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梦猛虎喜得贵子办学堂培养人才
上回说到大旺洲上洲村孕育出了一位伟大的人物,这位伟大的人物叫刘公。刘公的曾祖父刘国泰,为清朝同治年间人,被人们称为“刘百万”,家有良田36000多亩,为襄阳三大名门望族之一。
刘百万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刘荣芳,人称“刘大户”,为刘公的大祖父;老二叫刘荣达,人称“刘二户”,为刘公的祖父。刘百万即将去世时为两个儿子分家,各分得良田18000多亩。
分家后刘荣达于襄阳县东津湾大旺洲南端与鹿门山为比邻的上洲村修建庄园。庄园占地一百多亩,四周的围墙以青石为墙角,以青砖砌围墙,高达两丈。围墙四周建有瞭望楼,楼的四周有瞭望孔,为看家护院的家丁站岗放哨用。
刘荣达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叫刘子山,二儿子叫刘子海,三儿子叫刘子敬,四儿子叫刘子麟。刘子敬生于1854年3月。刘子敬自幼聪明过人,身材魁梧,体格健壮。他13岁被来家做客的武当山道长张三丰看中,经父亲刘荣达同意,被带到武当山习武。在习武期间,刘子敬刻苦学艺,热练三伏,冷练三九。五年之后,刘子敬在张道长的精心传授之下,学会了使用十八般兵器与各种武术,武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于是辞别师傅张道长回到家中。
刘子敬回到家中崇文尚武,一方面不分昼夜时时跑马射箭,演练所学之武艺;一方面生性豁达,性格豪爽,广交四方文武朋友。回家后那年参加乡试,中了武秀才。第二年到省城参加清廷举办的武考,又中了武举人。刘子敬想去北京参加会考,但其父刘荣达不同意,让他同襄阳三大名门望族之一的襄阳县双沟陶王岗陶家的大小姐(陶际唐的大妹妹)订了亲,并于次年完婚。
清朝中了武举,即可接受朝廷任命,成为武将,也可只挂一个名字,不接受任命。为此,开始时刘子敬一边等候朝廷任命,一边在家中主持武术教管,传授武艺于诸后生。后来当了刘家族长,由于事务繁多,便放弃了朝廷任用的机会,专心致志掌管刘氏家族的事务,但其内心还是十分羡慕官场,羡慕当官可以光宗耀祖。
刘荣达四儿子刘子麟官至清廷度支部郎中,掌管全国盐务。其官职相当于现在国家财政部的司局级官员。这在上洲,乃至襄阳都是一个级别不低的官员。
老大、老二协助父亲刘荣达经营管理田庄。
刘荣达有四个儿子,便在围墙之内盖了四座豪宅。每座豪宅皆坐东面西,自成体系。豪宅与豪宅之间间隔距离相等,排列整齐,格局相同。
这四座豪宅建筑规格相同:正门楼为八字形,每个门口砌的是八级大理石台阶。豪宅内结构为三进院落,正堂五间,厅堂三间,东西套房各数十间。华屋飞檐,鳞次栉比,气势宏伟。虽非帝王的凤阙龙楼,却也富丽堂皇,雄伟壮观。
庄园门口有一池塘,水清见底,游鱼往来穿梭,历历可数。池旁盖一凉亭,除入口处外,周围遍植垂柳。凉亭除入口的门外,其他三面皆是窗棂子。厅内摆放的有茗茶或下棋用的红木桌凳。庄园门口楹联抱柱,金匾高悬。
庄园之内雅静整洁,曲径条条,青砖铺地,花木掩映,把四座豪宅相连接。每座豪宅厅堂正中间挂一幅名人山水画,摆设得古朴大方。厅堂内待客用的桌凳、茶几等,也皆为红木的,摆放得整整齐齐。客人一进入厅堂,便有肃然起敬之感。
