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雅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枫泾:江南水乡 吴越名镇

枫泾古镇地处上海西南,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最重要的“门户”。作为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区域内河道纵横,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故又称“枫溪”。它成市于宋,元朝建镇,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总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领略古镇风韵。

吴越文化 交融并蓄

众所周知,吴越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吴越文化又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而枫泾则是吴越文化的具体体现。据史学家考证,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而宁镇地区则是吴文化的中心。枫泾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恰巧处于这两种文化的“交接地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之间的交际,吴文化和越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现在周知的吴越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枫泾自古以来就位于吴越交汇处,明宣德五年起,枫泾镇更是南北分治,以镇中界河为界,南属浙江嘉兴,北属江苏松江。直到1951年,全镇才统属松江县管辖。这一段半属吴地、半属越境的独特历史,造就了枫泾吴越相融、兼收并蓄的文化底蕴,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为当代海派文化的发端奠定了基础。如今,漫步在枫泾古镇,踏着石板路,坐着乌篷船,一切仿佛时光倒流,让人回到了千百年前的那座梦里水乡、吴越名镇。

枫泾,曾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如今,又是首个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上海古镇,正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游客的目光。

小桥流水 古韵悠悠

古镇枫泾河多、桥多、庙宇多、名人多、里弄多,具有典型的江南风貌。水是古镇的灵魂,有水便有桥,枫泾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至清末时,全镇桥梁共有52座之多。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已有近700年历史的致和桥。它位于镇中南北市河的中段,因建于元致和年间得名,桥形古朴苍劲,石缝中长满了青苔,是枫泾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也是枫泾历史发展的见证。站在桥上远眺,古镇两岸绿树翠丛,处处小桥流水人家。清代文人沈蓉城在《枫溪竹枝词》中描绘当地过年时景象的一首词就取景致和桥,词云:人事新年日日增,致和桥侧见欢腾。贫儿偏好牧猪戏,稚子常提走马灯。

古朴雅致 意境深远

余秋雨在散文《江南小镇》一文中曾这样写道: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

如此古朴雅致的场景,就是枫泾的真实写照。而相比于周庄、同里那些声名在外的古镇,枫泾少了些喧嚣,多了份宁静,拒绝了大规模商业开发的诱惑,依然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古镇风貌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粉墙黛瓦 明清建筑

古戏台同样是古镇里的标志性建筑,以前枫泾因为南北分治,镇上建了两座城隍庙,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八月初二,北面镇上的城隍庙就会举行庙会,古戏台上开锣演戏,收成好的年份,庙会戏要连演七天之久,那时,商贩、戏班、杂技团等云集枫泾,台上台下热闹非凡。

古镇的民居则延续着明清时的风格,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房屋以两层砖木结构为主,前后进房之间有厢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仪门及厅堂等,前后楼之间有走道相连,称走马堂楼。据了解,镇内古民居建筑群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其中9处已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

由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枫泾还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早在南朝梁天监元年,枫泾南栅已建有道院,佛教盛行时,街、巷、里、坊遍置寺庙。如今,前往性觉禅寺、施王庙、郁家祠堂等地,仍可寻觅到枫泾镇古代南北分治的历史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