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岁月系列丛书·彩霞东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描绘神奇世界 歌吟曲折人生

——“蓓蕾人”焦东海

焦东海,相貌平平,个子不高,说话平和,我每次见到他就会招呼一声“焦老师”或者“焦大爷”。他看似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人,但当亲密接触、了解他一生的时候,就会感到惊叹,啊,原来他是一位战士,一位共产主义战士,他有着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当我们读完他的作品,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我们会对他肃然起敬!

焦东海,河南偃师县人。1928年出生,就读于河南开封高级工业学校。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随十八军进藏,历任步兵第五十二师教导队筹粮队分队长、前线军事记者、西藏军区政治部报社编辑等职。1984年后从事西藏党史研究工作。他的一生是和西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藏,向来以其神秘的风采吸引人,以其高危的地势考验人,以其艰苦的生活培育人。如果谁能适应它的生存状态,超越它的境界,不仅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能感悟人生之乐,甚至登上理想之峰。他在部队里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件,到地方后撰写并出版了大量的文史方面的书籍,谱写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巩固边防、保卫边疆的赞歌。他一生中,写战士、写首长、写朋友,却很少写自己。他的人生经历中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有藏汉民族团结、骨肉情深的故事。

一、流动报馆

1950年,焦东海在十八军一五五团任战地记者。当时一五五团有个小报叫《战利》,因为不定期,所以有时一天一期,有时两天一期。报纸虽不起眼,但很受欢迎。焦东海就是这个小报的编辑加记者。1951年5月,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签订之后,记者们的工作很辛苦。他们一边跟着部队行军,一边搜集资料,晚上还要编写稿件,编好了连夜油印,第二天早上在行军前提前出发,赶到部队前面去发送报纸。

离开昌都西行到第一座雪山(拉贡山)时,焦东海他们出了一张报纸,把和平进军西藏的伟大意义、翻越这座山与进军西藏的关系以及注意事项都表述得十分明确。报纸出版后,他们边行军边宣讲,对战士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部队翻越的第二座雪山叫瓦合山,漫山遍野全是积雪,苍茫一片,连一棵小草都看不见。幸亏预先在山下捡了一些干柴,扒开积雪,支好帐篷,整理好住处就开始埋锅化雪做饭。焦东海和战友们把背包放在雪堆上当桌子,又拿来几个背包当椅子开始了工作。这时夕阳夕照,白雪辉映,光线很强,为防雪盲,大家戴上风镜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正在赶稿子的紧张时候,突然间一片乌云压过来,雪粒夹着冰雹从天而降,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大家赶紧收拾东西,躲进帐篷。饭后,又挑灯夜战,编稿的,刻蜡版的,记录新闻的,油印的,大家忙个不停……

回忆起自己进军西藏路上办报的日子,非常怀念已牺牲在雪域高原上的战友们,永远长眠在那块土地上的战士们。

1951年冬天,部队到达藏北重镇扎雪奔噶,因为积雪覆盖了荒原,马草成了大问题。团里决定派几个连队到扎雪奔噶东北的一片森林里割马草。李传恩政委亲自到森林里坐镇指挥。这时的焦东海同样是跟着连队深入森林采写战士们的先进事迹,遇到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就写成通讯刊登出来,在部队形成了互相鼓励、你追我赶的局面,很快完成了任务。1954年康藏公路西线指挥部搬迁到太昭办公,上级决定出一期报纸,由焦东海编辑。报纸办得很正规,发行量也扩大了,除了一五五团外还发送到军区炮兵营、第一施工局各工段。报纸出了39期。除了及时传达上级指示、首长讲话、筑路动态和施工经验交流,还发表了许多军队和藏族民工团结友爱的小故事,对增强军民关系、提高民工觉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54年7月25日,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将军和达赖等赴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路经太昭时,向筑路指挥部赠送的锦旗上写道:“你们是毛主席教育下为建设西藏,巩固边防,克服困难,努力筑路的英雄,是西藏人民离不开的亲人。”

二、喝“糌粑茶水”