庄园后面有百亩地的大花园。园内有人工挖掘的大堰塘。堰塘内种的有藕,放的有鱼。花园之内其他各处盖的有亭台楼阁,种的有奇花异草,在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之下,一切都显得自然得体,错落有致。一年四季,花园里莺歌燕舞,花香扑鼻,景色宜人。
四座豪宅,刘荣达按照长幼的顺序,由南往北,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各居一宅。
且说刘子敬同襄阳县双沟陶王岗的陶家大小姐结婚之后,三年连得两子。长子为刘耀琮,次子为刘耀瑸。次子刘耀瑸生于清光绪七年(即辛巳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公历为1881年10月12日)。乡里人盛传,刘耀瑸出生那天晴空万里,却有一大片莲花似的云彩笼罩于刘家庄园的屋顶之上,虽秋风阵阵,却吹不走那一片云彩。到了晚上月明星稀,万籁俱寂,上洲村民忙碌了一天,都带着困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而刘家庄园刘子敬的豪宅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沉浸在万分的喜悦之中,都在为夫人要分娩而准备着。接生婆坐在夫人床前,做好了孩子降生的准备,刘子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夫人卧室之外时起时坐,盼望早点听到孩子落地的哭声。而夫人此时则蒙蒙眬眬,好似进入了睡梦之中;正在此时,夫人看见一只凶猛的大老虎从天而降,如离弦之箭一般向自己扑来,吓得夫人从梦中惊醒,随着一阵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一个面容清奇、目光炯炯、方面大耳的小男孩“哇”的一声落地了。接生婆一边忙着用温水给小孩洗浴、穿衣服,一边高兴地对听到孩子哭声已走进屋的刘子敬说:“老爷,恭喜您,夫人又给您生了一位公子。”刘子敬听了自然万分高兴。一家人在欢乐愉快之中迎来了次日的晨曦。
以后刘子敬又得了三儿子(不幸少年夭折)、四儿子刘耀珍、五儿子刘耀琛、六儿子刘耀璋(又名刘同)。此是后话,暂且在这里表过不提。
由于二儿子出生时出现了祥云罩顶与猛虎扑身的奇异现象,又加上其子目光如炬、鼻梁高耸的相貌,刘子敬心想此子今后莫非真的非常人可比,真的能干出点什么事业来吗?但无论如何要培养他做一个品德高尚、冰清玉洁之人,于是就给其取名为刘耀瑸。也正因为如此,刘耀瑸的出生为刘子敬一家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大家对他能为刘家光宗耀祖充满了极大的希望。
刘耀瑸快半岁时,有一天哄他玩的丫鬟将他抱到大门口晒太阳。这时刚巧有一个算命先生从大门口经过,无意之间将晒太阳的刘耀瑸望了一眼。不看则已,一看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走到这个不到半岁的小孩身边,又定睛将刘耀瑸看了一看,高兴万分地说:“我给无数的人看过相,但谁的相也不能同这个小孩相提并论。这个小孩真是一幅难得的贵人之相。他天庭饱满,地角方圆,浓眉大眼,鼻梁高耸,长大成人后必是国家之栋梁,将相之才也。”
刘子敬这时从外面办事回来,也正好走到自家的大门口,听见了算命先生的话,心里喜不自胜,忙快步走到算命先生面前说:“先生不要光说奉承人、让人爱听的话,一个不到半岁的娃娃,你咋就能知道他以后的事呢?说得是不是有点太玄乎了?”
