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疾病的诊治与预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乳腺特异性炎症

非特异炎症性疾病均由化脓性致病微生物引起。而由结核菌、真菌、寄生虫、化学和物理因素所引起的乳腺炎症,称为特异性炎症。发生在乳腺的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一般较少见。本节主要讨论乳腺结核、乳腺丝虫病、乳腺包虫病、乳腺皮肤癣、乳腺湿疹。对一些乳腺罕见的特殊炎症性疾病仅作简要介绍。

一、乳腺结核

原发性乳腺结核临床上罕见,大多是由身体其他部位结核蔓延或扩散所致。

(一)发病概况

在我国,乳腺结核发病率较低。有学者报道大约占乳腺疾病的2%。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已几乎很难见到。发病者多为偏远地区或经济医疗条件落后地区的妇女。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体弱多病、营养不良者易感染。

(二)病因及病理

1.病因:本病的致病菌为结核杆菌,其感染乳腺的途径有如下两方面。①由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灶经由血管、淋巴管或乳腺邻近结核灶直接蔓延等途径侵犯乳腺,这是发生乳腺结核最多见的一种情况,称之为继发性感染。如肺门淋巴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胸骨、肋骨结核灶的结核杆菌均可经血管、淋巴管或直接侵入乳腺,特别胸骨、肋骨结核更是常累及乳腺。②在身体其他部位确无结核灶的前提下,结核菌也可经乳腺破损的皮肤或乳头感染,或进入血液的结核菌直接感染乳腺,但非常少见。

2.病理:①肉眼可见中心呈干酪状坏死结节,有的腔内为液化坏死组织如脓样内容物,形成所谓“寒性脓肿”。脓肿可破溃形成窦道。也有的结节为纤维组织样致密,中心有小灶性干酪样坏死物。②镜下所见:可见到典型的结节。结节中心为干酪样坏死区,最外层为淋巴细胞包绕,中间为上皮样细胞并间杂有朗汉斯巨细胞。

(三)临床表现

1.多发生在生育后、体弱多病的中青年妇女。常在身体其他器官或部位有结核病灶或曾经感染过结核。

2.部分患者有结核病的全身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等。

3.常以乳腺包块伴疼痛或乳腺脓肿破溃、伤口经久不愈而就诊。

4.检查:在乳腺内可触及单个或多个3~5厘米肿块。肿块早期较光滑、活动、边界不清有压痛、生长缓慢。随着病程的进展,肿块可增大或与相邻的肿块融合成一个大的硬块,边界不清与周围及皮肤粘连,表面不光滑、有压痛。若已形成寒性脓肿则触之有波动感。但此时的乳腺皮肤并没有化脓性炎症的红、肿、热、痛表现。寒性脓肿形成后可使表面皮肤坏死形成溃疡或自动穿破后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窦道内有干酪样坏死组织流出。其窦道用探针探查可达乳腺深部或到胸壁甚至胸腔。有些患者从乳头内可有浆液性分泌物溢出。腋窝淋巴结肿大。

本病在临床上分3型。①结节型:即初发时乳腺内呈结节状改变。②播散型:即病变经乳管扩散至乳腺3个以上象限区,形成多个结节或寒性脓肿,破溃后形成窦道。③硬化型:多为老年妇女,少见。因病灶被纤维组织增生所替代,致乳腺硬化、变形。

(四)诊断

1.常见26~40岁的已育妇女。

2.身体其他部位大多可查到原发性结核灶,部分患者有结核中毒症状。

3.乳腺内肿块有疼痛,逐渐缓慢增大。或肿块互相融合成一个大肿块并形成寒性脓肿,特别是脓肿破溃或形成窦道后,有干酪样坏死物流出是其特点。

4.早期乳腺结核与乳腺癌在临床上不易区别。有报道未形成窦道或溃疡前将其误诊为癌肿者达76%。故需要做如下检查以明确结核诊断。

(1)结核菌素试验(OT或PPD):可呈中等度或强阳性。

(2)破溃处取分泌物作抗酸染色可查到结核杆菌,或作结核菌培养呈阳性。

(3)若肿块未破溃用细针穿刺,抽吸物涂片可找到结核杆菌。

(4)分泌物作基因扩增:结核菌阳性。

(5)X线摄影及B型超声波等检查虽都可有阳性发现,但无特异性。

(五)鉴别诊断

1.与乳腺癌鉴别:二者相同之处在于边界不清的肿块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不移动、有乳头内陷、腋下淋巴结肿大。区别点在于:①乳腺结核多有原发灶可查,结核菌素试验阳性。②乳腺结核生长缓慢,可形成窦道并有干酪样坏死组织流出。③分泌物或针吸细胞学检查可查到结核杆菌。④乳腺结核与皮肤粘连但不形成橘皮样变。⑤发病年龄较乳癌小10岁左右。⑥有一部分患者是结核与癌共存,其诊断要依靠组织学病检。