昌都战役结束后,后方供给跟不上去,部队发生了粮荒。为了顺利度过粮荒,为进军拉萨做准备,上级决定,留五十二师师部和一五四团、一五五团于昌都冬训待命,其余部队撤回金沙江以东筑路。焦东海随一五五团留驻昌都。团部驻防在距离昌都90华里远的日通,主要任务是割马草。此时已临冬季,野草早已枯黄,农田里的青稞早已收割完毕。经过交涉得到群众的同意,部队就到地里捡拾群众不要的麦秸秆代替马草。这时,战士们的口粮也减少了,每天只能吃两顿饭,因此,大家每天都饿得头昏腿软,浑身无力。

宣传股除了白天割草、拔麦秸秆之外,晚上还要收抄要闻,编辑出版小报。有一天晚上大家正围着炉子开会,收音员突然昏倒了。宣传股长王心前从自己身上掏出仅有的两块银元——他的全部津贴,朝焦东海喊道:“快去找老百姓买点糌粑来!”

焦东海看着王股长手中的全部积蓄,犹豫了片刻:“不是说,不准向老百姓买东西吗?”

“是的,是不准买,不过经过领导批准,必要时也可以少买一点的,我批准了,你快去吧。”

焦东海到了藏胞家里说明了紧急情况,主人满口答应,给他装了三四斤的糌粑。宣传股长宣布,每晚每人一把,补贴一下。收音员今天两把,以后和大家一样,不准特殊。

具体分配的时候,收音员只要一把,不肯要两把,大家都很感动。战友们把糌粑放在茶缸底部,倒上茶水,不敢用筷子搅拌,因为用筷子一搅拌,糌粑马上会浮上来,很快就会喝完。而不用筷子搅拌,喝一杯茶水,再添满接着喝,多喝几杯后,肚子好像就饱了。

大家正在喝茶水时,50多岁的房东妈妈端着一小碗盐巴走进来:“我早就看出你们挨饿了,但是我也很穷,没有糌粑能给你们,很对不起。现在你们有糌粑了,就送一点盐巴给你们,收下吧,这是我的心意。”

老人家非常诚恳,战士们收下了。每人的茶缸里再放一点盐巴,喝起水来就更有味儿了。说实话,只有这个时候,他们才真正意识到,盐巴和粮食对人的重要。

岁月匆匆,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焦东海经历了进军西藏的全过程,经历了平息西藏叛乱,经历了西藏民主改革,看到了西藏农奴的翻身解放……

焦东海离休了,他把自己在西藏的经历记录下来。通过他的作品,我们了解了祖国统一的艰辛,了解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了解了焦东海。如他的诗文所言:

人生如流水,它能冲刷一切,又常常被一切所阻挡。

人生如同天上的乌云,它飘然而来,飘然而去,有时还会洒下倾盆大雨,汪洋四溢,有时还会悱恻缠绵,迷住人眼。

人生如同山间竹笋,每日每时都在向上成长,但又常被人砍伐,然而砍伐以后,竹又会长出来,永远也砍不完。

人人都想成就一番事业,事业的成就有精神和物质两种,不能只要物质不要精神;物质生活丰富了,还要注意高尚的情操,让物质化为精神,精神转化为物质。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是苦难的童年,艰苦的中年,清贫的晚年。我认为,这话有道理。但,我无怨无悔。我认为,我们这一代生活得很有意义,我们无愧人生。

人生的任务就是读两本书,有字的书和无字的社会书。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为人民服务,就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贤者。

焦老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西藏。西藏是世界屋脊,是众水之源,众山所仰,是世界战略的制高点,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制高点。焦老先生尽了毕生之力,站在这个制高点上,将中央精神、首长指示以及各族群众在其中表现的光点、亮点记录下来,供后人纪念、学习、效仿,也是功德无量的。

讲完了焦老先生的故事,我心澎湃,情不自禁写了一首小诗送给我尊敬的焦老师:

扬鞭策马上珠峰,雪域高原展大鹏;

笔扫千军放异彩,气吞九脉荡心胸;

文昭日月成天象,德溢金辉耀苍穹;

福地安居留晚翠,松心柏节夕阳红。

欧阳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