算命先生将刘子敬上下打量了一番,见其衣冠楚楚,气度不凡,就说道:“看您老人家的相貌,一定是这个孩子的父亲吧。我不是在您老人家面前夸口,我给无数的人看过相,没有一个人说我看得不准,我姓王,故人们送我一个外号,叫‘王铁口’。我说的话你信不信,孩子长大后定有应验。再说我又没有向您老人家要看相的钱,您就当我没给娃子看过相算了。”
刘子敬本来就是胸怀豁达、乐善好施之人,岂是那爱财如命的吝啬之人呢?他家虽富有,但从不盘剥百姓。对于租种他家土地的人家,一年每亩只收三升租。而且他采取的是灾年减免租子,丰年不增加租子;谁家遇到了天灾人祸,他解囊相助;逢年过节,他出钱组织戏班演戏,让村民看,不收一分钱,故人们送他一个外号,叫“刘善人”。现在他一听算命先生如此说话,忙一边作揖,一边满面春风地说:“先生,你别误会了我说话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做人要低调一点,免得让旁人听到了,说我们太狂妄,太张扬,那多不好呀?”说罢,即拉着算命先生的手说:“走,到寒舍吃顿便饭再走。”
算命先生本来就是走四方之人,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今见到刘子敬如此热情相邀,安有相拒之理呢?即忙说道:“既然您老人家如此热忱相邀,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说着,即随刘子敬走进了客厅。
进了客厅,刘子敬安排算命先生坐下,就吩咐下人上茶、安排饭食。一切就绪后,刘子敬即对算命先生说:“先生言犬子长大后必是国家栋梁,在下愿闻其详。”
算命先生见刘子敬发问,用右手指拈了拈颏下的胡须,微微地笑着说道:“令郎虽不足半岁,但其相貌实与一般人不同,其剑眉大眼,面方嘴阔为极富极贵之相,且鼻梁高耸,直达中宫。就令郎生就的这幅奇特的面相而言,他长大成人之后必位极人臣,定是翻江搅海的蛟龙,擎天的玉柱,一定能干出一番掀天揭地的大事业。”说到这里,算命先生又诡秘地一笑,说:“就现在天下的时局而言,自洪秀全1851年在广西金田起义之后,捻军、义和团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日盛一日。不仅如此,沙俄与美英法德意日等外国列强也乘机侵略中国,逼着满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内忧外患,搞得满清政府摇摇欲坠。现在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改朝换代的日子恐怕已为期不远了。在改朝换代这个社会大变革中,令公子定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说到这里,算命先生又将四周望了一望,见四周没人,又神秘兮兮地对刘子敬说道:“我刚才说的话除了天知地知之外,只有你知我知,没有第三个人知道;对于我说的话你只可牢牢记于心,不可对任何人言讲。你所要做的就是创造一切条件培养他,待到天机成熟之时便见分晓了。”
二人一边在这里细说着,一边品着茶。不一时下人把酒菜已整治好,摆了一桌子。刘子敬忙招呼算命先生入席。落座之后刘子敬难免对算命先生殷勤相劝。
酒醉饭饱之后,刘子敬又留算命先生稍坐了一会,打发了他一块银子,将其送出大门。算命先生连说:“谢谢!”千恩万谢,高高兴兴地去了。
送走算命先生,刘子敬回到客厅,又独自一人默默地坐了一会,他把孩子出生时的奇异现象同算命先生说的话联系到一起想了想,心里感到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这孩子长大成人后一定有出息,害怕的是凡干一番大事业的人,其家族没有不蒙灾受难的。但转念又一想,这是天数,谁又能逆转呢?且顺其自然算了。
自此之后,刘子敬便刻意注重对刘耀瑸的培养教育。在他三岁之后,刘子敬便教他练童子功。刘子敬听说过方世玉的故事。方世玉小时候其母教他练童子功,方世玉长大成人后武功盖世,天下无敌。刘子敬虽不想儿子长大成人后武功盖世,但想到儿子能学到一身硬本领,无论干什么事情,总是用得上的。于是一年四季,无论严寒酷暑,总是让刘耀瑸学练各种武功的基本功。也许刘耀瑸是上天降下来的改朝换代的人才,其虽为小孩,但对父亲传授的学练武功的一些基本架势,如踢腿、站桩、撞沙包等从不厌烦,且十分喜爱。再加上刘耀瑸聪明过人,父亲一教就会,一点就通。父亲在身边时就由父亲指导着练,父亲不在身边时自己就按着父亲传授的做法或招式进行练习。到了七岁时,家里看家护院的大人,一对一地进行格斗,其力气虽小,但他凭着四两拨千斤的技巧,谁也奈何不了他。刘子敬见了自然暗喜于心,恨不得把平生之所学悉数传授给自己的儿子。而刘耀瑸呢?见大人拿自己没法,知道自己学到了一点闪展腾挪、相扑、搏斗的真功夫,于是学武功的劲也就更足了。若是隔个一天半天不学不练就如同少了点什么东西似的。即使以后进了学堂,他也从没荒废过练武。
对算命先生的话,刘子敬时时把它牢记于心。为了不影响刘耀瑸的成长,在其八岁那年,刘子敬把他送进了刘家在淳河边上办的私塾学堂去读书。