2.与乳腺脓肿:①乳腺脓肿大多有典型的急性炎症的表现,而乳腺结核局部往往没有红肿、发热改变。②乳腺结核病程长、进展慢。而乳腺脓肿一般在发生急性乳腺炎后7天左右形成脓肿。③结核脓液为干酪样,并可查到结核杆菌。

3.与浆细胞性乳腺炎鉴别:二者有很多相同的临床表现。①早期都仅表现为无痛或轻微疼痛的肿块。但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肿块往往是突然出现且迅速增大,一般肿块直径大于5厘米以上。而乳腺结核生长缓慢,先为单个或两个小肿块在融合或合并细菌感染时才快速增大。②肿块表面均无红、肿、热、痛的典型炎症表现。但仔细检查会发现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肿块表面温度还是略高于周围皮肤,而结核不会。③二者都会行成慢性窦道。此时窦道若发现干酪样坏死组织是结核的特征性表现可作鉴别,也可刮取窦道组织做病理检查或结核菌培养。

(六)治疗

1.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2.手术治疗:对乳腺结核的治疗,大部分情况下均可以手术治疗。

(1)乳腺内孤立、局限的结核结节,可将结节连同部分正常组织切除。

(2)病变波及乳腺1/3或1/2范围或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者可作乳腺单纯切除。但手术切除过程中要防止结核杆菌污染切口甚至残留部分病灶。一般情况下将病灶切除或乳腺单纯切除后即告治愈,无需抗结核药物治疗。但下列情况则需正规抗结核治疗:①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原发病灶者如肺结核、胸膜结核、胸骨或肋骨结核等。②乳腺内多个结核灶,或病变范围波及乳腺1/3以上者,或形成窦道者。一般应正规抗结核治疗半年左右再作手术较为安全。

3.抗结核药物的使用:①异烟肼100毫克/次,1日3次。②链霉素1克肌肉注射,1日1次。③对氨水杨酸2~4克/次,1日3次,饭后服。以上3种药一起使用叫“三联用药”;如链霉素加另外其中一种药使用叫“二联用药”。自利福平被临床运用以来,人们将其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方法:利福平0.6克加异烟肼100~200毫克,1日1次口服;或利福平与乙胺丁醇等药联合使用。给药的方法除前述1日1次或1日3次的方式外,尚有顿服法:如异烟肼300~400毫克,1日1次;链霉素1克,肌肉注射,1日1次。间歇疗法:即上述药物1周给1次或2次。顿服法或间歇疗法的目的是减轻抗结核药的毒副作用、延缓其产生耐药性。但疗效同常规用药方法没有区别甚至更好。

(七)患者所关心与临床应注意的问题

1.乳腺结核少见,我科近5年共确诊4例,占住院患者的0.5%。1例为左第五肋骨结核侵犯乳房,术前未作胸部X线检查,术中见肋骨破坏并有干酪样组织方才考虑到结核,造成被动,应引以为戒。其余3例均是因窦道经久不愈转入我科后确诊。

2.怀疑乳腺结核病,不能仅凭OT或PPD试验结果作结论,一定要有病理检查结果,特别是要进行全身抗结核治疗者。另外,需要全身用抗抗结核药,最好由结核病专科医生指导。

3.有部分浆细胞乳腺炎患者手术送检标本中可见朗汉斯巨细胞(无干酪样组织),病理科不排除结核。早年笔者曾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后排出了结核,并按浆细胞乳腺炎治愈。后经总结发现,浆细胞乳腺炎病检中若仅发现朗汉斯巨细胞而无干酪组织,而临床是浆细胞乳腺炎表现的患者,可以排除结核。朗汉斯巨细胞可以出现在组织异物、慢性炎症如浆细胞乳腺炎等疾病。唯有朗汉斯巨细胞与干酪组织同时出现时才可确诊结核。

