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布里亚的交响:建筑与城市文化多元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阿德莱德城市空间的包容性与澳大利亚的城市空间范式

武烜 杨娜

阿德莱德(Adelaide)是南澳大利亚州的首府,位于南澳大利亚州东南部罗夫地山地与圣文森特湾间的滨海平原上,人口120.21万(2008年统计数字),占全州人口的72%以上。1836年阿德莱德开始修建,目前为南澳大利亚州的行政、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阿德莱德又是该州农畜产品贸易中心和重要输出港,其工业发达,以汽车制造、金属加工、化工、机械、电气设备、纺织、食品加工等为主。在阿德莱德的城市规划中,古典与现代相互包容的人文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之中。在市区,古典的维多利亚式建筑(Victorian Style)、爱德华式建筑(Edwardian Style)、殖民时期建筑(Colonial buildings)与现代建筑、异域文化建筑和谐共存,互相“包容”。

1.城市空间包容性与“施拉姆文化传播模式”

1.1 城市空间包容性是社会文化的特征之一

在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中,城市空间的包容性首先是允许移民乃至澳大利亚的各种族都能保持并展现其居住文化特色。澳大利亚城市空间包容性的本质则在于:承认、尊重并欣赏外来移民的文化多元性。同时,澳大利亚城市空间的包容性还可延伸至古典与现代建筑的包容、人与环境间的包容以及代际间包容。城市空间包容性是一个动态过程,即:本土文化与外来移民文化的相互关系。在阿德莱德的城市规划理念中,空间的包容性是本土文化对外来移民文化的吸纳和借鉴的过程,是阿德莱德城市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阿德莱德的城市空间规划借助了传播学中的“两种或者多种不同文化相互传播—接受”的过程。“文化的传播”是这一动态过程的起点,主体文化是在客体文化传播进来以后才进行消化、吸收的。“接受”是这一过程中的另一问题,或者说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假设主体文化不对客体文化“接受或容纳”也就不存在城市空间的包容性了。城市空间包容性的前提是客体文化的传播。

1.2 施拉姆文化传播模式

阿德莱德城市空间文化包容性正是两种或多种文化传播与接受的结果。如图1:

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传播—容纳”如图2:

在阿德莱德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一方面是城市本土的盎格鲁-撒克逊现在大部分英国人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盎格鲁-撒克逊是古代日耳曼人的部落分支,原居北欧日德兰半岛、丹麦诸岛和德国西北沿海一带。公元五世纪—六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两部都有人群南渡北海移民大不列颠岛,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两部落才融合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白人文化)文化争鸣与扬弃,另一方面是与外来移民文化(如:地中海文化地中海文化在阿德莱德当地专指西班牙移民文化与意大利移民文化。、中国文化等)撞击与融合的历程。对于外来移民文化的冲击,无论是1851年淘金后期的华侨文化,还是二战之后的西班牙移民文化与中华本土文化,都通常采取吸收和融合的态度。阿德莱德当地的白人文化对外来移民文化加以阐释与容纳后,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其生活方式、习俗,甚至语言。阿德莱德有多个华人居住区。其中唐人街就在阿德莱德市长途客运站的对面,周围是商业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华人在阿德莱德市的移民人口逐渐增加,唐人街便热闹起来。对于阿德莱德的华人移民而言,唐人街以及唐人街附近的华人会馆,是他们在异乡寻找朋友的起点。华人移民在阿德莱德市丝毫没有觉得这座城市是陌生的,也没有产生所谓的Culture Shock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处于一种社会性隔离,而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指临床上那种由于疾病引起的丧失意识的病理性休克。属于医学专属名词。(文化休克),一些更早期到阿德莱德的退休华人移民,因为多了这个华人聚集的地方,生活也丰富了起来。

找到民族认同感就是唐人街在阿德莱德市民心中的写照。唐人街建筑分南门北门,北门牌楼写着“唐人街”三个字,南门牌楼写着“中华门”,两旁还有一副对联。唐人街南北两门于不同时间落成,北门建于1984年。南门在2004年落成,由现任阿德莱德市市长哈博森主持开幕式。他在开幕词中指出:唐人街建筑群体是阿德莱德市城市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足以体现出白人文化对移民文化的包容性。唐人街的餐厅有26家,其中有马来西亚餐厅、中国餐厅、日本料理、印度餐厅、泰国餐厅与韩国料理等,消费价格比当地西餐便宜,菜式款式众多,当地白人都喜欢在这里就餐,尤其是中国广东的Yam-ChaYam-Cha即:下午茶,是根据粤语发音的音译词。更是受到当地白人的喜欢。在这条唐人街上,独树一帜的建筑便是中式茶楼,平日开放,为有需要的华人提供服务。该茶楼为当地华人提供了一处社交场所。