除了在学堂读书之外,刘子敬在家里也不忘对孩子进行教育。每逢家里来了社会上有名气的文人墨客、仕宦人物,刘子敬就带着刘耀瑸接待,若是去拜访上述之类的人物或是到他们家里去做客时,刘子敬也把他带上,意在增长儿子的社会阅历,让儿子从小受到上层社会人物的熏陶,学会怎样做一个正派的人,做一个怎样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官。不仅如此,每逢节假日老师放假,刘子敬就带儿子到鹿门山去游览。醉翁之意不在酒,刘子敬让儿子游览鹿门山,不仅是让他玩得开心,感受到祖国锦绣河山之美,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儿子进行思想教育。为此,每次游鹿门山,刘子敬就把儿子带到拜师洞——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拜当时名士庞德公为师的地方。并给儿子讲刘表多次请庞德公到他手下去做官,庞德公认为刘表不能举贤授能,胸无大志,虽名为八俊,实徒有虚名。为避免与刘表发生矛盾冲突,就隐居鹿门山,以采药治病、传授学生为生;并给儿子讲诸葛亮如何勤奋求学,学到了摆兵布阵、治国安天下的本领。还给儿子讲刘备没得到诸葛亮时如何寄人篱下、四处漂泊;讲刘备得到诸葛亮后,诸葛亮如何智慧超群,如何用兵鬼神莫测,如何给刘备出谋划策,即如何借荆州、如何联吴抗曹、如何取四川三分天下等等,激励儿子长大后要做一个像庞德公、诸葛亮那样有真才实学的人,要做一个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的文武兼备的人。为培养儿子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给儿子讲诸葛亮在临终上书给刘禅遗表中的话“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清官、好官,好光宗耀祖。
刘耀瑸九岁那年,在一个阳光明媚、百花争艳、莺歌燕舞的日子,刘子敬又带儿子到了鹿门山拜师洞。父子俩在洞口石墩上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刘子敬又给儿子讲到了三国时的刘表虽拥有荆襄九郡,由于昏庸无能,所用非人,所以在他死后让曹操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他的地盘,甚至连自己的宠妻爱子也被曹操所杀而嗟叹不已。
刘耀瑸见父亲这个样子,就说道:“父亲真是看戏流眼泪——替古人担忧。我长大了不做官便罢,要做官就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好官,找一个像刘备似的人物去帮助他,绝不会到像刘表那样胸无大志、腹无良谋的人手下去干事。”
刘子敬见自己这么小的儿子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自然很高兴,就笑着说:“想不到你小小的年纪,竟然有这样的志向,可真了不起呀!”儿子见父亲如此夸奖,也不由会心地笑了——笑得那么甜蜜,笑得那么充满了自信。
刘耀瑸在淳河边上的刘家学堂上学,虽然年纪最小,由于天资聪明,对于《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这些浅显的教材,不到半年时间已能倒背如流了。而后老师又教他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数年之后,刘耀瑸已能阅读各种各样的通俗读物了,他喜欢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及一些英雄人物传记。他十分崇拜《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希望自己长大以后也能像诸葛亮一样干一番掀天揭地的大事业;他崇拜《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柴进,佩服他的慷慨豪爽与行侠仗义。正因为如此,每逢年节,他总是把自己家里的一些好吃的东西带到学堂里给与自己一起读书的同学们吃,也正因为如此,同学们与他相处得都很融洽,都愿意跟他在一起玩,都愿意同他交朋友。大家离开了他,一个个都显得郁郁寡欢;他离开了同学们就如同鱼离开了水一样。少年时期的刘耀瑸就有一种他人所不可能具备的团结人的魅力。
在刘家学堂任教的教师是一个老秀才,每天除教学生认字之外,就让学生如老和尚念经一般地背书,老师只是检查学生们的背书情况。一本书背熟了,就让学生家长给孩子再买一本新的,然后又接着背。周而复始,一年一年,每年都是如此。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怎能满足得了像刘耀瑸这种对未来充满了理想与想干一番伟大事业人的思想呢?