二、乳腺真菌病

乳腺真菌病又称真菌性乳腺炎,文献中偶有报道。包括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乳腺浅部真菌病称乳腺癣,是乳腺真菌病中最常见的;而深部真菌病例比较罕见。

(一)乳腺皮肤癣

1.病因及病理:乳腺癣多由真菌感染引起。主要侵犯皮肤,很少侵犯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在皮肤可见皮屑病变区,皮肤内可见到大量粗大的菌丝体。这些菌丝体交织在一起,可在真皮血管内形成栓子,在PAS染色的切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若侵犯深部组织,可见由上皮样细胞构成的非特异性肉芽肿。

2.临床表现及诊断。

(1)多发生在乳腺的乳晕部以及乳腺下方与胸壁交界的皱褶部。初起时为丘疹或水疱,逐渐形成边界清楚的钱币形斑,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夏季加重、秋冬季减轻或愈合。

(2)检查。见病变区皮肤上覆盖细薄鳞屑,皮损中心常有自愈倾向,而边缘向四周蔓延,呈丘疹、水泡、脓疱、结痂等改变。日久形成多环形或同心圆形态。

3.治疗:抗生素治疗无效,必须用杀真菌的药膏、药水外擦。①30%冰硼酸水溶液外擦。②复方柳酸软膏外擦。③土槿皮酊外擦。④用制霉菌素及二性霉素E制剂外用效果较好。

(二)乳腺深部真菌感染

常见的有:曲菌病、放线菌病等,十分少见。

1.乳腺曲菌病:常见于长期服用免疫制剂的患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病)。病菌多经皮肤、黏膜侵入人体,沿血管播散。

(1)病理改变。病变区呈急、慢性炎症,由上皮样细胞等构成非特殊性肉芽肿,并伴有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侵犯血管可引起血管周围炎。在坏死区的周边也可找到较粗的分隔较密的菌丝体。

(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乳腺局部水肿,皮肤增厚带有紫色,深部可触及质硬的结节。

(3)治疗。①用制霉菌素或二性霉素E治疗,效果较好。②结节可采用手术切除。

2.乳腺放线菌病:由放线菌感染乳腺所引起,临床非常罕见。是一种慢性化脓性霉菌病。

(1)发病概况。本病在身体其他部位并不少见,但发生在乳腺者鲜见报道,一般发生在20~45岁的妇女。

(2)病因及病理。放线菌存在人体口腔内的龋齿或扁桃隐蔽窝内,当抵抗力下降或损伤时,放线菌随血液到达乳腺。病理改变见肿块暗红色,中央有坏死脓样液体,并与皮肤形成窦道。镜下除见病变组织坏死外,可见肉芽组织。脓肿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纤维细胞浸润。脓样物中可见硫黄颗粒。放线菌在HE染色中显紫红色棒状;革兰染色为阳性分枝状菌丝。

(3)临床表现及诊断。①早期在乳腺皮下出现小结节,继而增大呈暗红色硬性肿块,中央区破溃流出脓样分泌物。分泌物中含黄白色硫黄颗粒。②后期皮肤增厚变硬呈木质样改变。并有许多小窦道流出脓样液体,并有硫黄颗粒流出。

(4)治疗。①本病用制霉菌素或二性霉素无效。青霉素类药有一定疗效。②手术切除病变为最有效手段。

三、乳腺湿疹

乳腺湿疹是乳腺皮肤的一种非特异性过敏性炎症。多发生在乳头乳晕以及乳腺下面皮肤皱褶处。是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男女都可发生,但以哺乳期、青春期女性多见。

(一)发病概况

本病在临床上时有发现。多发生在哺乳期的妇女。

(二)病因及病理

1.病因:本病的发病原因目前不十分明确,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过敏体质及过敏原。①过敏体质:发生乳腺湿疹的妇女对某些物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②过敏原:在具有过敏体质的前提下,如遇上相应的过敏原则发生乳腺湿疹。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食物、药物、粉尘,日用化学品以及皮毛等。

