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农业:两型农业模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现代都市两型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构建现代都市两型农业产业体系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现代都市两型农业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要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产”的原则,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立体种养加工一体化以及农林牧副渔各业互补的产业发展全链条,以实现全面、多层次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清洁生产以及人类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构建现代都市两型农业产业体系必须牢固树立三大理念。

1.基础产业和民生产业的理念 农业始终是最基本的民生产业和基础产业,是无法放弃的产业,无农不稳。鉴于此,加上农业更多的是靠天帮忙,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扶持便是民生所系、题中之义。

2.产业融合和叠加发展的理念 农业作为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它不仅能生产出可以让人大饱口福的鲜活农产品,还可以通过这个生产过程,以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和生态画面,给人饱眼福的生态美之享受。再者,它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农产品中提取各种生命活力所需的功能性营养成分,让人类食之而延年益寿,保青春、增活力。叠加发展和产业融合是农业发展的金光大道。

3.综合利用和循环发展的理念 所有农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少副产品,这些有生命的副产品如果扔之不管,就会成为污染物,但如果我们把这些副产品进行分类处理,有的还可以成为牲畜和鱼类的饲料,有的可以转化为有机肥,有的可以成为能源。因此,构建现代都市两型农业产业体系,必须积极利用生物链循环的规律,牢固树立起综合利用和循环发展的思路与理念,走立体农业和循环农业的路子。

二、探索现代都市两型农业发展模式

作为一个新型的有机农业系统,现代都市两型农业已经形成以下发展模式,不断为两型社会服务。

1.资源节约型现代都市“两型”农业模式

——节水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①明晰水权。明确都市政府拥有本辖区内水资源的调控、分配、管理和监督权;用水户按政府分配的指标拥有用水权;节约和剩余的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参与交易、转让。②建立协会。在都市水务局授权下,农业用水协会将分配的水量细分到农户并发放水权使用证。③建立节奖超罚机制。以平均亩次灌水量作为奖罚浮动定额,上、下浮动5%的不予奖罚。

——测土配方等节肥农业模式。借鉴外地做法,这种特色节肥模式分为三个类型:一是“一张卡”模式,农技人员免费为农户采土、化验、配方、发卡,指导农民施肥;二是“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模式,农技部门通过组建测配站,通过基层农化服务网络,农业部门土肥站把配方提供给企业,企业按测土配方组织生产配方肥,再由农机部门向农民提供物化式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三是“开方抓药”模式,大中型肥料生产经销企业通过农资连锁店,进行测土配方销售服务。

——节地农业模式。主要包括:①向“闲暇”要土地;②向空间要土地;③向时间要土地;④向管理要土地;⑤向科技要土地;⑥向规划要土地;⑦向机制要土地;⑧向企业要土地;⑨向“置换”要土地;⑩向域外要土地,即建立“飞地”型的生产基地。

——“节能降耗”农业模式。①秸秆处理利用,形成“秸秆—养畜—肥多—粮多—钱多”的良性循环;②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了“养猪—沼气—燃料—沼肥—果菜粮”生态农业循环。

——“四节”型农业模式。发展间作、套种、复种等多熟制以节时;开展林粮间作、果粮间作、林草间作等多种形式的多层次立体农业以节地;通过完善工程配套,改漫灌、串灌为小畦灌溉,调整作物结构,选育耐旱品种,扩大地膜栽培等综合技术以节水;有机肥、无机肥科学结合以节肥。

2.生态循环型现代都市“两型”农业模式 用生态经济原理指导和组织都市农业生产,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以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国内正在健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低耗的现代都市两型农业生产体系。

——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型农业模式。以加快农村户用沼气池、农村畜牧养殖小区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农村沼气能源后续服务体系为保障,进一步探索、完善和推动“猪—沼—果”、“猪—沼—菜”、“畜—沼—果”等生态农业种养模式,推动现代都市“两型”农业发展(图2)。