刘耀瑸的舅舅陶际唐在襄阳县双沟镇陶王岗,从掉下地之后,他每年都要到舅舅家去玩。
陶际唐生于1852年。其双沟陶王岗的陶家为襄阳三大名门望族之一,家有良田两万多亩。凡租种陶家田地,丰年不增租,灾年不收课赋。平日乐善好施,体恤弱小,爱好修桥铺路,深得一方百姓称颂。
陶际唐又名宗泳,字夔阳。禀赋聪颖,学习勤奋。长大后敦厚谦和,精通五经,在科举中取得秀才。陶际唐有弟兄四人与三个妹妹。虽然有弟兄四人,他是老三,但由于办事能力强,成了陶家当家的。娶妻李氏,把大妹妹嫁与刘子敬为妻,二妹妹嫁给了潘家,三妹妹嫁给了陈家,这几家都是襄阳家道殷实之户。陶际唐身材魁梧,天庭饱满,剑眉虎目,好一副当官人的仪表。其父在世时就想让他走仕途之路,以光耀门楣。但他痛世嫉俗,对清廷的腐朽没落,丧权辱国,极为愤慨,他曾说过:“凭我的本事,做个知府、道台的,不成问题。”但他不愿为清廷效力,他仰慕屈原、伍子胥、诸葛亮、岳飞之类的人物,崇尚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图强的学说。凭一个人的力量如何能拯救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呢?他瞻前思后,经过反复思考,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创办义学,为实现新的变法而改变国家的命运培养人才。于是他在陶家祠堂里办了义学。陶家祠堂在陶宅附近,呈四合院状。四周树木茂盛,参天耸立。正祠供奉着陶家先人灵位。前庭右边住着看祠人,左边是老师的卧室。院内右边三间是教室,左边三间是学生宿舍。入学的孩子一律免收学费。入学的孩子大都是陶家子侄和族中孩童。
义学创办之后,他自任老师。他教育孩子要有“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志愿。由于他学识渊博,境界高远,所以不仅给孩子们讲解古典“经、史、子、集”这些内容,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给孩子们灌输爱国爱民、转移国运、勇于牺牲、以担当大任的思想。平时常诵于口的诗句是《史记》中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以此暗示陶氏家族的子孙们一定要参加推翻清朝腐朽没落统治的斗争。
陶际唐教学方法新颖,因材施教,所办义学的名声愈来愈大,不但邻近的村乡,甚至邻县有头面的人物都不断向他讲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办的义学里读书。
陶际唐见鄂北一带老乡对自己所办的“新学”如此赏识,很高兴,感到救国有望,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自费东渡日本,考察维新教育。回国后,为适应需要,扩建学校,他想将陶王岗泰山庙改造一番来办学校。该庙为陶家祖上带头所建,分前、中、后三殿。在做通了族内几位富户、长老的思想工作后,陶际唐将前殿、中殿腾了出来,把供奉的菩萨全移到后殿。就这样陶际唐创立了“湖北省襄阳县私立滚河学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他将学生分成了三个班:初小班、高小班和补习班。他把学堂分成了两处,初小班安排在陶家祠堂,高小班和补习班安排在后岗的泰山庙内。
陶际唐创办的新式学堂与私塾大不相同。他自任校长,兼教国语。授课按班级开展教学,聘请鄂北名士分任“堂长”和文史教员,还以重金聘请日本教员讲授数学、物理、自然、音乐、日语等课程,还请了一位日本朋友的女儿教日语,为学生到日本留学打下了基础;同时,他还特意聘请了一位日本女教师,专教其女手工编织、音乐、数学等课,禁止其女缠足,使其成为当时鄂西北唯一的大足女性。移走佛像利用庙办学堂、禁止女儿缠足,这些事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真可谓是惊世骇俗之作,而在这些作法里面又无不闪耀着陶际唐的民主、科学与远见卓识的思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耀瑸越来越感觉到同舅舅家的表兄陶德瑶与表弟陶德琨义气相投、志趣相合,玩得来,每次见面总有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之情;再加上舅舅所办的学堂远非自己家里所办的刘家学堂所能相比,为此,他多次向父亲提出要到舅舅所办的学堂里去读书。父亲既没拒绝,也没答应,模棱两可。这令刘耀瑸感到很焦急。
清光绪十九年八月二十日(1893年10月12日)是刘耀瑸12岁生日。刘子敬就宴请至亲好友到家作客庆贺。陶际唐带了一块昆仑玉做的玉佩作为礼物,早早到了大妹子家。舅老爷来了,刘子敬自然十分高兴,忙将其迎进客厅。
舅舅和外甥有一种天然的骨肉亲情的血缘关系,再加上刘耀瑸从小就长得英俊倜傥、聪明过人,深得陶际唐喜爱。所以陶际唐坐定之后就急忙向刘子敬问道:“二外甥呢?大半年不见,我可想得慌!”