2.病理:①肉眼可见皮肤有水泡或小丘疹,皮肤增厚。②镜下所见:表皮细胞间质水肿并形成水泡,水泡内有淋巴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从及嗜酸粒细胞。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其周围有炎细胞浸润。慢性期可见表皮角化,上皮增生肥厚。

(三)临床表现

1.在哺乳期妇女发现乳头乳晕以及乳腺下方皱褶处现出多数密集粟粒大小的血疹、疱疹或小水疱,患者自觉奇痒难忍,有烧灼感,夜间加重,抓破处疼痛。

2.检查见有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水泡、基底潮红、点状渗出及糜烂面,有浆液不断渗出,可伴有结痂、脱屑等。往往反复发作而转成慢性,经久不愈,乳腺皮肤表面粗糙,肥厚、乳头皲裂。

(四)诊断

1.本病多发生在哺乳期、青春期女性。

2.乳晕或乳头以及乳腺下部皱褶处出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或水泡,有浆液渗出,结痂。慢性者皮肤粗糙,肥厚常伴乳头皲裂。

3.病变处奇痒难忍,夜间加重。

4.反复发作、易转成慢性。

(五)鉴别诊断

1.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本病与接触性皮炎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并不是一个病。许多时候误将接触性皮炎当做湿疹,好在二者治疗上基本相同。接触性皮炎发病急,有明确过敏原接触史,水泡大、除去过敏原后症状很快消失。

2.与湿疹样乳癌鉴别:①湿疹在解除过敏原后能自愈,而湿疹样癌不会自愈。②部分湿疹样癌乳腺内可触及肿块并乳头溢液。③病检结果可确诊。

(六)治疗

1.停止哺乳: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患者在停止哺乳后,湿疹能自愈。

2.去除过敏原:如能弄清过敏原者应与过敏原隔离。

3.瘙痒者可给抗组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片、氯苯那敏、阿司咪唑片等。

4.发病期间不吃鱼虾和烟酒等刺激食物。局部禁止搔抓和热水烫洗等刺激。

5.局部用1∶10000霉佛奴尔或1∶20000小檗碱溶液冷敷。冷敷后擦氢化可的松软膏或地塞米松软膏、氟轻松软膏等含皮质类固醇的软膏。

(七)患者所关心与临床应注意的问题

1.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有些患者,当发现自己乳头乳晕部瘙痒、脱屑或有糜烂时,就认为可能自己是患了湿疹样乳腺癌,紧张万分。这是因为她们在网络上获得的信息与自己症状对照所得出的结论。其实,这是很不准确的,像这样的症状绝大多数就是乳房湿疹。而湿疹样癌发病率是很低的。只有那种糜烂、结痂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患者才考虑湿疹样乳癌。

2.乳房湿疹大多与过敏有关,所以在治疗的同时要注意寻找过敏原如化纤内衣、化妆品等。

四、乳腺丝虫病

本病是发生在丝虫病流行地区,乳腺是丝虫感染的常见部位。患乳腺丝虫患者,大多为农村妇女。乳腺丝虫病同全身其他部位丝虫感染一样,丝虫成虫以及微丝幼主要寄生在乳腺的淋巴管内,引起肉芽肿性淋巴管炎。

(一)发病概况

乳腺丝虫病在黄河以南的丝虫病流行区内时有发生。多发生在30~49岁的农村妇女。

(二)病因及病理

1.病因:当人体感染丝虫后,其成虫主要寄生在淋巴管内,由于成虫的毒性产物和虫体对淋巴管的刺激引起淋巴管反复发作的炎性改变。最后导致淋巴管堵塞,淋巴液回流受阻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2.病理:①肉眼可见乳腺皮下结节直径在1~5厘米。早期质软,晚期变硬,切面有数个小囊,囊内有灰黄或灰白色干酪样物质,小囊周围为充血的肉芽组织。②镜下所见:乳腺淋巴管管壁水肿,壁内大量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管内有纤维蛋白,炎细胞形成的栓子。随着病情的发展,管壁出现以死亡虫体为核心的肉芽肿性炎症反应。组织发生坏死后,可形成嗜酸性脓肿。脓液内可查到丝虫成虫及微丝蚴虫体残片。晚期脓肿可吸收并纤维化,虫体裂解被吸收或钙化,肉芽也被纤维化。淋巴管完全阻塞,淋巴液淤滞在小淋巴管并致小淋巴管扩张迂曲。

