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追思叶世祥教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叶兄世祥

李怡

知道世祥不幸去世的消息是在2013年7月中,我到台湾政治大学担任“夏潮学人”,刚刚安顿下来,就接到世祥兄一个学生的短信:“世祥师今天走了。”因为事前并不知道世祥兄染病的消息,所以这条短信让我惊疑不定,连忙向良好兄打听,证实的结果让我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

我与世祥相识于近30年前,1985年秋天,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二年级,因为接手五四文学社的工作,忙着在一年级新生中招兵买马、扩充“队伍”,就这样认识了伊沙(吴文健)、徐江、桑克(李树权)、冰马(吕兰亭)、侯马(衡晓帆)、黄祖民等一大批才子。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些才子大多钟情于诗歌,到今天就成了为人津津乐道的北师大“八五诗人群”。只有世祥等为数不多的几位评论家。文学社内部分为几个小组,有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诗歌组人数最多,常常搞的大型活动也是诗歌,后来黄祖民又另外成立了“太阳风诗社”,伊沙他们一拨也有自己的活动。文学评论方面也时常有讲座和作品研讨会,如王富仁、张欣欣、刘晓波等人的讲座、关于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讨论会等等都轰动一时,但是每当需要出刊时问题就来了,诗歌、小说稿件从来不愁,评论稿件总是不够,在我印象中,世祥就是能够在评论上“救急”的人,得知世祥离去的消息后,我一直在家中翻找旧物,希望能够发现当年的一些油印书报,发掘出世祥当年的文字,可惜因为这十多年来我辗转多地,许多旧物都不复存在了,实在遗憾之至。

世祥与我一样,都在毕业后走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又都对鲁迅、新诗等充满兴趣,所以在好多年里,我们彼此虽然交往不多,但都比较留意对方的动向,他发表在《鲁迅研究月刊》上的论文我都认真拜读。1994年,我的第一本学术著作《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出版后,世祥是我第一批寄赠的同好。世祥不仅仔细读了这本书,还写来了一篇长长的评论。20世纪90年代之初,一切“西化”的学术都遭遇到了来自官方与主流学界的共同质疑,倒是“传统文化”的地位开始上升,我的论著本来不过是现象的描述,并无“弘扬传统文化”的用意,但在那样一个氛围中,竟然也获得了“维护中国诗歌传统”的谬奖,读到一些报刊上的如此的误读,我越发寂寞起来。打破这一寂寞的就是世祥,他的评论敏锐而深刻,准确地抓住了我的初衷,并无比鲜明地将这样的思路与当时流行的各种潮流区别开了。读着世祥的文字,我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那个沉稳、平静的八五级师弟,突然意识到是某种共同的人生体验已经把我们的心灵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思想深处的联系,其实并不需要太频繁的私人交往,历史与命运已经铸就了我们精神认同的基础。

没有中国的开放,没有对世界文化的持续不断的借鉴,可能就没有20世纪80年代我们这一批激情的文学热爱者,没有对自身的文化传统的坚持不懈的反思和批判,也没有我们这一代人思想的成长,所以,“风向”的转折并不能轻易改变我们的历史记忆和业已成型的坚持。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那样一个20世纪80年代可以绽放自己正常的青春和梦想,那么,有什么理由要扭曲自己的思想来曲意逢迎呢?在20世纪90年代之初,这么多人在幻灭中自我修正,那么多中年人在见风使舵,这么多年轻人因为记忆的断裂而理所当然地“体制化”、“规范化”,但是究竟还有另外一些不甘为现实魅惑的人们!

近20年,世祥在东南,我长期在西南,几乎没有见面的机会。他后来又转向文艺学专业,彼此能够在会上相遇畅聊的时机就更少了。但我知道他依然坚持在鲁迅研究的领域并时有重要的收获,对“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梳理审美主义在20世纪的流变,这是世祥对百年中国文学追求的一种观察角度,我觉得,其中也包含了我们这一代的共同的情怀:在20世纪80年代,正是一些似是而非、是非而是的“审美”追求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奠定了我们走向学术的甚至也是走向人生的最基本的态度,恰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样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正在消失,世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世祥的梳理和分析其实也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怀旧,当然不是借怀旧来逃避现实,而是对现实提出真正深刻的追问。对此,我与世祥心有戚戚焉。

两年前,应世祥之邀,我去过一趟温州,这是1989年毕业之后与世祥相聚最长的时间。席间,身为副校长的世祥与他的一拨同事、弟子如此平等、随和,离开我们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二十来年后,我又仿佛回到了当年,与世祥,与1984、1985年的一帮兄弟,无拘无束地恣意而谈!

如今,世祥兄走了,这位可以恣意而谈的兄弟走了。有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情不自禁地在网上查看他的信息,想知道这些年他的点滴,我看到了温州大学许多朋友的追思与回忆,有师长,有同事,有朋友,有学生,我听到了许多真挚的倾诉,看到了许多深长的哀痛。作为三十年前同住西南楼的兄弟,我为他能够在短暂的人生中留下这样深刻印记而自豪,作为与他一同走过60年代的躁动,走过80年代的“审美”的朋友,我也深知其中流淌着我们都为之珍惜的情怀与理想。我在想,作为朋友,需要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告慰这位先行的学友,我的叶兄世祥!


2014年春节于成都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