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的经历成就了他
我们谈《管子》,可能大家想的都是发财,让国家成为霸主。可是讲到《牧民》,昨天已经跟大家分享过,好像是很朴素,就是如何养育人民,如何让人们生活过得更好,就是这样简单。甚至您可以说,我们的党也是这样的想法呀,我们整个民族的这一群精英也是这样的想法呀,都已经努力好长时间了。然后找“民本”思想。如果看文献的话,发现在《管子》这里面,大量的论述,甚至以后出现在《论语》、出现在《孟子》当中的一些个观点、说法,在《管子》当中都能找到原型,而且后世并没有超出他的范围,也许表达得稍微精练一些,或者是更贴近我们今天的文字表达。那就给我们说清楚了一个道理,即使在春秋时期,即使他通过发展渔盐之利,通过富国强兵成为霸主,根基也是在筑德上、明道上、行仁义之上。
昨天我说,我会感觉到有一个矛盾,管子在早年的时候,生活那样困顿,当官,三次被老板开掉;战斗,三次逃跑;分财,除了鲍叔牙,其他人可能还认为这是一个贪财的家伙,不够朋友。史书也有记载说他是“城阴之狗盗、天下之庸夫”。什么是狗盗?就是鸡鸣狗盗之徒;庸夫,平凡的人。想象一下,实际上他就是在早年的生活当中,在民间历练,各种生活情况都了解,深切地了解民生的艰难,深切地了解下层人民的愿望,所以当他成为相国的时候,当他可以动用整个一国资源,可以进行纵横捭阖的时候,那种心底里面的诉求就迸发出来:让人民过好日子,让国家富强。
而且,他不仅仅是称霸,他还扶弱济贫,把小国保存下来,等于是他在当时诸侯国国际之间主持公道的。那时候尽管没有联合国的设置,但大家都归附他,所以他能够做到“九合诸侯”,九次召集诸侯开会,“一匡天下”。管子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他在几十年间,行道德、行仁义,对外、对内都做到了。所以当我们讲到《牧民》里面这些内容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一国要想兴盛,首先要让人民过好日子。
怎么让人民满意呢?昨天简单地分享过了。但最后一句话,我回去想了一想,还有必要跟大家再强调一下。
“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知道先给他,实际上就是获得这种情况,就是为政的秘诀、宝典。“知予之为取者”, “予之”是给他,您给他作为取的手段,简单地说是这样。读过《道德经》的可能会想到老子他老人家有一句话,“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就是这句话的翻版。到底谁先说的?想想昨天我们列出来的诸子的年表,管子出生年月在老子之前,“前了”将近两百年,一百多年,而且《牧民》是学者考证,出于管子,就是这一篇争议不大,几乎没争议,就是出自管子,是他本人的叙述。那么我们就知道,老子其实跟孔子是一样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老子他老人家可从来没说我是道教创始人,这是后世弟子把他捧起来,那样去称呼。圣贤之心不会有那样的想法。
“为政之宝”,就这一句话说透了,“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你想得到什么?作为君主当然希望国家强盛、国泰民安,然后还能领导世界走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做企业的领导人呢?一个单位的领导人呢?完全同理啊!我们花大量的篇幅去做外围的铺垫工作,奠基工作,而不是直接拿过书来,直接照着条目开始注解式地往下讲,费那么大的成本、那么多的时间和口舌为的是什么?希望大家掌握贯通理解的方法。不能像颜回那样“一闻十悟”,我们“一闻两悟”也行啊,也可以啊,听一句能知道两个,或者是举一反三,这书没白读,经济效率特别高。如果说读《管子》就读《管子》,跟《道德经》一点关系没有,跟《论语》一点关系没有,跟《黄帝内经》一点关系没有,那我看这个书能读明白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中华文化本身就是联而贯通的。
“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我们多重复几遍,希望在座的各位政府机关和企业的领导人能记住这句话。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单位和谐,积极向上,有活力、有创造力,这是您想要的,作为领导人您想要的,那么给自己的员工,给自己的同事什么东西,他们能达到这样您想要的状态,是最关键的,所以相当于是要会投资。您要一个和谐的成果,这是收入,这是结果,或者叫一种利润,但你投资出去的是什么?通过这一句话要想明白,想清楚。孔老夫子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施与别人的是什么东西,特别关键,因为那是种子。
我们这一次非常特别的就是给大家详细地分析了什么叫量子纠缠,时时刻刻不要忘记这个概念。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通过微观的分析,要解决世界“色即是空”的问题,因为实质的物质分析到最后没有了,是念头,而且观察者直接介入他所要观察的结果。科技发展到极致了,它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