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管理创新推动教研咨一体化的路径探索
教学、科研、咨政是行政学院的立院之基,是发挥职能作用的三大核心工作。近年来,全国各地行政学院围绕“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进决策”的要求,积极探索教研咨一体化的实现。本文试以“教学管理创新”为切入点,结合浙江行政学院的实践与探索,从教学管理视角浅谈如何有效推动教研咨一体化。
一、推动教研咨一体化是适应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必然要求
(一)教研咨一体化是行政学院激发办学活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动力源”
行政学院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之一,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肩负着更大使命。干部教育事业的实践表明,教学、科研和咨政水平是衡量行政学院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教学是科研的集中展示,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支撑,咨政是教学科研服务大局的载体。通过发挥教研咨一体化工作的统领,聚焦社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紧贴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助于优化统筹资源配置、激发办学整体活力,增强行政学院发展的新优势,提升行政学院的工作影响力。
(二)教研咨一体化是教师夯实学术支撑,提高课堂实效的“催化剂”
“教而不研则浅”,学术含金量,是行政学院课堂实效性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行政学院学员不断的年轻化、高学历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对基本理论的学习,而是要求教师运用专业理论分析解读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教研咨一体化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学术接口、构建学理框架的重要支撑,更是教师把握教学重点、突出问题导向,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催化剂”。
(三)教研咨一体化是服务党委政府,推动中心工作的“助推器”
《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坚持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三位一体”“开展决策咨询工作,主要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因此,推动教研咨一体化是行政学院履行自身部门职责、服务党委政府的具体体现。借助教研咨一体化工作体系,迅速把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转化为科研咨政的重点,及时将科研咨政成果转化为教学培训的内容,既强化了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的主业,又发挥了“高端智库”的重要参谋作用,助推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开展。
二、浙江行政学院以教学管理创新推动教研咨一体化的探索
近年来,浙江行政学院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以“实践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进决策、进期刊”的一体化思维为指引,以教学管理创新为切入点,聚力实现教学、科研、咨政工作的互动互链、深度融合。
(一)以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营造教研咨融合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教研咨一体化项目立项机制,使教学课题招标与科研立项互为条件。在主体班次课程招标评分体系中注重科研含量,要求必须有相应的科研成果。在科研立项上,注重筛选选题能否转化为主体班次教学专题。二是修改《教学奖励制度》,更加侧重“一体化”的成果。对实现教学专题、科研成果、决策咨询相互转化的课题在奖励上“高看一眼”。三是出台《精品课评比办法》《关于加强精品课建设的实施意见》,在评价指标上突出科研,把是否具备较高水平的前期研究成果、学术理论含量作为评价精品课的重要指标。四是完善学员参与机制,探索“学员+”工作模式。修改了《学员考核规定》《决策咨询奖励办法》等文件,发挥学员普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源优势,做好学员撰写调研报告的质量提升和成果转化工作,实现教学培训和决策咨询的相互促进。
(二)以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牵引教研咨一体化方向
把核心课程体系作为教研咨一体化的龙头,按照“核心+创新+特色”的要求,重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浙江改革发展实践、依法治国与行政管理等五大系列50门左右的核心课程建设。通过制定和发布《核心课程建设选题目录》,引导教研部和教师聚焦行政学院功能定位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研发本部门所承担的核心课程,使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专题开发、科研课题、咨政选题的重点与方向。
(三)以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推动教研咨的深度融合
一是加大研究式教学力度。突出教师与学员实地调研深度,为科研和咨政提供丰富素材和科研成果。安排主体班学员围绕省委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开展为期一周的分组调研活动,安排教师开展“三走进”活动(走进机关、走进基层、走进实践)和常态化暑期调研,推动形成一系列调研报告、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咨政成果。二是深化嵌入式互动教学。在进修一班、进修二班等进修类班次教学中,在理论讲授时嵌入适宜的互动。通过教师、学员的双向互动交流,帮助教师总结归纳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理论困惑和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总结出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更加全面深刻的视角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咨政报告。三是探索全程式案例教学。推出了“最多跑一次”“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互联网+与公共政策创新”等一批案例式教学。通过案例角色导入,充分调动学员自主性,加深重点难点问题的研讨,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为科研咨政打下基础。