2.城市空间范式体现城市空间理念

美国学者凯恩(Kain)率先提出“范式”这一概念,用以指代某一时期“共同体”所公认的研究对象的理论框架、理论方法及其可仿效的科学范例与模式。“城市范式”表示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影响,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所出现的具有不同城市价值取向、城市形态与功能特征的城市模式。阿德莱德市的“城市空间范式”最佳地展示了城市包容性发展模式。

2.1 人类与城市化环境间的“包容”

城市的发展导致了碳元素过度排放,由此引发了生态危机,阿德莱德开始反思如何在城市开发的同时避免生态的破坏,开始反思如何使现代与自然和谐一致,开始反思如何促进人类与环境间的包容。阿德莱德市把绿地建设放在交通与建筑规划的积极地位,使其从生态角度上真正起到积极的作用。阿德莱德市提出以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城市包容性”,同时即将建立新“城市范式”。与此相比,在北京广泛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正是与人类城市发展趋势相吻合、体现科学发展理念的新范式,即所谓的“包容性空间范式”。

某些现代城市与超时空的纯粹空间设计脱离了该城市自身的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丧失了对该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要重新建立这种人文品质,必须摒弃大尺度设计的空洞,重视有特色的场所的营造。根据C·诺伯格·舒尔茨的现代场理论,场所是由具体的实在物质、形状、肌理、色彩构成的,这些元素共同构成环境的特色(C·诺伯格·舒尔茨,1976)。任何城市空间的营造都应该充分考虑这种设计是否与其所在城市的环境与功能相联系。在城市空间设计中,不同区域、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界定街道、广场、园林、院落等基本城市元素,正是这些元素的组合才使得不同的场所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品质。因此,不同场所类型在城市节点与其标志性建筑的组织下形成该城市可识别的整体环境特色。

场理论把城市居民的精神与物质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指导着城市空间的设计。城市空间的包容性作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进行城市空间规划设计时要注重城市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加强多用途、多层次的绿化开放空间体系的建设,满足不同年龄、性别、爱好和收入的居民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求。例如,阿德莱德市利用城市各种现有空间搭建的维多利亚广场建设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兼容性很强的活动场所,又大大提高了城市开放空间的使用效率。

城市化的程度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积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城市化作为社会文明的凝聚,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所达到的和谐状态。阿德莱德市的城市空间包容性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结果,体现着市民整体素质和较高的城市文明程度。同时,阿德莱德市是自然、经济、社会和谐的复合型生态平衡城市,是富有各种族与外来移民认同感、凝聚力与归宿感的城市。

2.2 城市空间理念与阿德莱德市的城市结构

城市空间的空间投影就体现在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是否具有包容性特点主要取决于三大要素:城市密度、城市布局与城市形态。城市空间可分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城市空间按照其功能可划分为:商业区、居民区、市政区、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区、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地区与特殊功能区。城市功能的划分主要参照该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运输状况。

2.2.1 城市低密度与空间包容

城市密度综合了构成城市的各大要素:经济体系、社会体系、生态系统,构成了城市社会经济综合体,而城市的构成要素在城市空间范围内表现为一定数量,形成了各自的密度。阿德莱德市所辖的各行政区均被“天然”分开:保存完好的殖民时期古建筑、城市绿地与灌木丛都是分开区与区之间的屏障。在居民区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内的人口数量为10人,商业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为20人,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平均在100米左右。