(三)临床表现

1.在丝虫病流行区的妇女或曾在流行区居住过的妇女,以乳腺皮下包块就诊,无任何自述不适,肿块生长缓慢。

2.检查:在乳腺皮下(大多数在外上象限)可触及直径在1~5厘米的肿块,多数为单侧单个肿块,早期质软、光滑、无皮肤改变。晚期变硬,可与皮肤粘连。少数有压痛和同侧腋淋巴结肿大。

(四)诊断

1.在丝虫病流行区居住或患过丝虫病的妇女。乳腺皮下出现直径在1~5厘米的肿块,早期软,晚期变硬,且多发生在外上象限。

2.本病有时在夜间的血液中可查到微丝蚴。

3.肿块病检可查到丝虫虫体。可采用切取病检或针吸活检方法。

4.淋巴管造影:可见输入淋巴管口较大,而输出淋巴管口狭小。

(五)鉴别诊断

1.与乳腺癌鉴别:①丝虫病患者有传染源接触史。②丝虫病肿块早期质软、与皮肤粘连后不会出现橘皮样改变者乳头内陷等。③丝虫病患者有时可查到微丝蚴。④病检可查到丝虫虫体,而乳癌则为癌细胞。

2.与乳腺结核鉴别:①乳腺结核常可查到身体其他部位原发结核灶。②乳腺丝虫患者常生活在流行区,而结核则无流行区。③乳腺结核中后期可形成溃疡或窦道,并流出干酪样物质,丝虫病一般不会形成窦道。④乳腺丝虫病较结核病多见,病理检查一个是查到结核杆菌,一个是查到丝虫虫体。⑤乳腺丝虫病夜间血中可查到微丝蚴。

(六)治疗

1.药物治疗。

(1)枸橼酸乙胺嗪200毫克/次,1日3次,7~8天为1疗程。效果较好,可使部分患者结节变小至消失。

(2)卡巴砷0.25克/次,1日2次,10日为1疗程。本品有一定毒性,服用前需仔细阅读其禁忌证。有资料报道:用枸橼酸乙胺嗪加卡巴砷合用,效果更理想。

(3)左旋咪唑150毫克,1日1次,连用5天,总剂量750毫克,对减小乳腺肿块或消除肿块效果也较理想。

2.手术切除加药物治疗:有人认为,已形成肉芽肿靠药物是难以完全消除的,故主张切除乳腺肿块,同时使用上述药物的一种或两种、以彻底杀灭其他淋巴管或血液中的微丝蚴。

五、乳腺包虫病

乳腺包虫病主要发生在以牧业为主的地区,如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自治区。发生在乳腺的包虫病较少见。一般在20~40岁的妇女易感染此病。

(一)病理改变

包块为乳白色,质稍硬,包膜完整,切面为囊性,内有澄清无色液体。囊壁为纤维组织构成,有大量的嗜酸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有时囊内有白色粉皮样壁,其液体中可查到大量的棘球蚴。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1.本病发生在牧区、人畜混杂特别是人、狗、畜接触密切者容易感染。潜伏期长。

2.潜伏期无任何症状,多是无意中发现乳腺内生长缓慢之包块而就诊。

3.包块直径在3~5厘米,也可更大一些,圆形或椭圆形,多为单个。表面光滑,触之有囊性感,活动性好,腋下淋巴结不肿大,乳腺皮肤及乳头无改变。

4.穿刺抽吸液或粉皮样囊壁可查到包虫头节或小钩。

5.凯索尼试验呈阳性。方法:将新鲜稀释的无菌棘球囊液0.2毫升作皮内注射。20分钟或12小时后观察,若出现注射部位皮肤如青霉素阳性反应一样的改变者为阳性,阳性率可达95%。

6.X线摄影:可见乳腺内环形钙化影,对诊断有帮助。

(三)治疗

手术治疗:本病应以手术切除为主。为防止切除过程中包囊破溃而发生种植传播,故术前应用细针刺入肿块内,用注射器抽吸囊内液至不能抽出为止,并记住抽吸的量。将注射器从针头上取下(将针头仍保留原位勿动),更换针管抽10%甲醛溶液从原针头注入囊内(注入的量与抽出的量相等)。5~10分钟后即达到杀死包虫的目的。此时再手术,一般不会再造成手术传播。但术中仍然需注意,不要弄破囊肿,最好连同皮肤及其周围部分组织一并切除较为保险。