图2 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型农业模式

——生物链生态农业模式。即指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的互补,进行科学合理套种,从而达到防虫、节劳、增产等多重效果。例如,山东省阳信县的商店镇在苹果园间种药材,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原因是果树地里有药材,虫子喜欢吃比果树叶嫩的药菊心芽,这既解除了人工给药菊分杈长菊花的劳苦,又减轻了果树的虫害,而药材的茂密又挤占了杂草的生长,也不用打药灭草了,果树用药量的减少,提高了果品的质量和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近年来,广东省梅州地区实施“六个一”工程,有效地推动了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其特点是:承包一片山,带包一条坑,种上一园果,养上一栏畜,又挖一口塘,建一沼气池。到1996年,全市在水土流失区兴办各种小庄园农户16.8万多个,经营农户占农业总户数的20%,总经营面积达12万多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后同),种植牧草1.73万公顷,其中经营果园0.2公顷以上的有5万多户,占全市水果面积的58.5%。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减缓了农村燃料的短缺,提高了果树产量和品质,节约了生产成本,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土壤肥力,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减少了病虫害,减少了环境污染。这种模式适合于在南方丘陵山区推广。武汉城市圈的部分丘陵、山区县市,可以考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水土保持与山坡地生态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与畜禽养殖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牧—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形成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

——农林业系统模式。其特点是将疏林与农作物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层结构的生态系统,上层稀疏的乔木或灌木有利于提高空气湿度、降低风速和减缓气温变幅,为农田创造良好的小气候条件。树木的凋落物经分解后可以增加农田土壤的肥力,树木还提供了不少益鸟的栖息地,有利于控制害虫。农林业系统模式的典型例子如:我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洪雅县的茶草—畜—沼模式、树林+味莲→蔬菜→加工模式等。

——立体种养模式。主要有“桑(茶)鸡套养”、“稻鸭共作”、“鱼虾蟹混套养”、“桑基鱼塘系统(蔬菜、花木、青绿作物—猪—鱼)”、“蟹草轮作”等人工复合生态模式。

3.高效模式型现代都市“两型”农业模式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综合经营体制,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关联产业的联结和融合,推动农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市场化进程,以增强农业自身的积累和发展能力。其特征是农业布局区域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管理企业化、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借助产业化组织运营推动“两型”农业建设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发展以下几种“两型”农业模式。

——庭院农业模式。是一种充分利用庭院院落的空间和各种资源,从事高度集约化商品生产的模式,庭院农业主要有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有的以种植业为主从事专业化生产;有的种、养、加并举,综合经营;有的利用有限的空间发展立体种养业。譬如,山东省枣庄市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就在全国名列前茅。

——设施农业模式。是利用人工建筑的设施,以可调控的技术手段,实施生产要素的全方位调控,为农业生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实现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例如,黑龙江省八五八农场通过修筑水闸和渠道清淤等设施建设和改造,使农场的水稻生产实现了水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高技术农业模式。它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手段。例如,山东省莱西市积极推广大棚生物杀虫技术,通过设置防虫网、悬挂杀虫板等新技术,实现了节药增效。

三、构建现代都市两型农业保障体系

1.切实加强领导,扎实推进现代都市“两型”农业建设工作 把推进现代都市“两型”农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促进各级政府建立推进“两型农业”建设的工作机构,以搞好组织协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两型”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确保“两型”农业建设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尤其是在“十二五”初期,要推动把“两型”农业,甚至是现代都市两型农业纳入“十二五”时期各级政府农业农村工作总体布局进行谋划。

2.进一步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对现代都市“两型”农业的扶持引导 进一步发挥政策调控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财政安排农业资金,重点向有利于发展“两型”农业的技术研究、转化和推广项目倾斜,并实施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两型”农业发展的投入品生产、购买和使用的优惠政策,对落后陈旧农业生产设施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对破旧高耗能农机具实行强制报废和报废回收、更新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制定支持“两型”农业企业发展,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对农民发展“两型”农业的风险补偿和利益保障机制;积极探索“两型”农业投入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两型”农业建设。

3.深化改革,完善促进现代都市“两型”农业发展的调控机制 以制度变革为根本,不断探索完善促进“两型”农业发展的调控机制。一是推动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条例和建立“两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二是推动户籍、就业、教育、医疗、金融、土地、劳动力转移就业、产权转让等方面的改革,突破城乡、区域分割的体制障碍;三是通过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等,为“两型”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逐步扩大价格调控范围,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资源朝着节约高效的方向配置。

四、构建现代都市两型农业制度体系

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现代都市两型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支撑体系。要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公共管理范畴,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的企业和个人以及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上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同时,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措施,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如对施用有机肥、采用资源节约的农作技术以及从事农业副产品处理利用等活动实施生态补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