阿德莱德市政府加强城市利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降低高密度建筑物群,加大城市空间建筑物的间隔。阿德莱德市的维多利亚广场(Victoria Square)位于阿德莱德市繁华的商业区与生活区之间。维多利亚广场,堪称阿德莱德的心脏,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长方形的广场上绿草如茵,到处都是见证沧桑的大树。四周的建筑高低错落显得有些松散,既有近代的澳大利亚州政府大楼、希尔顿大酒店,也有始建于1836年的大教堂、最高法院,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却意想不到地营造出一派庄严的氛围。维多利亚广场不仅是阿德莱德城市的地标,而且还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贯通南北的威廉姆大街(William Street)与贯通东西的韦克菲尔德大街(Wakefield)在这里形成垂直交叉,几乎所有的市内公交车都要经过这里,棋盘格子般的街道规整又集中。维多利亚广场的设计充分体现出“城市空间的包容”,即对市民的包容:广场城市设计考虑到对市民休闲的便利,如:移动式卫生间、为残疾人设计的盲道、可以倾斜的公交车等,都体现了该城市对人性的尊重。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如果澳大利亚其他地方或别的地方有这里一半美,那么这国家就太幸运了”。广场上的公共设施完好洁净,市民尽可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者来场球类比赛,甚至土著人的大型活动也在这里举行。很多白人志愿者默默地为所有休闲的市民提供服务,当然也包括为有色人种与移民提供服务。广场的空间极大,可以容纳20000余人,游客们可以畅快地呼吸伴有海风的天然氧吧,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可以在自然与现代的契合中静静地沉思,充分体现了“城市空间正义”理念“城市空间正义”理念由美国著名空间理论专家Edward Soja(爱德华·索贾)在Seeking Spatial Justice(《寻求空间正义》)一书中提出,是指人类可以平等地享受居住与生活空间,不受空间狭窄等因素的制约。

阿德莱德城市空间的包容还体现在“教育资源包容与低密度”。阿德莱德市的居民友善,生活费用低廉,同时像其他澳大利亚的大学一样也为留学生提供奖学金与助学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低密度”的学费与生活费(当地人所谓的“低密度”费用专指费用很低廉),高水准的“低密度”教育(在当地专指课堂空间人数较少,平均受教育机会多)和研究水平。阿德莱德大学被称为“全球低密度大学”之一:拥有全世界最轻松的教育空间、最绿色的校园、最好的海岸、最美的城市环境与最包容的城市空间。另外,阿德莱德大学拥有“包容性奖学金”制度:除了医科外,所有的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都设置“国际奖学金”给留学生,是全澳大利亚设置与颁发奖学金最宽泛的大学之一。获得“国际奖学金”的学生就可获得总学费23%的豁免。

阿德莱德的城市低密度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刺激竞争,提高劳动者的文化与就业技能,另外,还有利于市政府进行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2.2.2 城市形态与空间包容

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包容性的整体体现,是城市内部密度与空间布局的综合反映,是城市三维形状和外瞻的表现。

2.2.2.1 空间包容避免了“空间失配”

阿德莱德市民对城市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有不同的需求。阿德莱德在规划居住区时满足了市民的多方面需求。阿德莱德市由16个居住区组成,在集中规划住宅时,阿德莱德市政府建造起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建成公共中心,这种梯级组织形式较好地满足了居民的生活居住需求,打造了完美的低碳规划范式。“在生态意义上,大洋洲城市的规划并没有把本城市的舒适建立在把一部分污染转移到了不发达国家的城市中”(乔尔·科维尔,2011)乔尔·科维尔的学术论文《马克思与生态学》,武烜译,发表于CSSCI期刊《理论研究》。

美国学者凯恩(Kain)在20世纪60年代首度提出“空间失配”学说。凯恩的“空间失配”学说原指美国黑人居住区与白人居住区相比,黑人的就业机会较少,黑人找工作难度大,其工资偏低、失业率较高。阿德莱德在城市发展中由于兼顾了“城市空间包容性”,所以降低了高速膨胀的城市空间、限制了流动人口、减少耗电量与油运耗损,即:所有企业提倡Home Office的理念Hone Office是指每周两天或三天在家办公,每周两天到三天在写字楼办公,以减少公共区域能源消耗。。而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为了创造经济财富而不顾生态破坏的行为在阿德莱德则被视为“空间非正义”“城市空间正义”与“城市空间非正义”理念由美国著名空间理论专家Edward Soja(爱德华·索贾)在Seeking Spatial Justice(《寻求空间正义》)一书中提出,是指人类可以平等地享受居住与生活空间,不受空间狭窄等因素的制约。或“空间失配”。“以洛杉矶为例。如果城市化进程演变为少数人对空间权益的剥夺,高速城市化进程必然导致利益双方矛盾的激化与社会空间非正义的出现”(Soja,2010)。而阿德莱德市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在兼顾城市空间包容性的基础上,避免了空间非正义出现。

