻,战争就会失败。现在让我们从相反的方向考虑这个问题,假使敌人远道而来,粮食供应不上,而我军粮食充足,这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呢?”

韩信马上回答说:“如果我方粮食充足,敌饥我饱,我们便要坚守阵地,不与敌人交战,特别是派重兵守住粮仓,用持久相峙的方法使敌人困敝,并断绝他们的粮道。等到敌人退走时,便秘密派遣奇兵截断他们的归路,纵兵追击他们,这样必然能将他们一举消灭。”

黄石公说:“你的兵法已经很娴熟,今后领军作战,完全够用了。你如能遇着明主,让你的才能充分发挥,你将成长为千年内无人比得上的军事家。但你专长于一艺,不求平衡,缺乏政治家的眼光,仍是很危险的。事业略有所成,急流勇退,才是上策。”

当即张良、韩信等拜别黄石老人下山,临行前,黄石老人赠送黄金一镒给韩信,作为奖赏。

下山后,韩信与张良、项伯分手,回淮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