刘子敬也忙答道:“在家塾念书。要不,我把他叫来。”陶际唐摆摆手说:“孩子的学习是大事,不要影响他的学习。”继而又笑道:“中国的孩子真辛苦。东洋西洋的孩子上学,还有个星期天休息,可中国的孩子……”
刘子敬正色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陶际唐叹道:“人为人上人,有何难哉?国为国上国,不容易啊!”
刘子敬笑道:“三哥刚从日本回来,想必感触甚多。有哪些见闻?快快说来听听?”
陶际唐说:“现在宾客满堂,你且去应酬。待晚间无事,再作畅谈。”
再说刘耀瑸中午放学之后,一见到了舅舅陶际唐,不由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心想:“天赐良机,岂可错过?”于是书包也没放下,就忙跑到舅舅跟前,亲热地喊道:“舅舅,好久不见,我好想您啦!”然后神秘兮兮地说:“舅舅,我早就想到您办的学堂里去读书,可我父亲不哼不哈的。今天您可要帮我说说话呀!”
陶际唐听了,哈哈笑道:“小事小事,舅舅今天包你随心入意。”
刘耀瑸见同舅舅打招呼的人挺多,也就没再打搅他,忙跑到母亲的房间里去了。
晚宴过后,宾客都到戏场去看戏。陶际唐一没忘同妹夫的许诺,二没忘外甥的托付,晚宴罢,同众人打过招呼,就跟刘子敬到了书房,二妹夫潘先生也跟了过来。
三人坐下,一边品茶,一边聊天。真可谓是问者无心,但答者有意。
刘子敬说:“早就听说日本‘明治维新’之事,二十多年过去,但不知现在情况咋样?”
陶际唐说:“我去日本,就是为了要亲眼瞧瞧人家的国情。人家的‘明治维新’确实大有成效!他们建铁路,炼钢铁,办工厂,造枪炮……比我们先进多了。人家广派留学生赴英、法、美等国学习西洋的科学技术,提出‘西学为用’的方针,学以致用,现在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潘先生说:“人家皇帝英明,主动提出变革。可我们国家的大权掌握在昏庸而又老不死的慈禧手里,这实在是我华夏之大不幸呀!”
刘子敬道:“太后虽然昏庸,但是如果当了大官,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以来,搞‘湖北新政’,这几年已见成效。去年湖北织布官局已经开车,听说汉阳又在建一大钢铁厂。”
陶际唐听了,慨然道:“张之洞是个干才。可我中华积弱太深,以其一人而力挽狂澜,难呀!我在日本数月,越看心中越焦急。英、美两国尽管先进发达,毕竟与我们远隔重洋,而日本是近邻,如今又如此强大,其必定要步列强之后尘,很快就会对我中华下手的。”
刘子敬忙界面道:“三哥,那你说该怎么办呢?”