2.2.2.2 “莱特视野”与城市空间的包容性

阿德莱德被誉为“教堂城”与“南半球的雅典”。英国殖民时期,威廉·莱特上校曾对这这片土地考察,曾设想把它建成乌托邦。阿德莱德市于1836年构思并建造,设计师就是当时的威廉·莱特上校。1839年,威廉·莱特在弥留之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对于把阿德莱德建在这里的理由,我不指望现在能得到广泛的理解和冷静的评判,我是应该受到赞扬还是谴责,自有子孙后代来做判断。”阿德莱德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与包容性的城市空间格局印证了莱特上校的正确选择。在蒙特菲奥里山(Montefiore Hill)竖立着莱特上校铜像,在山的附近环绕着内城的城市公共用地,宏伟的圣彼得大教堂与优雅的托伦斯河(Torrens River)辉映着城市内的高大建筑物,形成了庞大的空中轮廓。这种包罗万象的“包容性”设计理念便称为“莱特视野”。阿德莱德独具特色的环式花圃与花园相呼应,折射出该城市热情洋溢的田园风光。

“莱特视野”的核心标志性建筑就是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 Church)。圣彼得大教堂同时兼有“建筑风格的包容性”:建于19世纪中后期,其设计理念承袭了哥特式建筑与巴洛克建筑,体现了当时欧洲殖民的痕迹。其建筑模式起状跌宕,其塔楼建筑风格属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但其建筑主体中间突出,两旁对称,兼有洛可可建筑风格。其建筑内外墙部分采用木构架,教堂内部墙面镌刻着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与场景。漆成深色的木材和墙面形成强烈对比。该教堂的大门与内部门廊又具有鲜明的文艺复兴建筑特色与浓厚的盎格鲁-撒克逊味道,体现了居住在此地的英国移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崇尚,也充分地体现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3.包容性与空间属性

3.1 阿德莱德空间属性

“社会控制的城市空间包括教室、法院、火车站、市场、医院、街道、教会,甚至是私人住宅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社会控制的空间,从很大程度上讲,一直延伸到地理政治空间、行政管理以及出现在公共建筑的修筑地点与土地分配中诞生的政治……物质空间、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以及等级森严的空间与导致这一切出现的过程融入了……城市的纪律控制”(Edward Said,1983)。阿德莱德的城市空间理念整合了“城市空间包容性”应具有的三个层面,即:城市空间要包容绿色覆盖、城市空间要包容垃圾管理、城市空间要包容空气质量监控。城市空间理念以“绿色”为主题,空间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与自然和谐”是城市空间主导意识形态。

3.2 “环境代际公平”理论与低碳城市空间理念

“现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碳城市模式诠释了西方“环境代际公平”的哲学思想。“环境代际公平”,在哲学中又称作“环境世代间公平”,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依照可延续性模式,今天与将来的社会成员需形成良性循环整体来共同享有地球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共同享受宜居的生态环境。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不仅是未来地球环境的管理人,同时也是上一代人遗留的资源和社会成果的传承者与受益人。因此,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有义务保护现有地球环境与资源,也有权享用地球资源与环境。“环境代际公平”原理探讨了如何在目前与未来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之间合理地进行资源与环境的公平配置问题。目前与未来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在三方面的权利均等,即:公平使用自然资源、资源满足个人需求与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环境代际公平”强调“托管”理念,即人类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类的受托人,在后代人的委托之下,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有责任保护地球环境并将它完好地交给未来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环境代际公平”原理强调三条重要原则:首先,保存选择原则。现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为未来地球上的人类保存多样性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避免未来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的权利受限,平等享有目前地球上相似的可供选择的多样性资源。其次,保存质量原则。每代人都有义务保护地球本身的“质量”,在将地球交到下一代手中时,没有破坏或用尽地球“质量”。第三,保存接触与使用原则。代际间的成员有权平行接触与使用上一代地球人类遗留下的遗产,并且为未来地球人类保存接触权与使用权,即:目前地球上人类有权受益于上一代地球人类留下的遗产,同时未来地球人类也能受益于上一代地球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类遗产。

城市空间包容性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空间形态的包容与社会进步过程的包容。城市空间包容理念的研究在于:在方法研究上,从城市空间的物质属性到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在理论研究上,从个体选址行为到社会结构体系。阿德莱德的城市规划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把建设宜居城市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体现人文关怀并将这一理念发挥到了一种高度。阿德莱德的城市空间包容性突出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位置,始终坚持以加大环境与基础设施投入为宗旨,将政府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道路、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视为城市空间包容性的主体。在城市空间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空间包容性的解析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所在。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通过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真正引导低碳城市构建,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现代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