(四)以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助推教研咨的良性循环
创新搭建“I-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与学员提供一个课上课下、网上网下融合的交互式研讨平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师在研讨内容、核心观点等信息资源的收集、分析能力,能更精准快捷的获得一手的、立体化的数据和案例。在“I-课堂”中开展“头脑风暴”时,一个问题可以汇集省市县不同层次、不同条线部门、不同专业背景的观点和思考。课后,师生在网络平台可以继续合作,深化问题的研究分析。通过教师与学员的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与决策咨询的结合,形成一系列科研、咨政成果。例如:“最多跑一次”专题“I-课堂”教学后,形成了《“最多跑一次”的浙江探索与实践》等系列咨政成果,得到各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五)以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打造教研咨有效载体
一是深化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合作,为教师提供深入基层“接地气”的平台。教学科研基地,能把课堂中的问题带到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也发掘值得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教学、科研、咨政课题。目前,浙江行政学院已经与杭州市上城区政府、嘉善县、阿里巴巴集团等10余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设了8个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基地。二是规范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打造品牌教学基地。浙江行政学院先后制定出台《现场教学组织规程》《现场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等制度,开展示范教学基地评选,进一步规范教学基地的使用与管理。截至目前,浙江省行政学院系统各类现场教学基地有210个。其中,省级示范基地31个,市级示范基地37个,市级重点基地60个。覆盖全省的各级教学基地为教师深入基层、深入改革开放前沿,研究最新、最迫切的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平台,也增强了教师教学中的现实感和问题意识。
三、推动教研咨一体化的思考与启示
(一)思想认同是开展教研咨一体化的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同的程度决定了教研咨一体化工作的力度。推动教研咨一体化,行政学院要牢固树立“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进决策”的一体化思维与理念,紧贴“教学是第一位任务”的要求,把“为教而研”作为逻辑起点,充分发挥核心课程体系的牵引作用,构建起以教学为主导的教研咨一体化发展模式。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强科研,才能提高教学工作的学理深度,只有以咨政成果为支撑,教学与科研工作才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制度融通是推动教研咨一体化的关键
教研咨一体化要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必须依赖教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励政策、科研工作制度等政策机制的融通来共同推动。要完善综合考评体系,发挥职称评审对人才的基本评价作用,提高教学首位度,推进教学科研咨政成果互通互认,形成教研咨一体化的评价导向;要修订形成完备的涉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经费管理办法,为教研咨一体化工作开展提供经费保障;要改进现行的教学科研咨政工作量认定核算方法,探索区分教研人员产出的教学科研咨政成果业绩和日常调研、下班、研讨、评审等工作业绩的不同登记办法,推动教研人员按照教研咨一体化的要求发挥潜力,多出精品成果。
(三)“教师+学员”是实现教研咨一体化的主体
教师与学员是一体化的主导者。通过课堂教学互动、学员参与课题、教师参与学员调研等途径,形成“教师+学员”模式,打造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是推动教研咨一体化的有效方式。在“教师+学员”的模式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长期在实践一线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准的学员资源。发挥好学员经验优势和教师的学术优势,挖掘学员带来的问题、案例,提炼学员工作中遇到难题的共性问题,作为教研咨一体化课题研究、咨政选题的重要素材。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激励、考评导向等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引导教师和学员按照教研咨一体化的要求主动参与学员论坛、主题调研、专题研讨会、I-课堂等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学员在科研与咨政工作中的作用。
(四)部门协同是做好教研咨一体化的保障
教研咨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校委的顶层设计和公务培训处、科研处、学员工作部、教研部等具体业务部门的协同配合。在顶层设计上,要建立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领导体制,把教研咨一体化发展列入行政学院工作的总布局,以管理体制机制来保障教研咨的互动互链;在科研活动中,要加大教学课题、现实问题研究课题的立项力度,为教学和咨政提供丰富成果和研究空间;在高端智库建设中,要加大重大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应用性问题的研究力度,为教学和科研夯实基础;在学员管理中,要充分调动学员参与热情,发挥学员在教研咨一体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