陶际唐喝了口茶,不紧不慢、稳沉地说:“我已进入不惑之年。清王朝走到现在这种地步,也是定数。可无论如何,我国终究是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尽管朝廷昏聩,但民众的奋发之心从没消停过。列强虽有亡我之心,但我心不亡,列强又何能亡之?我常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驱除鞑虏,抵抗列强的重任,就落在我们楚人身上。老父在世时想让我走仕途之路,但我不愿为清朝廷卖命,一直在想着如何使中国变法图强的事。”
刘子敬又接着说:“那三哥又是如何想的呢?”
陶际唐说:“我是这样想的,一是办所学校。我办的学校要破除以前的旧规矩,按照东洋西洋的样子,按班级教学,除了教国文,还要教各种科学知识、政治及强国之道的书,要使孩子们强过我们这老一辈子的人。二是要建个书店。这是开启民智的路子,把国内外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普及给广大的民众。觉悟的民众越多,中国就越有前途和希望。”
潘先生听得热血沸腾,万分激动,不由说道:“三哥见识非同凡响。你这两项义举,旨在教化众人,培养后生,你可真正地称得上是先知先觉的智多星啊!”
刘子敬也不觉怦然心动,问道:“三哥的学堂,现在收了多少学生?”
陶际唐谦虚地说:“现在有学生60多名。按照考试成绩,分为三个班级:初小班、高小班和补习班。”
刘子敬说:“宗泳兄,我的杂务事多(已为族长),无暇顾及学堂。在我办的刘家学堂里,有20多名学生,无论是年龄,还是天资都参差不齐,先生教起来很吃力。我想把十二岁以上的,包括耀瑸在内,有七个,都送到你那里去上学,你看可好?”
陶际唐高兴地说:“耀瑸是我的外甥,其他的也都沾亲带故的,有何不可?只是我办的学校是新式学校,不适合科举应考,你可是武举出身哪!”
潘先生忙说:“时下情况不同。再说,我们汉人为何要去做满人的官?当初刘二伯不让子敬兄去北京参加会考,就有这层意思在里面。让孩子学到真本事,有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我把我家的善伯(即潘公复)也送到二舅的学校去。”
三人秉烛而谈,愈谈愈投机,直至夜深人静方散。
第二天刘子敬把要送耀瑸等七个孩子到双沟陶王岗去上学的事同他们说了,一个个高兴得跳了起来。刘耀瑸急忙问道:“父亲,什么时候去?”
刘子敬说:“过了年就去。只是你们要做好备考的准备,陶王岗学校是按考试成绩分班。”
刘耀瑸等啊等啊,终于等来了这一天。第二年正月二十,天还没亮,刘子敬就坐着自家的马车,亲自送耀瑸及族中几个侄子到双沟陶王岗去上学。
到了陶王岗,陶际唐见了,忙迎上前对刘子敬说:“正月二十六开学,你们怎么提前来了呢?”
刘子敬朗声说道:“孩子们都等不及了,想提前来看看你的新学堂是个啥样子。”不多时,刘耀瑸同托德瑶与托德琨见了面,知道以后要在一起学习,自然倍觉亲热。
妹夫到了,陶际唐有啥说的,中午自然是盛情款待。
吃过午饭,陶际唐就领着刘耀瑸等七个孩子到自己的学堂参观,随行的自然有陶德瑶、陶德琨二弟兄。陶德瑶同刘耀瑸一样,也生于1881年,但比刘耀瑸大月份,一幅相貌忠厚、办事稳重的样子;刘耀瑸一幅仪表堂堂、叱咤风云的神态;陶德琨生于1882年,生得白干白净,文质彬彬,一幅文人墨客的相貌。三个玉琢般的孩子,且都聪明过人,让陶际唐与刘子敬见了确实从内心里感到高兴。
刘子敬参观了陶际唐的“新式学堂”后赞不绝口,无论从办学规模、管理方法、教学设施等方面,还是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他都感到自愧不如。同时,他也暗自庆幸自己能将刘耀瑸及侄子们送到陶王岗来上学。
第二天,二妹夫潘先生把他的儿子潘善伯也送来了。
没正式开学之前,陶际唐就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书房看书。
在开学前的一天,刘耀瑸、潘善伯及陶德瑶、陶德琨都在陶际唐的书房里看书,陶际唐走了进来说:“看了几天书,你们可否说说将来的志向?”