六、乳腺局限性梗死

乳腺局限性梗死文献中有报道,但较少见。

(一)发病概况

本病在临床上少见,多发于14~27岁,以未婚女性以及哺乳期女性多见。

(二)病因及病理

1.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大多发生本病前乳腺内已存在良性肿瘤。

2.病理:①肉眼可见乳腺内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有包膜,切面呈淡黄色或灰白褐色。②镜下可见:中心为坏死区,HE染色呈粉红色颗粒。再向外为半梗死区,见有组织坏死,并有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以及淋巴细胞,中性白细胞。梗死区内可见散在的扭曲的小导管。外周边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及腺小叶。

(三)临床表现

1.发病前均有乳腺良性病变史如增生、纤维腺瘤等。

2.首先表现为乳腺胀痛、红肿、有烧灼感,以后症状逐渐消失,随之可出现一个直径在0.8~10厘米大小的肿块,皮肤及腋下淋巴结无改变。此时的肿块无任何不适,多在无意中发现,易被当做纤维腺瘤。

(四)诊断

1.病史:有乳腺良性病变史、妊娠、分娩或哺乳期发病,常出现乳腺胀痛、发红、烧灼感、后又自行消失。

2.触诊可发现乳腺内良性增生性肿块,皮肤、淋巴结、乳头无改变。

3.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五)鉴别诊断

1.与乳腺纤维瘤鉴别:①纤维瘤质硬韧、切面均匀、不见坏死。②镜下纤维腺瘤由腺体和纤维两部分组成,无乳腺组织坏死。

2.与乳腺癌鉴别:①乳腺肿块无包膜,浸润性生长、质硬、不光滑、边界不清。②乳癌有皮肤乳头改变,腋下淋巴结常肿大。

(六)治疗

药物治疗无效,手术切除梗死组织即愈。

七、乳房浅静脉炎

乳房浅静脉炎是指乳房、胸壁、两肋缘及上腹部浅静脉受损、血栓形成,并同时有炎性病理改变的一种常见疾病,亦称Monder病。

(一)病因及病理

乳房浅静脉炎与四肢浅静脉炎的发生病因及病理改变基本相同。

四肢浅静脉炎发病原因多与静脉穿刺不当、消毒不规范致细菌感染或输液药物刺激血管内膜导致损伤等有关。而乳房浅静脉炎多发生在乳房局部手术后,可能与手术中牵拉,结扎或缝合而损伤乳房浅表静脉以及术后加压包扎致使浅静脉回流受阻等原因所致有关。

其病理改变大多数皆因机械损伤静脉壁以及血液淤滞等而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形成血栓,并迅速波及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性反应(少数病例与感染有关),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压痛和触及细绳索样肿物,常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二)临床表现

1.多发生在乳房局部手术一周后。年龄在30~45岁妇女易患病。

2.患者均以乳房触及条索样肿物而就诊,常诉有压痛,一般无全身症状。

3.检查乳房皮下可见僵直的浅蓝色细条状物,多位于乳房下方或内、外侧,向下延伸至肋缘或上腹壁。触之有按压在细绳索上的感觉,表面有浅凹陷,轻微压痛。

4.血常规多无异常,与乳房原手术部位有无感染或血肿并无特别关系。

5.4周左右肿物能自行消退,不留痕迹。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Monder病。Monder病是特指发生在乳房、胸壁、两肋缘及上腹部的浅静脉炎,有时需与脉管炎鉴别。后者主要发生在四肢,与寒冷刺激有关,多会出现疼痛、肢端麻木、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较严重的临床表现,鉴别不难。

(四)治疗及预防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3~4周大都能自行痊愈且不留痕迹。少数病例诉疼痛较明显,考虑到部分浅静脉炎与感染有关,可给予口服抗生素5~7天。局部热敷或理疗有助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

作者总结诊治Monder病17例:与乳房局部手术有关(切口无感染或血肿)者15例(占88%),另两例无手术史及其他明显诱因;14例给予口服抗生素7天加热敷3周症状及体征消失,两例未作任何治疗4周亦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及后遗症。

(薛明兴 刘义芝 袁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