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猫乳
住在杨坳坡的冬伯妈忙碌了一个上午,把做猫乳的水豆腐胚打出来了。
只见她利索地把一板豆腐分成3厘米见方的小块,沥干水,又一片一片地摆在垫有干稻草的竹制簸盘里,放入冬天藏红薯种的山洞里,让它长霉。
冬天,薯洞里的温度能保持在16℃左右,在这样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豆腐胚就能自然生长出毛霉菌,初次发酵,千万根细密的毛霉菌丝从豆腐上长出来,毛茸茸的,直立向上,当菌丝变成淡黄色,并出现大量灰褐色孢子时,冬伯妈就拿出来凉上3~5个小时,然后将食盐、干红椒粉、红曲、茴香、桂皮、八角粉、白酒撒在豆腐胚上,装到她家老旧的坛子里密封,等上两个月以上,一坛可口的老长沙味道的辣椒猫乳就成了。
猫乳,就是“腐乳”,有的人又喊“霉豆腐”。
长沙人为什么叫“猫乳”,一直没有弄个明白。直到看了粉丝老长沙刘三爹的一条微博才恍然大悟:从前老长沙的规矩,早晨起来不说“龙、虎、鬼、梦”四个字,以及同音字。所以“蒸笼”叫“搅舌子”,“灯笼”叫“亮壳子”,“鬼”叫做“亲老倌”,“见鬼”叫做“碰嗒亲家”,做“梦”叫做“得了个兆头”,“老虎”叫“大猫”,“府后街”叫做“猫后街”,“腐乳”叫做“猫乳”,如此等等。
猫乳,最开始是信佛的人吃的,庙里做。后来,慢慢地成为老百姓一道家常风味。冬天做,开春后吃。
俗语“有豆腐不讲斋菜”。意思就是说,席上有了豆腐就不错了。特别是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的普通人家,很多人就是一小块猫乳,一锅小菜,一顿饭。
老长沙猫乳分红猫乳、白猫乳、辣椒猫乳、臭猫乳。早在20世纪30年代,长沙城内就出现了不少“猫乳”的知名品牌,南有德茂隆酱园,北有吴恒泰酱园、新河酱园。
红猫乳,放入新鲜蒜茸、干辣椒粉,拿茶油烧红淋上,一拌,鲜辣开胃。有一位长沙老公安说,这是他的独家吃法,因为是他的首创,他说,这叫胡氏猫乳,佐酒下饭的美味。
猫乳除了下饭,还是入菜调鲜的上品。
白猫乳是最原始、最适合的调鲜品。白猫乳捣烂蒸排骨,做火锅蘸汁,做刮凉粉,浓鲜可口。过年的时候,家里杀了年猪,炒杀猪菜时,调一碗白猫乳放入,鲜得诱人。
朋友老肖是个美食家,说起湘菜滔滔不绝,尤其对老长沙的猫乳更是情有独钟。老肖说,只有彭五娭毑的猫乳最好吃。
彭五娭毑家住长沙市扫把塘,一辈子家庭主妇生活,练就了一手做猫乳和坛子菜的绝活。老肖说,吃了她十多年的猫乳,那天听到彭五娭毑去世的消息,一下子眼眶都湿了。
停顿了半刻,老肖接着说了一个更有意思的故事,他有一邻居,60多岁的老头,最喜欢吃猫乳。但他与别人吃法不同,人家是拿来下饭,他却是拿来作茶食。每天晚饭后,泡一杯浓茶,端一碟猫乳,一双筷子,一口猫乳,一口茶,一辈子。