陶德瑶说:“我长大了想做个军事家。”
陶德琨说:“我志在经济、格物。”
潘善伯说:“我想学刑名、断案。”
刘耀瑸说:“我佩服梁山上的英雄好汉,但绝不做走招安之路的宋江。”
陶际唐听了二外甥刘耀瑸的话,心里猛地一怔,心想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想法,看来其未来定是翻江搅海之人,心里感到很高兴,却不露声色地说:“以你的性格,我看是很有些像那位仗义疏财的柴大官人哩。”
历史没出陶际唐所料,1894年8月1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5年4月17日在战争中失败的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关注国家大事的陶际唐得知这一信息后悲痛欲绝,立即召开了全校师生大会,对同学们进行时事演讲。当他讲到黄海之战中邓世昌、丁汝昌奋勇杀敌、以身殉国而清政府却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时,不禁声泪俱下,大声疾呼:“满清政府不可救药,同学们努力呀,拯救国家和民族要靠你们啦!”
一时间,听演讲的师生群情激愤,不能自已。此后学生们的学习劲头更足,并经常在一起谈论时事,议论国家大事,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爱国之心一天比一天强烈。在此期间,刘耀瑸与陶德瑶、陶德琨、潘善伯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虽是老表关系,但因为志同道合,都有推翻清朝、革新政治、振兴中华的志向,所以老表几个虽非一娘同胞的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一日老表几个又在一起谈到国事时,大家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无不握腕叹息。生于1880年、比刘耀瑸等几个人略大一点的潘善伯不由双目盯着刘耀瑸,慨然而言道:“观表弟平日之言行,今后定是率领千军万马,高举推翻清朝大旗的领袖人物。他日表弟举事之日,我等弟兄皆披肝沥胆,唯表弟马首是瞻,若有异心者,天地不容。”陶德瑶、陶德琨二弟兄也激动万分地说:“善伯表兄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他日兄弟举大事时,我等弟兄一定不避刀山火海,执鞭随蹬于兄弟鞍前马后,不推翻清朝,誓不甘休!”
听几个表兄弟如此说,刘耀瑸激动得满眼噙着泪花,用双手紧紧地握住他们几个人的手说:“感谢众弟兄的抬爱。俗话说,一人一条心,是金不是金;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我等弟兄团结一心,矢志如一,推翻清朝的大业一定指日可待。从今往后,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奋斗吧!”从此以后,表兄弟几个朝夕相处,亲密无间,无话不谈。
一次,陶际唐在课堂上又讲到外国列强践踏我国领土、蹂躏我国人民、掠夺我国财富时,刘耀瑸不由拍案而起,愤怒地高呼:“推翻腐朽的满清政府!赶走穷凶极恶的外国强盗!”一时群情激昂,同学们都站了起来,一齐振臂高呼:
“推翻腐朽的满清政府!
赶走穷凶极恶的外国强盗!”
同学们的呼喊声震天动地,震得教室内屋瓦灰直落。
陶际唐看到自己的学生有如此强烈的爱国热情,心里自然欣喜万分,不由在心里说道:“中国有救了!中国有救了!”但他又在心里告诫自己:“孩子们涉世不深,认识不到黑暗腐朽的满清政府反动、残忍的本质,万万不能表扬他们,否则他们一旦激动,做出一些过火的事情来,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的。”于是他待孩子们情绪稍微平静了下来,即说道:“同学们,革新政治,拯救国家和民族,不是我们某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全中华民族的人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为此,同学们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树立为振兴中华民族而读书的思想,发奋苦读,待到你们长大成人,待到条件成熟时各自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从此以后,刘耀瑸在舅舅的学堂里不分昼夜地学习,常常手不释卷,以读书为乐。同学们送给了他一个雅号,叫“书痴”。舅舅陶际唐也对他说:“你把我这一库书都吞下去了,学以致用,你再到大千世界里去闯一闯吧。大千世界,包罗万象,它是无所不有的。”只因舅舅说的这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刘耀瑸的内心深处。有分教: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咫尺难相亲。
天涯处处有芳草,巴山蜀水遇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